《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详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三、学法指导: 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问题“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在了解文章详略方面,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汇报交流。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当地春节习俗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播放多媒体课件《过春节》,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 正月初一 ,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 正月十九 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时间 风俗习惯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四)浏览课文,分清详略 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课件展示) (五)自由朗读,练习难读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六)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了课文详略,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七、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喜庆热闹 时间顺序 八、课后记: 这节课,学生明白了北京春节的过程,理清了文章顺序,较好的把握文章的详略。但对文中词语的理解,方法引导没有针对性,学生理解词语有难度;其次,在课文朗读方面不够准确,比如轻声词、儿化词的读法缺少情感的流露。下节课,除进一步巩固字词外,应多给学生朗读时间, 通过 老师指导,示范,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对老北京春节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