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案例设计仓颉一小董莉【教学目标】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童谣,自己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印象。2、快速地浏览课文,把描写时间的句子找出来,看看作者都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哪些风俗习惯?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课件出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4、看到老师这样的板书,你们有何发现或感想?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你认为这四个部分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是?(除夕和正月十五)2、分小组展开研究,课件出示研究问题:(1)详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3、交流研讨:“除夕”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组员可以补充;反馈评分。(2)解决第二个问题。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2、学生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学生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课后反思:这篇课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重点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难点是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由于文章内容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就打算以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为主。抓住作者详写的四个日子: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带着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然后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然后运用本节学习的表达方法:先总后分、有详有略写一段文字介绍家乡春节最有特色的一天。以“除夕”和“元宵”为主,“除夕”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除夕的特点,分层感受除夕的热闹,从而体会老舍先生先总后分的表达特色。“元宵”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体会作者从两方面介绍花灯的写作方法,另外感受有详有略这种写法的好处。设计一个说话训练和写话训练,说话训练---借鉴老舍先生介绍花灯的方式,用上文中的关键词来介绍广州的花市。写话训练是运用本文先总后分、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介绍家乡春节最有特色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