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空讲课稿惠丰小学王哲勇各位同仁,我校的教学模式在各个学科中是如何实施的呢?我以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讲述。文章内容列位都有了,老舍的文字干净洗练,脉络清晰,推进自然。纵观第二单元的主题“民风民俗”和读写任务,教学中应该侧重品评文字,以读促写,不能错失这一绝好的习作范本。根据第三学段教学要求,结合教材设置与课后三个问题,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基础型问题: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二、提高型问题: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三、实践型问题:以课文和课后阅读链接为例,写好单元习作《春节》。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我校的高段语文教学模式很好地对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部署提炼。1、读文本——研问题2、结对子——学互助3、群交流——解疑问4、齐探究——共总结5、理三问——测评思以此为基础,我的整体教学设计思路是:第一环节:读进去,长文读短——在阅读中学习词汇,感受文辞之美。第二环节:探究竟,短文写长——在研读中理清脉络,揣摩文章写法。第三环节:赏不同,破冰起航——在比较中领会心得,动笔写出真我。我校的“五步三问三查”教学模式是针对于一个完整教学内容的整体教学预设,教学环节设计紧紧围绕目标的达成,我将呈现的教学过程是在实际课堂
上用三课时来实现的。第一板块:读进去,长文读短请学生谈初读感受给自己留下的整体印象,并据此为题目添加修饰词:北京的春节,( )的春节,引出“热闹”一词。再共同讨论什么时间“热闹”,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腊月初旬、腊八、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明确各个时间段,顺势“拎”出叙述线索:时间顺序。至此,长文读成了一条线,一条清晰可见的主线,链起一串文字的珍珠项链。层层剥茧,方能知其所以然,继续钻进去,将长线读成短句:以课文第一个时间段为例,引领学生找出总起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并思考: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余下时间段的学习便交由学生自主完成:寻找总起句,分析事例,讨论交流。将长文读到“骨感”,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在学生组合学习余下的段落时,出示本课的重点词汇,以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在学生读文时,随机指导学习。 第二板块:探究竟,短文写长这个板块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着眼详略,赏“环肥燕瘦”之美。这一环节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让学生自行识别详写和略写的民俗习惯,交流锁定最重要的三个高潮时间段:除夕、初一和元宵。研讨:详略得当的好处。通过这一问题的研讨使学生感受到详写与略写犹如红花绿叶般的相得益彰,以课文第七段和第十一段为例。(读幻灯片中的内容——除夕和元宵)第二部分,立足表达,析“枝繁叶茂”之因。引导学生结合下列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1、假如你在北京过春节,你最想吃什么,最想看什么,最想去干什么?2、哪些具体而生动的语句吸引了你,让你想亲临其境?3、请你说说看,哪些表达方法可以让作品“枝繁叶茂”?
通过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方面,领略作者的写作艺术,同时对作者“俗白”的风格和诙谐的语言有所感受,使学生不但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体验,而且收获语言文字的滋养熏陶。 第三板块:赏不同,“破冰”起航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两篇选文与课文的写法迥然不同,相映成趣:《北京的春节》中一个“一眨眼”将老舍先生对春节的“不舍得”表达得淋漓尽致;梁实秋先生的《过年》中则字字句句都指向三个字“不喜欢”;斯妤的《除夕》中紧扣一个“忙”字写活了“噼里啪啦大笑着走来的除夕”。这一板块可以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之后,用一个词来总结作者对年的感受。使学生明白不是一定要高唱赞歌,可以说出不同的看法,因为“我手”写的是“我心”。这样既学习了作者表达的精妙,又翻越了课文的思想藩篱。仿写练习:家乡的春节(或其他学生熟知的节日)——“破冰”后接踵而至的是起航。作为本课的重点作业,也是这一单元习作教学的内容,不要求学生一挥而就长文,只需要学生秀场小试牛刀,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出真我所见,真我感知的习作积累中笑看个性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