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七单元 曹禺与《北京人》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七单元 曹禺与《北京人》教案

ID:971248

大小:98.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2、分析《北京人》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3、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认识戏剧人物性格的展示与戏剧主题思想的关系。  4、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5、理解曹禺关于《北京人》是喜剧的说明,从而拓宽学生对于喜剧类型的认识。【教学重点】戏剧冲突;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1、了解曹禺“诗化戏剧”的艺术特征。2、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法和练习思考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我国有一剧本的问世,可以用这一个成语来形容。它的问世,就好象是一场暴风骤雨一般,震惊了当时整个的剧坛。从此以后,我国剧坛才有了可以和世界优秀剧本相媲美的话剧作品。这部话剧,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常演不衰,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剧目之一。那么这部话剧作品呢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现当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著名作品《北京人》。二、作者及其作品《北京人》    1、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1922年在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2、曹禺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北京人》在20世纪40年代的战争环境中,中国文坛上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批由知名作家创作的具有文化探讨性质的作品,其中,现在已经被人们视为“名著”的就有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憩园》、《寒夜》和曹禺的《北京人》,以及萧红的《呼兰河传》等。这些作品在面世的当时都没有完全得到主流文坛的认同,有的作品还在很长时间内一直遭到批评和冷遇。 虽然曹禺对中国话剧的贡献早已得到了文坛内外的公认,但曹禺的作品仿佛总是伴随着不同意见而诞生的,《雷雨》如此,《日出》如此,《原野》也是如此。然而,曹禺研究专家田本相却告诉我们:“在曹禺的剧作中,恐怕再没有比《北京人》受到误解的批评更多了。这些误解的批评意见涉及对作家创作思想、艺术风格、基调的准确理解和评价。有些意见在抗战期间就有影响,而在全国解放后还在若干文学史著作中流传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北京人》的创作与时代精神的不符。虽然曹禺在写《北京人》时,比《雷雨》、《日出》更具批判精神,正如作者在《曹禺选集•后记》中说的:“写《北京人》时,我的诅咒比较明确些了,那种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是早晚要进棺材的!他们在争抢着寿木。而这个人世,需要更新的血液和生命。”但是,当曹禺在刚刚创作了反映抗战生活的《蜕变》之后,一下子又回到他开始话剧创作时的封建大家庭的旧题材的时候;当郭沫若连续写出了《屈原》、《虎符》、《高渐离》等“战国史剧”,阳翰笙、欧阳予倩、陈白尘等分别写出了《天国春秋》、《忠王李秀成》、《大渡河》等“太平天国史剧”等一大批借古讽今的醒世之作的时候;当大家都盼望着曾给中国话剧带来殊荣的剧坛高手曹禺,能更深刻更尖锐地揭示出社会现实的根本矛盾的时候,盼来的却是一部与抗战现实几乎无关的作品,其失望之情可想而知。因此,人们将《北京人》看成是作者“于失望之余,悲哀心情的表现”,批评他“转换了方向”,“唱起了他悲哀的旧调”等等,既可看作是时代的要求,也可以看作是时代的局限。当时,乃至在那以后的几十年里,人们很难清楚地认识到,《北京人》以及这前后出现的《四世同堂》、《憩园》、《寒夜》和《呼兰河传》等作品,同样是对现实生活的历史反思,是从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角对民族性格的剖析和批判,也是五四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作家批判“国民性”主题的继续。即使当时有人认识到了文学的这种文化批判功能,也无法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同。因此,人们对《北京人》的真正认识,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北京人》虽然重新回到了封建家庭的旧题材上,但这一“回归”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与《雷雨》主要通过周朴园的专制和周家的乱伦来批判封建秩序和封建道德完全不同,而是通过曾家三代人的自我沉沦,以及远古北京人、未来北京人与以曾家为代表的现实北京人的对比,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挖掘了封建阶级必然走向没落与崩溃的根本原因。正如钱理群所说,这是在作者已经走出了生命的“郁热期”,进入了生命的“沉静”状态之后,一次新的发展,是曹禺追求已久的由“戏剧化的戏剧”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的转变,是曹禺“走向契诃夫”宿愿的实现,是曹禺戏剧的一个新的高峰。田本相也十分肯定地认为:“《北京人》是曹禺解放前戏剧创作的高峰,无论它的思想还是艺术都标志着曹禺剧作的最高成就。”代表着三种不同文化的三个不同时代的“北京人”同时出现在一个舞台空间里,这是曹禺创造的一个“舞台奇观”。远古北京人(中国人的祖先——北京猿人)是作为一个象征形象出现的,他“熊腰虎背,披着半个兽皮,混身上下毛茸茸的。”“他整个是力量,野得可怕的力量,充沛丰满的生命和人类日后无穷的希望,都似在这个身内藏蓄着”。作者借人类学家袁任敢的口说:“那时候人类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他们整年尽着自己的性情,自由地活着,没有礼教来拘束,没有文明来捆绑,没有虚伪,没有欺诈,没有阴险,没有陷害,没有矛盾,也没有苦恼,吃生肉,喝鲜血,太阳晒着,风吹着,雨淋着,没有现在这么多人吃人的文明,而他们是非常快活的。”现实北京人是作者主要批判的对象。作者紧紧抓住“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一命题,通过曾皓等形象从“人”蜕变 为“生命的空壳”这一悲剧内容,展开了对北京文化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文化的批判。曾皓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他对棺材的珍视来完成的。这位敬德公的后代,曾氏家族的家长,虽然也曾有过盛极一时的辉煌历史,可现在他惟一的挣扎,就是在棺材上刷上百道的油漆。极端地讲究体面与排场,正是北京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作者在这里做足了文章。曾皓的长子曾文清是“染受了过度的腐烂的北平士大夫文化的结果”,他能诗会画,知书达礼,温文尔雅,清峻飘逸,淳厚聪颖,风趣不凡,是表妹愫芳心中的偶像。但是,只靠祖传家产的寄生生活,使他成为了一个只会品茶养鸟抽大烟的“废物”。通过曾文清的形象,作者充分揭示了封建文化对人的腐蚀,让人们看到了人的堕落,生命的浪费,人的价值的丧失。江泰与曾文彩夫妇虽各有特点,但都是同样的废物。江泰在“生活的艺术”方面的造诣,与曾文清难分伯仲,他们的区别也仅仅在于,一个静,一个动;一个懒得骂,一个善于骂。正如曾文清所总结的:“我不说话,一辈子没有做什么,他吵得凶,一辈子也没有做什么。”然而,一事无成的江泰,却得到了曾文彩的崇拜。这位封建大家庭中的小姐,不但没有领悟到北京文化的真谛,而且完全被这种文化迷误,成了丈夫的附庸和封建文化的殉葬品。曾文清的妻子曾思懿“是一个自小便在士大夫家庭里熏陶出来的女人”,自私狠毒,伪善多疑,充分表现了封建礼教下北京文化的本质特征。虽然她也曾被人们看作是“对社会不但无用而且有害的废物”(胡风:《论曹禺的〈北京人〉》,《青年文艺》1卷1期,1942年10月),但她与曾文清、江泰、曾文彩有更多的区别,而更接近她的公公曾皓。她和曾皓都竭力维护封建家庭的规矩,只是一个还十分猖狂,一个已经威严扫地;他们也都有着自己的追求,只是一个为钱,一个为棺材。如果说在曾文清等身上还能看到一点北京文化的优雅外表,那么在曾思懿身上,一切都荡然无存了,只剩下赤裸裸的本质。曾文清和曾思懿的儿子曾霆,作为曾家的第三代,则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特点,犹如曾文清第二,“生得文弱清秀”,长着一双“苍白得几乎透明的手”,“迈着循规蹈矩的步伐”,无疑,又是一个“废物”。袁任敢和袁圆父女是未来北京人的代表,作者突出地表现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和新型的父女关系。袁任敢现代科学家的身份,也表现出作者对于现代新文化的希望。袁圆长着“粗壮的手臂”,“穿着短袖洋衬衫,胶鞋,男孩的西式裤”,率真爽朗,无拘无束,不懂得上尊下卑,长幼有序,与父亲竟以“老猴儿”、“小猴儿”相称,体现了作者心目中理想化的平等自由和谐的新伦理观和家庭观。在这三种北京人中,愫芳和曾瑞贞是饱含作者情感的两个特殊人物,可以看作从现实北京人走向未来北京人的代表。愫芳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虽然生活在姨父家中,却只是一个仆人。在她的温顺忍让的性格中,既有以德报怨、逆来顺受的封建传统思想,也有坚忍不屈、自我牺牲的优秀传统精神,是作品中性格特征最为复杂和最具有发展变化的人物。刚出场时,她只是一个文弱安详的大家闺秀,与曾文清真有珠联璧和之感,最后却大胆地与封建家庭决裂。愫芳的离家出走,是对曾文清的绝望,更是对封建家庭和封建文化的绝望。而曾瑞贞形象的塑造,则使这一意义得到了加强。瑞贞是曾霆的妻子、曾家的长孙媳妇,作者对她的描写虽稍嫌粗糙,但她的作用却是十分明显的。她对曾家的冲击,不仅在于她第一个喊出了在曾家活不下去了的心声,而且还把愫芳拉出了曾家。由于作品比《雷雨》多了几分嘲讽,其风格也由悲剧转向了喜剧。(简述《北京人》的有关情况:本世纪初,北京城里一个大户曾家,曾老太太弥留之际,为冲喜迎娶曾孙媳妇瑞贞,在迎新人进门时,老太太撒手归西,全家人乱成一团,办喜事变成了办丧事。有三进大院子四合院的曾家已经家道败落,但仍挥霍维持着尴尬局面。长孙文清是个颓废、整天无所事事的大少爷。他不喜欢家里为他娶的妻子思懿,心里爱着寄居在他家的无依无靠的表妹愫方。愫方寄人篱下,忍气吞声,像女仆一样整日劳作,虽然与大表哥有共同的爱好和感情,却又不敢表露出来,就这样还得忍受表嫂的冷言冷语。孙媳妇思懿,明知丈夫另有心上人,可长房长孙媳妇的地位,使她掌管着家中的财权,她内外操持,拆东墙补西墙,硬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 女婿江泰住在丈人家,他空有许多新思想,但一事无成,与曾家格格不入。曾家的朋友、人类学家袁任敢带着女儿袁圆从国外归来,暂借住在曾家,为曾家带进了新的空气。曾霆还是个孩子,被迫娶了瑞贞,他与袁圆玩得很开心,根本不懂夫妻之道。最后,这个封建大家庭终于崩溃了,文清死了;愫方终于离开了这个家;曾霆与瑞贞离了婚,老太爷曾皓面对这一切,只有痛哭,他挽救不了封建家庭和封建社会灭亡的命运。)三、了解戏剧常识    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4、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教师述:那么作为一部话剧作品,我们知道,它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或者说要素,我们说,是什么?    (学生回答)    明确:戏剧语言和戏剧冲突    (问:那么这里的戏剧语言又包括哪些内容呢?)    (学生回答)    明确: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问:那么这里的戏剧冲突又指什么呢?)    (学生回答)    明确:指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更多的体现为人物间的性格冲突。  四、找出戏剧人物,并分析人物间的关系      教师述:那么既然讲的是人物间的矛盾冲突,那么我们看看在本篇课文当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呢?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找,回答,教师板书)五、《北京人》阅读提示与指导在阅读曹禺剧作时,仔细琢磨和品味每个人物台词背后的潜台词,既是一项必须的工作,也是一件令人十分愉悦的事情。为愫芳说媒,肯定应该由曾思懿开始,而肯定不应该是别人。她一上来就说:“媳妇听说袁先生不几天就要走了,不知道愫妹妹的婚事爹觉得——”,这就叫“哪壶不开提哪壶”,一听就知道她别有用心:她是“设计”将愫芳嫁出去。这里还应注意她的措辞,自称“媳妇”,亲切地称愫芳“愫妹妹”,对公公“爹”也叫得十分自然,一点毛病也没有,让谁也不能拒绝或回避这个十分敏感而尖锐的话题。曾皓必须应战,但他先从袁任敢下手,一句“这个人”,就充分表明了他的态度,不用作者提示“江泰早猜中他的心思”,大家都明白他是属于反对派的。然而,他不愿愫芳嫁人,却不愿自己说出来。所以,他不让愫芳离开,想利用愫芳的害羞心理,让她自己说。 这时,愫芳仍然想回避,她当然不愿当着众人的面讨论和决定此事。于是,她说了这场戏中的仅有的两句话中的第一句:“我要给姨父煎药去。”这当然只是一个借口,但立即让同样也主张她出嫁的江泰抓住话柄:“这药您还没有煎够?”话虽一针见血,理由也很充分,却没有说到愫芳的心里,因为他不明白愫芳的心思。曾皓没理由反对江泰的阻拦,但他心中有数,他知道愫芳会拒绝,所以十分自信地问愫芳:“你觉得怎么样?”希望愫芳一口回绝。愫芳却不愿随他的愿,低声不语。曾皓竟恬不知耻地说:“不要想到我,你应该替自己想,我这个当姨父的,恐怕也照料不了你几天了”。究竟是谁照料谁?大家心里十分清楚。但他接着要先摧毁袁先生在愫芳心中的形象,这就让曾思懿再也按捺不住了。她不能让公公的阴谋得逞。因此,她连忙接着公公的话头说:“是呀,愫妹妹,你要多想想,不要屡次辜负姨父的好意,以后真是耽误了自己——”表面上两人说的是一个意思,但各人的心思却南辕北辙。曾皓怕曾思懿真的把自己的意思说透,只好不顾长辈的身份,“也抢着说”,而且话仍然说得十分漂亮:“这是她一辈子的事,答应不答应都在她自己”。这时,瞎操心的傻女婿江泰跳了出来,历数袁先生的好处。这正是曾皓最害怕的,他其实也不明白愫芳的心,好象江泰把袁先生说得跟真的一样,愫芳就会同意。在“少安毋躁”的神色掩饰下,终于“焦急”起来,一点一点地露出了自己的心机,却慌不择言,刚说出“不肯嫁的女儿,我不是也一样养么?”就让曾思懿抓了把柄,可她话锋一转,变成了“嫁不了的女儿”。谁愿意是“嫁不了的”?[来源:Z.Com]事情发展到此时,已经有些火药味了。开口闭口“嫁不了的”,这不是在侮辱愫芳吗?因此,真正的关键人物不得不出场说话了。这个人物就是愫芳心中的偶像,也是真正能决定愫芳态度的曾文清。然而,他虽然“再也忍不下去”,却没有开口说话,而只是“只好拔脚就向书斋走——”。真是“废物”,眼看着这群野兽出卖自己心爱的女人,却不敢说一句话。为了达到自己目的,在对付曾文清的事情上,媳妇和公公倒是站在了一条战线上,都要阻止曾文清回避。曾思懿当然对自己丈夫与愫芳的事十分敏感,也十分看重,而当着丈夫的面逼她的情敌表态,是再好不过的事。这一切,都应该早在她的“设计”之中,她怎么能够轻易地让丈夫逃走呢?然而,她的话却首先遭来了公公的打击,不等她说完,就很不高兴地打断了她的话。没有了她说话的权利,她也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愫芳自己身上了。对自己丈夫江泰一直盲目崇拜的曾文彩,虽然没有听明白嫂子导演的这场戏究竟是怎么回事,看见自己丈夫支持愫芳出嫁,也跟着瞎起哄。作者在这样紧张激烈的唇枪舌战中,还不忘捎带一笔,让大家看看这对夫妻正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之中,一句“猝然”的“你少说话”,就让这位大户人家的小姐“默然”。而江泰与曾文彩的这一打叉,更令本来就不想表态的愫芳决心不再说话,因此,即使她知道姨父殷切地希望她能够说出自己的意思,她在这场戏中的第二句话,也就只能是“我没有意思”了,就是有什么“意思”,在这样的场合,她还能说吗?如果她说了什么,她也就不是愫芳,而成了思懿或者文彩了。[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北京人》与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一样,每个人都有着非常复杂与丰富的性格,如果再通过各种人物关系的分析,都可以写出一篇精彩的“人物论”。比如,在写“愫芳论”时当然离不了她与曾文清的关系,同样,也不应忽视她与曾皓、曾思懿,以及其他人物的关系。六、布置作业课下进一步阅读或观看作品《北京人》,加深对曹禺及其作品的理解。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