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性戏剧特征摘要《等待戈多》作为荒诞派戏剧全盛时期的代表之一,其与传统戏剧“背道而驰”的特征表现的尤为明显,可以说是整个戏剧史上的一朵奇葩。剧本以存在主义的哲学视角对人类的生存危机和世界的荒诞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极为清晰的展现了那个时代西方社会发展的“荒诞性”因素。然而剧中所展现的种种荒诞现象并不是作者臆想而来,而是由现实世界转化而来,因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社会意义是广泛而深刻的。本文拟就戏剧人物、主题、情节与结构、语言四个方面对《等待戈多》进行研究,从中分析其荒诞性特征,并就《等待戈多》的现实意义进行相关论述。关键词:荒诞派戏剧;荒诞性;等待戈多;非人Abstract"WaitingforGodot",asoneoftherepresentativesoftheabsurddrama,ischaracterizedbyits"opposite"tothetraditionaldrama,whichcanberegardedasawonderfulworkinthewholehistoryofdrama.Fromtheperspectiveofexistentialism,thescriptrevealsthesurvivalcrisisofhumanbeingsandtheabsurdityoftheworld,andshowsthe"absurd"factorsofthewesternsocietydevelopment.However,thephenomenonofabsurdityintheplayisnotfromtheauthor'simagination,butfromtherealworld.Therefore,thesocialsignificanceofthein-depthstudyisextensiveandprofound.Thispaperintendstodramatheme,characters,plotandstructureoflanguage,fouraspectsofresearchon"waitingforGodot",analyzesitsfeaturesfromtheabsurdity,andrelevantdiscussiononthepracticalsignificanceof"waitingforGodot".Keywords:Absurddrama;absurdity;waitingforGodot;inhuman目录摘要IAbstractII一、荒诞派戏剧1二、荒诞:《等待戈多》的鲜明特征1(一)“非人”的戏剧人物2(二)主题的荒诞3(三)情节、结构的荒诞51.“消失”的情节52.荒诞的结构6(四)语言的荒诞6三、结语:《等待戈多》——照进现实的戏剧之光8参考文献9谢辞10一、荒诞派戏剧荒诞(absurde)一词的词源属于音乐领域:在拉丁语中,absurdus(听不到的,聋的)意思是“不在声音中的东西,不协和的、不调和的东西”。这个术语更加普遍地属于哲学的书写,指的是同逻辑规则冲突的东西。荒诞,就是与理性不一致的事物,缺乏条理的事物。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指的是与常识相抵触的事物,他形容所有看上去荒谬的东西。[1]我们习惯上以“荒诞派戏剧”
这个名称指称20世纪后半叶这一代戏剧作者的剧作,这些戏剧作者中,站在最前列的是阿达莫夫、贝克特、热奈和尤内斯库,他们给自己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并扰乱了当代戏剧写作的基本原理。这些作家对当时西方社会的现状充满了失望,这种意识形态上的表现,恰如其分的展现了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与苦痛现状。荒诞派作者们把荒诞深深融入戏剧之中,把传统的戏剧形式变得荒诞化,旗帜鲜明的进行着反传统的戏剧创作。荒诞派戏剧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局限,模糊了情节、结构的存在,使得以往明晰的戏剧人物变得支离破碎,并运用种种荒诞不经的舞台元素构建出一个光怪陆离的戏剧世界,从而揭示出世界和人存在的荒诞性。一个极为悲观的主题贯穿各个作品,揭示出一个经历了野蛮性的爆发和各种理性与人道主义体系破产的时代的各种焦虑。通过它们的结构和对话,这些作品玩弄它们明确的无条理,达到一种有时仿佛是陷入无意义的程度。这些作者通过打碎观众的期待体系,同时使他们面对一种双重的无意义,即世界的无意义和想要表达这个世界的语言的无意义,他们通过否定戏剧写作一直到那时都依赖的传统戏剧范畴和修辞手法作为自己的特点。而贝克特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他的《等待戈多》无疑是充分的呈现出了这种“荒诞”的创作方式。二、荒诞:《等待戈多》的鲜明特征贝克特1906年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出生,1969年,在他63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然而这个奖项带给他的不仅是荣誉,更是给他带来了难以摆脱的窘境——他是爱尔兰人,但他长期居于法国并使用法语进行创作,因此爱尔兰拒绝承认他是爱尔兰国民,而他又未取得法国国籍,这一国籍归属问题使他进退两难,深刻感受到了世界和社会带给他的荒诞境遇。贝克特不幸而又幸运的亲眼见证了两次惨痛的世界性战争,这种经历让他感受到了人类的悲惨命运,让他深感迷惘和忧虑,这也导致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与世界荒诞的阴暗描绘,但这并不代表它本身的阴暗、消极,与之正相反的是,他藉由这种荒诞的手法展现了真实的世界,并希望以此来反省人类的现状,给人们以警示。荒诞派戏剧作家的剧本通过一种与传统形式的断裂和一种对所有直接严密性的拒绝而显得独特,《等待戈多》自然也是如此。从现代社会的角度而言,荒诞是人在失去全部精神寄托后而产生的非理性表现,是人对自身存在状况的恐慌和对世界的不信任。这种境况促使人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从而与自我和世界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对立,使得一切都变得“荒诞”起来。本文将从人物、主题、情节与结构、语言的角度分别论述《等待戈多》的“反传统”戏剧特征。(一)“非人”的戏剧人物传统戏剧视若生命的人物塑造在贝克特看来似乎显得并不那么重要,《等待戈多》中的人物被他刻意的破碎化了,处处都呈现出某种“物”的特性。贝克特把人的存在降低到了最低限度,使人物变成了“行尸走肉”般的躯壳,让其丧失了人的存在,使之荒诞化,从而加深了戏剧的荒诞性。《等待戈多》所涉及的人物有六位,也可以说是五位,毕竟“戈多”并未出场。表面上看,这些人物各有不同,但实质上这些人物完全不具有鲜明的形象特点,戈多甚至毫无形象可言,从始至终都未曾出现。这些人物本身并没有独立性,他们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人类的代表,失去了人的个体性。相对于传统戏剧而言,共性的特征在《等待戈多》中的人物身上表现的异常深刻。在《等待戈多》种,除了“戈多”之外,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无疑是全剧的灵魂人物,他们在无趣的四十几载生活中相互依靠,苦度着他们荒谬的人生。这二人与社会切断了联系,处于社会生活和世界的边缘地带,孤独而空虚,而这种离群索居的生活状态正体现了他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萎缩。他们的一切行为皆是无意义的动作,就如同一个提线木偶一般无意识的行动。例如:(他往靴内瞧了瞧,伸进手去摸了摸,把靴子口朝下倒了倒,往地上望了望,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从靴里掉出来,但什么也没看见,又往靴内摸了摸,两眼出神地朝前面瞪着)呃?[2]
紧接着这二人出场的波卓与幸运儿同样如此。当然,这两对人物有一定的区别,波卓与幸运儿还与社会保持着最起码的联系。然而波卓和幸运儿之间却是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这是一种粗暴的物的所有关系,而不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联系。在幸运儿身上这种“非人”的特质展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他除了身体之外没有任何地方展现出一个人的特征,甚至连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语言能力都丧失掉了,从他口中说出的语言不过是语无伦次的梦呓。例如:幸运儿:如彭奇和瓦特曼的公共事业所证实的那样有一个胡子雪雪白的上帝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确确实实存在他在神圣的冷漠神圣的疯狂神圣的暗哑的高处深深地爱着我们除了少数的例外不知什么原因但时间将会揭示他像神圣的密兰达一样和人们一起忍受着痛苦……在康纳马拉尽管有网球头颅哎哟石头丘那德(混战,最后的狂喊)网球……石头……那么平静……丘那德……未完成的[3]紧接着便是最后出现在剧中的小男孩,作为戈多的信使,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戈多的代表。可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他面无表情,机械而平静的回答着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是的,先生”“不,先生”。仿佛一个设定好的机器人,只是按着既定的程序叙述着固定不变的话语,连记忆都只能维持一天,第二天就忘记了一切,变成另一个崭新的“人”。戈多更是从始至终都显得虚无缥缈,仿佛只是某种概念化的存在。虽然对于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来说,戈多是他们的全部期待,是他们命中注定的“救星”,但戈多一直未曾出现。我们对他的了解只在于等待,他存在于等待中,他的意义也只在于等待。[4]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为了这种莫名的期待始终等待着戈多的到来,至于戈多是谁,戈多会给他们带来什么,他们一点也不清楚。[5]故而这种“非人”的特性在戈多身上变得异常的明显,也更加的深刻。剧中人物,从始至终,不断进行着毫无意义的梦呓似的对话,重复着荒诞不经的动作。这种种无意义的语言,荒谬的行为使得他们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所有特征。这正是塞缪尔·贝克特希望达到的效果,他藉由这种荒诞的手法使戏剧人物成为“非人”的存在,使人物不再是作为个体的人而出现,而是成为了一种共性的存在,代表着当时那个时代整个人类的缩影,呈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无助、焦虑、孤独的生活在充满敌意的世界中,毫无希望的等待着死亡(二)主题的荒诞荒诞派戏滑稽、搞笑的表演之下却呈现出严肃的悲剧主题,这种形式本身就充满了荒诞化的特征。这样的荒诞派戏剧充满对世界的怀疑,对人的存在的怀疑,这也就注定了荒诞派戏剧的主题必然具有强烈的荒诞特质。荒诞派戏剧表达了人类生存状况的无意义所引发的的焦虑,它们所提出的存在观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这个时代里,过去的确定和信仰都崩溃了。对于个人来说,自身的存在失去了意义,人生看不到丝毫希望,似乎唯一等待着他们的前景就是死亡,不可避免的使人产生强烈的焦虑感。这一存在主义的观点存在于荒诞派戏剧的写作中心,他强调着一个通过各种反复发生的情景而变得具体化的存在主题。从《等待戈多》中来看,两幕剧情中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一直在等待戈多,波卓主仆走后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继续等待戈多,[6]他们甚至根本没有见到过戈多,唯一与戈多有联系的就是那个传递口信的小男孩。戈多并未在舞台上出现,他没有具体的形象,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弗拉季米尔与爱斯特拉冈甚至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等待戈多。他们之所以等待,只是报以某种期待,期待着多的到来,期待着戈多给他们带来“救赎”。因此,等待戈多自然也就成为了他们生命的全部,对他们来说等待戈多的到来就意味着他们的一切。“
尽管这种等待对于他们俩来说是一种痛苦的折磨,但他们毫无办法,只能日复一日的等待下去。确切的说,我们无法确定他们这种无聊的等待究竟源于何时,也不清楚他们的这种行为会延续多久。在贝克特看来,这不只是这两个流浪汉的问题,整个人类都像他们这样无所作为,唯有等待奇迹的出现。而最可怕的是,他们天天等待,天天落空,天天落空,还是要等待。剧本着重表现的就是这种慢性自杀的行为。那么为何产生这种行为呢?他们等待下去,是习惯势力在作怪,而习惯之所以形成,则是他们始终抱有某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不难想象如果这不是两幕剧那么两个流浪汉自始至终都会重复那些无意义的动作,继续无意义的对话与等待——循环往复毫无意义。[7]等待这两位流浪汉的也只会是无尽的等待,一次又一次希望的破灭。等待戈多是他们生活的目的,是他们生存下去的希望,可是戈多不会来,甚至没人知道戈多是否真的存在,所以这样的等待本身就是荒诞的,虚无的,充斥着无可奈何的悲哀色彩。同时,在舞台坏境的营造上,贝克特也极力表现出一些与传统不同的东西,整个舞台都呈现出一种空旷、枯寂的状态,让每一个看到的人都不由得产生被命运扼住咽喉的痛苦感受。这种环境的营造,看似荒诞却又无比真实的主题使现代社会中的西方人同自己的生存现状和处境产生了自然的联系,引发了强烈的共鸣。[8]这种共鸣使得人们深刻的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荒诞性,甚至自身所生存的现实世界本身也表现出不合理,因为人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已经遭到了质疑,人的一生所追求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所以,戏剧舞台上的荒诞延伸到了现实之中,所有的一切都变得不在真实。传统戏剧中鲜明的主题,在荒诞派的戏剧创作中似乎被刻意的模糊化了,变得不那么明确。《等待戈多》自然也是如此,“等待”这一主题从一开始就体现出荒诞化的特征,因为戈多不会出现,痛苦的等待终将落空,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视若生命全部的“等待”根本就是一个“笑话”。然而正是这种荒诞的主题呈现,却诡异的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与真实的意味,使舞台延伸到了现实,使荒诞的戏剧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这也正是《等待戈多》这部戏剧的吸引力所在,这部整体都呈现出荒诞性色彩的戏剧,却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社会都能从中找到与之相似之处。正是这种联系,使得《等待戈多》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让人们从这个荒诞、虚无,一切都显得杂乱不堪的戏剧舞台上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对人自身的生存都产生了某种深远影响和喻示。(三)情节、结构的荒诞在传统戏剧中,严谨、清晰的结构和连贯、丰富的情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情节的进展通常失忆偶然性的原则为基础。最初的情景和人物按照一种必要性来发展,而这种必要性则根据合理一致的连贯来表达。然而在荒诞派戏剧中正好相反。在荒诞派戏剧作家的创作中,他们抛却了故事的情节,甚至结构也混乱不堪。从传统的角度而言,甚至根本不能称其为戏剧,因为它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戏剧必备的要素。这样“背叛”传统的创作给当时的戏剧界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可恰恰是这种反传统的创作方式使得荒诞派戏剧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从而在戏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种迥异于传统的特点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表现的淋漓尽致。1.“消失”的情节贝克特如同其他荒诞派作家一样,坚持着反传统的戏剧创作方式,因而在《等待戈多》中,情节也就理所当然的出现了某种意义上的“缺失”。整部剧始终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感受,两幕剧不过是无趣的循环往复。纵观全剧,竟然连明显的矛盾冲突都不曾出现,只有杂乱无章且无意义的对话和怪诞的插曲
。[9]贝克特忽视了情节的传统动力,通过主题的反复和变奏,《等待戈多》的由两幕构成的创作给人以停滞的感觉。初始的情景不安排任何剧情。两个人物完全投入到一些各不相同的行动中,而他们之间的闲谈的唯一目的也只是为了使他们这种无聊的等待中的空白得到充实:他们在那只是为了等待那个连存在性都难以确定的戈多。他们在场没有任何别的合理解释:尽管贝克特为自己辩护说不想指明任何东西,这个在场也使人想到了人生存地位的荒诞。这样一种情节的解构打破了通常制约着戏剧的演出体系,贝克特就这样创造了一种开放性,这种开放性邀请观众对那好像没有意义的东西给予一个意义。故而,并不是说《等待戈多》没有情节,只是在剧中所有的东西包括情节都变成了一种荒诞而多元的存在,它把情节留给了观众的想象,由观众去给予它情节。2.荒诞的结构如果我们考虑到在每一次初始情景改变时,都有一个行动,我们就意识到荒诞派作者们尊重一个戏剧进展的原则,但是他们把它建立在一些更加混乱、更加预料不到和更加多变的纲要之上。这并不是因为荒诞派的作者们放弃了结构和19世纪称为“被写得好的”剧本的东西的功效,而是他们忽视一切构造。在《等待戈多》的第一幕和第二幕之间,插进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它们也意味着一种难以合乎逻辑证明其正确性的演变。波卓变瞎了,在第一幕里狂妄自大、残酷并且自以为了不起的他,在第二幕里仅仅是一个渺小堕落的、乞求着怜悯的穷人。曾经在先前对幸运儿表示出同情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现在对他表现出厌恶,并且在他的“下腹部和面部”猛踢。这些突兀的变化归纳为一种荒诞:不可能知道各种事物为什么以及如何演变,任何逻辑都不能使人对这一切做出解释。在《等待戈多》中存在着某种构造,但它似乎除了生活的不和谐性之外没有别的任何表现,仅仅是混乱的、多变的、难以预料的存在于整部戏剧当中而已。(四)语言的荒诞对于戏剧,言语通常是人物之间的一个交流工具。作者向读者或向观者传递的信息通过发挥双重陈述作用而由言语中转。正如在日常生活中一样,语言在戏剧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在传统戏剧中,语言的作用甚至变得更加的广泛,它具有人物与人物交流,作者与观众沟通的双重作用,由此来看,语言的媒介作用是戏剧中不可缺少的。然而荒诞派戏剧作家并不赞同这种认知,他们意识到语言并不能给人以一种真正的交流。荒诞作者们注意到了陈词滥调和言语的失效,因而他们更好的反思这种错乱。总之,通过他们的人物,我们听到的是时代在说话,用它的成见和它的神话,它的习惯性的口头语和失礼的言辞。而这种变得僵化了的、不合适的语言就像所有矛盾的载体一样运行着。它不是进行表达,而是背叛;不是利于交流,而是使个体孤立。它揭露出了荒诞性。人物重复说让人难以理解的词句凸显了一个人思考的终结。由于被宣传语变成机器人或是被各种口号淹没,个体消失了,他此后不过是个回音箱。语言因此不再完成交流的功能,它只是更加突出了人物的异化。被时代的言论所制约,被纠缠在他们的习惯之中,人物们不能够建立人的接触。在他们之间运行的只有自动化,就像同样多的防卫机械一样,被转变成了机器人,他们把自己关在一个与现实没有关系的人造世界里,语言只不过是一个借口,失去了其原本存在的意义。在《等待戈多》之中,这种荒诞的、失效的语言表现的尤为突出。剧幕一拉开,两个流浪汉狄狄和戈戈无所事事,为了摆脱人生的痛苦与无望,也为了寻找安慰和解脱,每天在旷野的一条小路上等待着一个他们也不认识的人——戈多[10]然而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来,也不知道他的到来能带给他们什么,甚至不知道该向他要求什么。[11]即使戈多一次次让他们失望,两个流浪汉还是得等下去,因为除了等待他们无事可做。[12]弗拉季米尔反复的说着:“让我们走。”然而他们始终停留在原地。他们的语言大都很简单而且口语化,似乎无需表达任何意思或交流任何信息。 [13]他们总是反复的进行着一些无意义的对话,常常用相似的重复的短语结构来填充交谈中的空白。[14]
这种机械重复的语言,枯燥而乏味,它已经完全丧失了语言作为沟通工具的全部功能,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两人之间的联系被这种无意义的语言所斩断,它们彼此之间已经难以沟通。语言在他们俩之间并没有起到任何促进交流的作用,反而极大的阻碍了他们的沟通。而他们之间这种表面看似是对话的语言,实质上不过是无聊的自言自语而已。在这种情况下,语言自然而然的失去了其作为沟通媒介的全部作用,人与人之间难以用语言进行交流,语言也难以表达出完整的含义,甚至可以说这完全已经不是语言。这种语言已经缺失了语言本身的魅力,具有极为深刻的荒谬性,呈现出荒诞的特征。这种人物自身的喃喃自语阻止了剧中人与人相互交流进而阻断了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的相互沟通。[15]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俩人语言的退化导致了他们对世界认知能力的退化,使他们脱离了与世界的联系,加深了他们内心的空虚,因为语言已经无法承载他们对时间的记忆和对世界的认知。[16]这样通篇不知所谓的对话,甚至可以说是废话,让读者百思而不得其意。对于这两个流浪汉来说语言之外的那个现实世界早已被语言的世界所屏蔽从而虚幻化了。[17]他们的语言不但没有证明其存在,反而进一步揭示了他们生存的荒诞性。三、结语:《等待戈多》——照进现实的戏剧之光《等待戈多》的结局虽然看上去和传统的悲剧结局是相区别的,但是剧本事实上却是深刻的反映了一出人生的悲剧。虽然剧中充斥着闹剧的表现形式,但是这种看似可笑的表现却丝毫掩盖不了剧本的悲剧性质。自古希腊以来,悲剧所表现出的人们的主观愿望和无情的现实之间强烈矛盾的艺术特征在剧中这些任务身上的到了鲜明的呈现。他们等待戈多的行为在全剧结束的时候仍然没有画上句号,但是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无论他们等待多久,戈多是不会出现的,他们的等待必定是一个绝望的结局。通过所有剧中人物的生活处境及其对它的态度,剧本揭示了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主题。贝克特采取种种闹剧的表现形式,既不是单纯地为了追求舞台的效果,更不是企图以此来冲淡剧本的悲剧性质,而是根据他的创作原则反映现实生活问题。他和一般荒诞派戏剧作家一样,要求突破传统,不必重视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性格等创作方法来宣扬社会生活理想和伦理道德观念,而应不加修饰并带有夸张性质的揭露人类生活处境的荒诞性一遍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看看这究竟是些什么问题。从剧本所揭示的人的存在于现实的冲突而言,《等待戈多》从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古希腊的悲剧意识。但是古希腊人对于生活所持的肯定态度,他们为生活理想所进行的顽强斗争及其鼓舞人心的乐观精神,在《等待戈多》中却不复存在了。正是这种对于现实社会残忍、消极的揭露,反而带来了更加强烈、直观的冲击,使人们能更加意识到并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从《等待戈多》这部荒诞派戏剧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的发现一个荒诞的现实社会,尽管令人震惊,又不得不承认其存在。在这个充斥着荒谬和异化的社会中,人们感受到了自身的生存现状,他们不满于这种现状但又可耻的畏惧着一切未知的东西,最后只能屈从于这种可怕的现实之中,他们试图逃避着现实却又茫然无措、毫无办法。固然他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寻求着对自身境况的改变,可他们一开始就走上了歧路,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予别人“救赎”。当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的时候,也就同时意味着他们的期盼终将落空,命运已经残酷的对他们说“不”
。虽说《等待戈多》只是在舞台这一方寸之地上为我们呈现出一个荒诞不经的世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荒诞世界无处不与现实世界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他的根源是来自与现实的,现实世界本就存在者这种种荒诞的因素,只不过在戏剧中这些荒诞因素被艺术的放大了。尽管荒诞派作者们拒绝把他们的戏剧创作记录入一个特定的历史框架,他们仍然受到他们在其中写作的背景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带着那个时代清晰的印记,并且其远景是仍然冒着烟的战争废墟,和对种族灭绝的残酷性的发现。人们在很长时间里认为这种戏剧完全置身于历史之外。然而,作者们以他们的方式表达的正是他们自己时代的不人道,这种不人道带着荒诞的色彩。故而,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层意义,才能有所发现,更好地把握作品背后所反映出的现实世界,从而使文学之光照进现实,把物质世界与我们的精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参考文献[1]法国,米歇尔·普吕讷著,陆元昶译.《荒诞派戏剧》[M].浙江:浙江大学版社,2014:109.[2][3]爱尔兰,塞缪尔·贝克特著,施咸荣译.《等待戈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5,43~45.[4]刘长轩.《中的隐喻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57-59.[5]洪流,赵东卉,夏娟等.《贝克特和》[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年第15期:32.[6]李伟昉.《循环:的结构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40-43.[7]刘水静.《不能继续的继续——在绝望中的救赎》[J].《数字化用户》.2013年第3期:112.[8]舒美芹.《浅谈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荒诞性特征在中的体现》[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第3期:164.[9]时倩丽.《中的流放主题》[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第5期:58.[10]陈晋华.《荒诞中的真是——分析贝克特的》[J].《时代文学》.2008年第2期:37.[11]赵国梅.《结构中的救赎》[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2010年第8期:128.[12]徐伟.《相似的等待,不同的结果——与等待主题之比较》[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30.[13][16]张君,周美青.《试论中的象征意义》[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7年第三期:61-62.[14]陈琳,江华珍.《的荒诞语言艺术》[J].《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55.[15]贾丽婷.《的语言特色》[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138-140.[17]王珊珊.《的“等待”》[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