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案例分析 崔静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汤姆索亚历险记》案例分析 崔静

ID:973922

大小:30.63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整本书阅读之课堂的变化——《汤姆·索亚历险记》案例分析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崔静现代教学改革更加注重培养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课堂中倡导以问题为纽带,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审辩式思维,使学生改变被动的盲目的接受型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始终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陶西平《好课堂充满三种声音:笑声、掌声、辩论声》【课例背景分析】《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以美国少年生活为主体写成的。讲述的是主人公汤姆幼年丧母,由姨妈收养,聪明顽皮的汤姆受不了姨妈和学校老师的管束,常常逃学闯祸,和朋友历经数次冒险的故事。小说故事语言幽默,情节曲折,讽刺意味深厚。课本内只呈现了“洞内探险”的一幕,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人物形象,建立人物关系。本节课通过整本书的阅读交流,从“汤姆”单一的人物形象,与众多次要人物建立关系。在抓情节,品人物的方法上,继续帮助学生学习结合时代背景的阅读方法,走进19世纪上半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在人物关系的对比中,感受作者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课例分析与展示】一、整本书阅读要走向悦读 纳入课程视野内的“整本书阅读”与生活中的自由阅读、消遣阅读不同。因为有了教师在教学层面上的有效指导,所以“整本书阅读”也就拥有了鲜明的目标追求意识。它与阅读教学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和贯通性,即传授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方法,培育个性化阅读品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综合的阅读能力。显然,要达成这样的目标,非经过反复的历练不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然会引导学生把在研读“选文”和“整本”时获取到的知识和方法,不断地运用到更多的“整本”阅读实践中,构建出具有“反哺机制”的阅读生态。如此,虽然每个学期学生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那几本书是真正用心去读的,阅读能力就在这看似简单的循环反复、螺旋递进间得以形成。凭借着这样的能力,学生就能读越来越多的“整本”,尽量向“理想读者”的境界靠拢,为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积淀能量。以《汤姆.索亚历险记》一课为例,通过两年的整本书阅读交流,学生已初步掌握结合具体情节评价人物的方法。因此,在阅读完整本《汤姆·索亚历险记》后,一定会在引导课的基础上,对主人公汤姆·索亚有一个比较全面、立体的认知。于是,我鼓励学生课下继续运用已有阅读方法,完成对次要人物的形象评价,初步建立了整本书人物群像的关系。利用这些腾让了的课堂阅读时间,学生们可以充分在小组内、班级内,就本组共同研究的人物形象进行交流。教师只是负责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引导他们归纳、判别、整理新的认识与体会。在评价“印第安乔”这一人物时,汇报现场出现了这样几个画面:【画面一】一小组汇报“印第安乔”的性格特征时,呈现的词语是机智,但下面倾听的同学立刻发现了问题:生:我不同意你们组归纳的这个性格特点。因为印第安乔在书中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家伙,为了逃脱罪责,他可以脸不红心不跳的坑害自己的朋友“醉鬼波尔”。而“机智”这个词一般形容像“汤姆”这样的积极阳光的人。师:那你认为用哪个词语更准确呢?生:我认为“狡诈”这个词更准确,和人物形象更近。【画面二】一小组在汇报“哈克”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时,呈现的词语是“追求自由”: 生:我觉得哈克不是“追求自由”,而是不愿意收到拘束,不然也不会从道格拉斯寡妇家逃回自己的破木桶。而且和“汤姆”相比,他的生活更自由。所以这里可以把“追求自由”改成“不受拘束”。【画面三】在介绍“杜宾斯”校长时,介绍小组呈现的词语是“残暴”:生:我觉得“残暴”这个词用在“杜宾斯”校长身上不合适。如果用在“印第安乔”身上更合适。他只是对学生比较严格。生:我觉得“严格”这个词不能代替“残暴”,因为书上也提到了“随着期末考试越来越近,他身上的残暴本性也就暴露无疑了……”生:我也同意1号同学的意见,不过我认为“杜宾斯”校长的“残暴”是对学生非常非常严格,可是对“撒契尔”大法官和镇上的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却十分讨好,所以应该用“严酷”“虚伪”这些词来形容他。由以上画面,我们可以看出,在整本书的分享阅读活动中,应充分设计“优质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人物,倡导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此时,教师对不同意见的学生给予特别表扬。这对学生张扬个性,发展求异思维大有益处。在阅读活动中,要让课堂多听到笑声、掌声、辩论声。要鼓励学生自主联系前后情节、纵横比较等方法,继续归纳、概括。这既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品评人物,更是在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教学时,老师不单要引导学生从“整本”中汲取信息、习练语言,更要引导他们瞻前顾后,不断地联系、比较和对照,并输出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如此,“网状阅读”系统得以构建,学生对“整本”内容已不再是简单的“印入”,阅读活动呈现出一种全方位联系的网状展开。它给学生带来的是丰富的想象、深刻的体验以及精神的享受,让阅读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悦读”,而这恰恰是发生在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评价美的阅读快感之中的。二、内容生成要走向澄澈与充盈 进入课堂教学视域的“整本”应属教材范畴,语文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寄附于其间,潜藏于一章一节之中。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整本”的内容并非都是语文教学内容,也存在着非语文教学内容;前者是语文教学的有效内容,后者则是语文教学的冗余内容。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势必会主动介入,用语文的眼睛去审视和考量“整本”,并对其进行解构和重构、加工和改造。这样一来,就能生成出清晰、明白的有效教学内容,力避冗余内容的滋生和干扰,从而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厚实的基础。此外,“整本”与“选文”相比,其篇幅更长、主题更复杂、意蕴更丰富,更应注重思维能力的锻炼。因而,教师从中所遴选出的语文教学内容自然更加丰富,这显然有利于让阅读教学从过度依赖课本、教学内容窄化的尴尬中突围而出。备课前夕,我了解到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书中人物不同的形象特征,但是对于马克.吐温的写作意图理解比较浅显,仅停留在“汤姆”向往自由,勇敢追寻自由的层面上。为了引导学生能够继续深入阅读,我决定从文章中出现的次要人物入手,并以“印第安乔”这一典型次要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一人物性格的成因。【画面四】典型人物学习——印第安乔第二十九章《寡妇逃过一劫》的33、34自然段:“是啊,她家确实有人和她做伴。我看最好不干了吧。”“不干?我就要永远离开这地方了!要是不干,也许永远就没有机会了。我不在乎她那点钱财——你都拿去好了。可她丈夫从前对我那叫一个狠毒啊——他欺负过我多少回了——主要是他当过治安官,把我当无业游民关起来。嘿,还不止这事!他还叫人用马鞭抽我!就像对待犯罪的黑人那样啊——全镇的人都看着!这些债我可是要她来还啊!”师:通过这组人物对话,你觉得印第安乔这一角色的作用是什么?生:体现印第安·乔记仇、残忍。 生:为了反衬出汤姆的善良勇敢。师:是我们猜想的那样吗?让我们借助一段影片资料,去了解一下那是一个什么时代?生:白人不让印第安·乔玩他们的游戏,是在歧视他。师:再让我们看看马克·吐温生活的年代发生了什么事?美国独立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拓疆土,把印第安人驱逐出祖居地。1830年,美国政府通过《印第安人迁移法案》,规定东部的印第安人要全部迁往密西西比河以西的为他们划定的保留地中去,实行种族隔离和迫害。这些“印第安人保留地”绝大部分是偏僻贫瘠的山地或沙漠地带。一个叫切罗基的部族,在被迫迁往“印第安准州”(即今俄克拉何马州)的迁徙中,历时3—5个月,约4000人丧生,占该部族的人口的25%。这一惨剧后来被称为“血泪的审判”。印第安人长期遭到屠杀、围攻、驱赶、被迫迁徙等迫害,人数急剧减少。到20世纪初期,只剩下30多万人。直到1924年,美国国会才通过了《印第安人公民资格法》,宣布凡在美国境内出生的人均为美国公民。1934年,美国又根据罗斯福总统的“新政”通过了《印第安人重新组织法》,允许印第安人建立自己的政府,不再分配保留地的土地,停止强迫印第安人放弃传统文化和宗教的政策,印第安人的境况才有所改善。生:马克·吐温生活的年代,美国人对印第安人的歧视非常厉害,连生命也不能保证,没有尊严。师:结合时代背景,马克·吐温想通过印第安·乔这个人物,表达什么呢?生:表达对印第安乔的同情。师:我们常说,文学作品就是生活的一面镜子。马克吐温结合他童年生活的经历,创作了印第安乔这一人物,仅仅是为了同情这个人物吗?还有别的作用吗?生:让我们看到社会的不公正,扭曲了印第安乔的内心。师:这也提醒我们,面对生活的不公,也要保有一颗正义、善良的心。 当学生能将时代背景与文章情节有机结合的时候,就会更好地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借助这种阅读方法,我又鼓励学生继续品读作品中的其他次要人物。在这次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们的讨论就不仅仅停留在评价人物性格方面,而是会主动地思考人物性格背后,作者想表达的写作意图,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这种阅读方法的不断渗透,会为学生今后的深耕阅读打下良好基础。“整本”中隐含的语文教学内容充盈而富足,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内容都需要进行教学。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前,老师必须要从课程目标、儿童视角、“整本”特质等方面,对这些遴选出的教学内容进行甄别,舍末取本、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及整合重组,以确保生成的教学内容科学而有序、精当而适切、干净而明晰。如此,教师所教方为“课程的语文”而非“教师的语文”,“儿童的语文”而非“成人的语文”,“纯正的语文”而非“泛化的语文”。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正向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总目标靠拢,而“整本书阅读”是实现这个总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记住知识,更要勤于思考;不仅要求掌握技能,更要善于思考;不仅要求唯一答案,更要多个角度思维;不仅要求答案正确,更要要求答案真实;不仅达到规定要求,更要具有新意。因此,评价一节阅读课是不是好课,只要听到三种声音:课堂充满笑声、掌声、辩论声!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