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材解读 一、解读文本 课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二、地位作用 《匆匆》安排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要引领学生通过品读感受时间的一去不复返,珍惜时间。《匆匆》无疑是典范之作,另外《匆匆》还在课标人教版下册可见其重要作用。 三、教育价值 《匆匆》一文所表达的时间的稍纵即逝是六年级的孩子明白但感触不是很深的,从语文的人文性角度来看,这是这篇文章的情感教育价值所在,即通过入情入境的品读感悟时间的匆匆,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激励学生珍惜时间有所作为。同时作为散文的经典之作学生可以在反复品读中感受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语言。 四、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伶伶俐俐、赤裸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六、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提高阅能力和欣赏能力。
七、方法策略: 《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在阅读教学中,主要通过认真研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在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的语文活动中升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引导: (1)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如叠词的应用,“匆匆”、“白白”、“茫茫然”、“赤裸裸”、“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 (2)品读各种修辞手法寄寓的含义。如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拟人:“时间能‘跨’能‘飞’”,读起来倍感亲切。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此写出时光匆匆,表达作者无奈惋惜以及要珍惜时间的心态。 (3)品读文中精彩句段。如“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排比句式,说出你的日子在生活中是怎样流逝的,以此来进行听、读、说、写的训练。“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注意这个前后照应的设问句,体会它的好处,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回答这个问题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4)引导学生重视文章的表达方法与内容的关系。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理解时仅仅让学生知道运用对比手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比手法的运用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之情。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惟有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把这种情感表达得自然、贴切、耐人寻味,唤起了读者的共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注重引导学生在品析过程中诵读文章,力求达到“读读品品,品品读读”的教学氛围。“以读促讲,以说代讲”,促进了学生感悟,培养了语感。既避免了“满堂问”
的现象,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八、教学流程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感悟,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既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品读赏析,读中悟情 1、自由选择学文方式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边读边思考,或动笔读书,或感情朗读,或默读等方式细细研读文章,悟出道理。 2、合作交流生生对话 在学生细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3、自主汇报思维碰撞指导朗读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评价中,学生去体会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并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为美读打好基础。 (三)诵读、积累词句 这篇文章精妙的词语、精美的句子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学习。让学生找出文中你写的好的语句,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朗读之中,在诵读中提升感悟,从而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 (四)拓展延读 课外引导学生走近朱自清,去读朱自清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春》、《背影》等,让学生感受作家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