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案例及反思南丽琴片段:(一)范例引路,多元品读第一段师:倾听之后。我请大家跟着作者一起思考,请大家沉下心来默读课文,特别关注刚才那些给你留一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思考,争取读懂一到两处,如果有疑问,也可以整理出来一起交流。这个环节老师给大家三到五分钟,要求大家不装样子,真读。可以拿起笔快速写下一些批注。(学生默读课文)师:好孩子,抬起头,整整五分钟匆匆而过,当你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我相信你就能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能和作者对活了。我们先以第一自然段为例,你读懂了什么?生:我从第一口然段看出作者很羡慕这些能失而复得的花草,它们的时光可以重新再来,而作者心中有无数的问号,为什么自己的时间匆匆而过?师:是啊,在羨慕之余有无限感慨C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情感融人其中读岀来吗?孩子们注意,如果他能读出这种感受就给他掌声。(生读第一自然段)师:就这段,还有谁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生:世间万物都能重新来过,但是时间不可以,作者让我们好好珍惜时间。生:从“一去不复返”这个词我能看出时间不能回來了。师:这个孩子了不起,他不但读11!了味道,而且还为我们提示了一种读书方法,抓关键词来感受。请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为我们读读第一自然段。(生读第一自然段)师:还有很多孩子想说,但是时间有限,这样吧,每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各读各的,读出各自的理解。(学生自由读文)点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是一个个独特的“这个”,因此,我的感受不能代替你的理解、他的思考不能代替我的头脑。何老师在赞许第一位学生的感受之后,立即推进“还有谁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于是,不同的“朱自清”岀现了。(二)辐射全文,放手自学自悟自品。师:好孩子,真会读书,当你用心倾听了作者的对话,和作者一起思考后,你突然发现,作者在和你对话了,你能听懂作者要说的话了,这就是一种品读散文的方法,咱们就來品一品这篇《匆匆》。再给你一分钟,每个人找准一个点先试着品一品,一分钟以后咱们再交流。(生自由读课文)师:你想品哪段就说哪段。
生:我要品的是第二白然段,我想先读再谈感受。生:我不知道他给了我多少日子……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这个比喻很夸张也很形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情,所以很惆怅。师:你姓周,我应该叫你周老师,因为你把我要说的全说啦。你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一滴水有什么特点?生:很渺小。师:可在作者看来,这一滴水大得让他害怕,让他心痛,周老师,你能读出来吗?(生读)师:八千多日子就是二十多年,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多年?所以这滴水非常大。可是尽管再大,也只能怎么滴呢?请读出相关部分。(生读)师:不管是谁,感受到时间这样流逝,都会害怕,怕得冷汗直冒,热泪直流,请为我们读渎作者的描写。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师:品得好!请连起来,为我们再读读,让我们也感受一下!(生读句子)师:这句话也是课后的第二道题要我们重点感受的。就这句话,谁还有别的感受,也为我们读读。这一回我们换个方法来读。请一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先读读,其他孩子听听,看看能否听出文字屮蕴含的情感,看看谁是他的知音。生:“在默默里……泪潸潸。”师:他是善读者,你们是善听者,谁是他的知音?生:我听出了一种彷徨。生:我听出了一种忧伤。生:我听出了一种矛盾。师:你的知音真不少啊。所有愿意做小赵知音的孩子都请起立。小赵来领读,其他知音们一起跟着读。(生读)生:我想说说第三自然段“洗手的时候……过去。”师: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在不经意处着浓墨重彩描写,这段就是个例子。文屮列举的这些事情大家每天都做吧,例如洗手,还有吗?生:吃饭,睡觉,发呆……师:这些事我们每天都经历,你的时间也这样过去了吗?请向朱自清学语言,学着说儿处。生:做作业发呆时,时间过去。生:玩游戏时,时间过去。
生:就像这节课一样,投入学习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师:这个时间用得值!生:在我们看书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师:看书可不是浪费时间。让我们再看看,朱自清笔下的时间可不是这样的过去,相反,是逃去如飞的,找儿个词来说说。生:跨过。生:闪过。生:伶伶俐俐。师:是啊,用词多么准确,多么形象啊。孩子们,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好好读读这段话吧,特别关注那些给你留下感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文)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过程,我体现了“还学于生,突出主体,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念,反映了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具体有三处明显表现。1.课堂的时间,请留给孩子。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应该有一个“度”,很难想象,当孩子还没有充分地感知课文,就被老师牵着鼻子由一个环节奔向另一个环节,还何谈阅读教学?本节课,教师给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从听读录音到感知朗读,从静心默读到个性品读,做得充分而到位。其屮,听读录音用了足足5分钟,静心默读又是5分钟,让学生找准一个点再用心读,又花了1分钟一一40分钟的一节课,学生个人的读书就用了如此多的时间,课堂看上去沉闷得有些“冷”,却是真正地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叶圣陶语),符合“让学于学生,还学于学生”的理念。2.从学生屮来,到学生屮去。在品读环节屮,教师的引导其实只有三处,一是燕去燕回、杨柳枯荣、花谢花开的感慨;二是而对时间如水滴逝去的彷徨与不安;三是日子挪移而自己茫然旋转的无奈与忧虑。教师由第一处展开,让学生抓住一个“点”继续深入,所有的内容皆rfl学生引出,再让学生进一步研讨,不再由教师一步一步“牵着”学习,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探究,避免了“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3.抓文体特点,显主体地位。《匆匆》作为一篇经典的优美散文,教师教给学生的“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的思考”方法,现场运用的“静心地读,安静地想”的批注式阅读方式,把握住了朱自清散文品读的关键;而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不同感受”,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老人与海鸥》评课稿南丽琴我参加32学时培训活动时,聆听了陈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一课,
受益匪浅。整个教学过程给人一个突出的感受:美。一种不知不觉的美,一种不露声色的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这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美的欣赏。这种“不露痕迹”的教学,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境界,一种让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境界。下面就让我谈谈几点体会:一、追求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在陈老师的课里,我们充分体验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课改以来,教师在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出现了偏颇,重人文轻工具。许多老师为了突出人文精神的体验、感悟、培养,忽略了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忽略了方法的习得。但今天老师的课里,她在花费时间让学生感悟老人对海鸥的如亲人般的爱以外,重视了语言的理解和品味。如“三个褪色”、“应声而来”、“抑扬顿挫地呼唤”的研读,她或对词语进行初步理解,再在语境中理解,明确词义,到最后的人文感悟,词语理解可谓循序渐进;又或者出示拓展图片和文字资料进行理解提升,突破孩子认识和情感的难点。还有写话的拓展。她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让学生想象写话,这也是工具性的体现。学生在理解和品味语言,以及写话的过程中,课文中老人的形象在心目中逐渐高大、生动、鲜活起来,达到了形象、语言、精神的水乳交融。二、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书声朗朗的课堂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这堂课的朗读形式多样,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交织在一起,整堂课书声琅琅。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
三、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本色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要让学半在读中理解和体验,在读中理解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培养语感,读贯穿了始终。初读课文通过两组词语想象画面,概括出两个场景,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再读,质疑问题,确定本课学生要研讨的问题。然后细读课文,想想这个老人哪里与众不同,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写批注。最后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感悟并通过朗读、想象,与学生和文本进行充分对话,这样层层深入,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读出老人和海鸥的亲情,在学生的心理谱成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乐谱,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感染。总之,听了这节课,我深刻的体会到: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弘扬人文精神,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轻松。“要读、深读、善读”,提高阅读能力(教学总结)南丽琴阅读能帮助学生习得阅读能力,包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为此,每位语文老师都会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要解决以上问题:一、“要读”一一学贵有疑,重激趣学贵有疑,思源于疑。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要读。1•紧扣题眼,猎奇探妙。
紧扣题眼,从题目的奇妙处引导学生提问、质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要读”课文。学习《草船借箭》-文,我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学生们纷纷发问,草船怎么能借箭,谁有这么大的本领?箭是造的,干吗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提问,使这些问题逐渐成为大家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或是儿个人的问题,形成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2抓住情节,因势利导。抓住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问难。故事中主人公是福是祸,一直是读者所牵挂的。在教学时,可抓住读者的这一心理,促使学生潜心会课文。同样,在学习《草船借箭》吋,抓住“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这…不可思议的“奇迹”引导学生问难:三天造十万支箭,你们替诸葛亮的命运担心吗?担心什么?一个“担心”触动了学生的内心,学生们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提了很多问题,我随机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再由学生整理、归并。其中有担心人心的: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鲁肃是东吴的人,万一他出卖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不怕曹操出兵吗?担心天气的:如果第三天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策不就被曹操识破了吗?担心地利的:光一个早上就能借十万支箭吗?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便已处于阅读的主动地位了。在这些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阅读,潜心会课文的过程,也是担心诸葛亮命运的心路历程,更是从担心命运的体验中真正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二、“深读”一一授人以渔,重引导
“深读”就是要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深读”不仅仅是读读悟悟,更需要学生在读时根据文木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并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要渗透人文精神,而且还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1•边读边想,读岀含意。”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同时,教师对学生在阅读时的引导,对学生提出-个能揭示内在的思考问题,都能催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效率。《最后一头战象》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在教学这一句时,教师不能只让学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尤其是对程度较差的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战象嘎竣要久久凝望江面、亲了又亲礁石?”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朗读感悟、自然可以体会到嘎拨久久凝望江面仿佛是在留恋昔日浴血搏杀的战场,亲了又亲礁石好像在思念死去的战友,在呼唤它们的灵魂,它快要来陪伴它们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读领悟了句了的深刻含意,读的过程也真正成为学生探究领悟的过程。2.多元写话,读岀自我。在学习《去年的树》一课时,让学生写写“如果你是那棵树,你会对小鸟怎么说,你会对人类怎么说?人类对树又会怎么说?”指导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把自己对友情、诺言的看法写下来,再在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写
话,不仅是学生与文本的又一次对话,还在对话的过程中融入了自我,写出了自己的友谊观、诚信观。三、“善读”一一旁征博引,重综合“善读”是指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为阅读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调用多种知识和手段,拓宽学习途径,为感悟语言文字服务。1•搜集资料,丰富体验。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并整理有关资料并在阅读中加以运用,是培养学生“善读”的一种好方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信息,收集的途径可以是调查、访问、咨询,也可以通过查阅文字资料、网络资源等渠道进行。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语言简洁,学生容易读懂。但那段屈辱的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因此,单凭读文去激发学&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进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在难以实现。为此,教学时可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丰富对文本的体验。这样既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资料解决重点、难点的能力。2•想象绘画,再现语言。画画是许多学生喜欢做的事,把画画带入阅读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课文。同时,画图也能给学生提供发挥想象的场所,让他们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去独特地感悟其中内容。这种特殊的阅读方式尤其适用于写景文,如上老舍的《林海》一文时,学生在感悟
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用简笔画分别勾画出大兴安岭的群山起伏、温柔和秦岭的险峻。通过美术手段与语言文字的结合,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而且,根据文本想象绘画更是对文本语言的再现。综上所述,“要读”是学生阅读的前提,“深读”是学生阅读的根本,"善读”是学生阅读的拓展,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在阅读中的运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阅读联系起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阅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促进人的多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