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过程与方法:抓住描写作者心理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由希望到失望的心情。【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教学难点】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异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导入新课。1.你的星期天是怎样度过的?(去游乐园、爬山、踢球……)2.假如父母承诺在星期天带你去公园玩,但到了那天,父母爽约了,你是什么心情?如果那天父母兑现了承诺,你又是什么心情?设计意图:由学生的切身体验导入新课,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文中“我”的情感变化。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习本课的生字。媚 砖 蚁 叨 绊 绞 耽 揉 绽 搓惶 吻 偎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我”盼星期天,母亲带“我”出去玩。第二部分:(3自然段—最后)写“我”盼母亲带“我”出去时的心情变化。
3.主要内容:主要写了妈妈答应星期天带“我”出去,到了星期天,妈妈一会儿买菜,一会儿翻箱倒柜,一会儿洗衣服,“我”满怀希望最后化为泡影的一件事。设计意图: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出示自学提示:作者在盼的过程中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学生自学、勾画、批注、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学生汇报。(1)“我”跟母亲捉迷藏。“我”的心情:满怀希望。(2)母亲买菜。“我”的心情变化:焦急又兴奋。①这段时光不好挨。从“挨”字看出作者着急的心情。②这段时间“我”做了些什么?找出相关句子。(结合45页的插图体会作者的心情)跳房子、看天、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③为什么兴奋?只要母亲回来,就能带自己出去,“我”的愿望马上就能实现了。(3)母亲翻箱倒柜。“我”的心情变化:奇怪、焦急“怎么还不走啊?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从句子中能看出“我”急切地想要母亲带“我”出去的迫不及待的心情。(4)母亲洗衣服(难过的心情)①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A.“我”的动作是“蹲”“看”“一声不吭”,从这些动作都能看出“我”复杂的心情,希望母亲立刻带“我”出去,一刻也不能再等待的心情。B.看46页的插图,从图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母亲在洗衣服,“我”蹲在旁边,愁眉苦脸,心情难过的样子。)②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不停地说:“噢,对不起……”(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
A.惊惶的意思是什么?震惊惶恐;惊慌。B.母亲没有想到“我”会哭,在不出声地流泪,也知道自己答应了出去,而没有做到,所以会惊惶。表现在,把“我”拉进她的怀里,亲吻着“我”,不停地说:“对不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盼”的过程,心情是复杂的,是跌宕起伏的。3.“我”盼着、盼着,“我”的愿望最后实现了没有?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①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缥缈……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②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惆怅:伤感;失意。③作者的心情变得失望、沮丧。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四、体会《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异同。1.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体会作者的感情,小组交流这两篇文章在表达感情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相同点:都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情感。不同点:《匆匆》:作者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时间一去不复返,并反复追问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情感。《那个星期天》:抓住作者从满怀希望到最后失望的心情变化,体会作者“盼”的心情变化。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异同,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五、拓展:说说自己的星期天是如何度过的,自己当时的心情怎样。设计意图:一开始导课的时候,由“你的星期天是怎样度过的”引起了话题,这里再次
让学生说自己的星期天如何度过,前后照应,同时,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并学以致用。【板书设计】9 那个星期天满怀希望——焦急又兴奋——奇怪、焦急——难过——失望、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