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借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教学重点:了解借物言志的特点。教学难点:1、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2、理解“清白”的含义。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新课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2、你知道什么是石灰吗?(出示石灰的幻灯片)学生自由回答。3、理解“吟”。(“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4、齐读古诗。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古诗。2、指导读出节奏。三、改变读诗的方式,和读。1、师生互和。2、分组互和。3、背诵古诗。四、读古诗,想画面1、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时,你的眼前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呢?请拿出手中的笔,把想象的画面写出来,可以是叙事,也可以以现代诗的形式呈现出来。2、生根据诗句写画面。3、学生读自己写的诗的画面,师生评议。五、感受石灰品质1、齐读“千锤万凿出深山”。2、从这千和万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由回答)3、过渡:石灰石所受的磨难仅仅是千锤万凿吗?(引出烈火焚烧)
4、齐读“烈火焚烧若等闲”。5、石灰石烧制的火焰温度可是6000度啊!指导生再读。6、理解“若等闲”。(结合长征中的诗句)7、师生配合读这一句。8、过渡:这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石灰畏惧了吗?吟读最后两句。9、让我们用一个词语来赞美石灰。六、初识“借物言志”,理解“清白”1、引导学生辨别石灰的“青白”和课文中的“清白”的不同。2、生汇报。3、作者与石灰石有哪些相似之处呢?4、作者借助诗来表达自己清白的志向,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七、入境诵读1、师:于谦死了,就在他迎回英宗皇帝的第六天,就被诬陷而死。2、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一名学生读)刑场上,于谦又想到了他年轻时的那首石灰吟,于是轻轻吟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他再一次大声地吟诵着——(指名一生大声读)听到于谦的吟诵,全城的老百姓也大声吟诵着---(指一组齐读)于谦走了,全城的老百姓铿锵有力地吟诵着为他送行——(齐读)清白是于谦之志,也是我们的立人之本。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背诵)八、拓展学习1、于谦死后,有好多人悼念他,有诗为证,齐读《咏于谦》。2、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像这样的古诗还有很多。(出示《竹石》、《梅花》)3、齐读这两首古诗。4、讨论:这两首古诗又是怎样“借物言志”的呢?九、课外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同学们课外收集于谦的其他古诗,下堂课集体交流。石灰吟青清借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