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天津市西青区小孙庄中心小学陈玮创作这节课的初衷源于一个网络笑话“现在人总再问为什么还有背古诗学古文?有人就说了为了让将来我们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时,面对高山峻岭,一鸟飞过时,不会大叫:哇,一只鸟飞过,而是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现在学生学习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能积累会考试,可是很难有感而发触景生情的运用诗歌。本节课,为了突破这个教学困境,在教学中以情感为暗线,开始时让学生自由读,读通顺,之后让学生学习通过情感体验理解诗歌的意思,再之后让学生在了解诗歌诗人背景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情感,最后走出的诗歌,让学生明白一首诗歌的情感不仅仅能运用到一首诗歌中,也可以运用到很多的情景中,甚至能运用到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最后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诗歌情感翻译诗歌,改变以往的诗歌教学模式,翻译不再是诗歌的最终目的。本节课的一条主线为托物言志的古诗,对于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的六年级学生,讲解诗歌不再是课堂重点。在与学生一起诵读理解《石灰吟》的过程中,把怎样理解托物言志古诗的方法无形的传递给学生。先让学生把诗歌读通顺,再根据字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思,最后结合诗歌背景、诗人历史,解读诗歌深层次的情感。读——解——悟的方法,在学生诵读诗歌,感悟诗歌美的过程中被学生吸收。之后拓展的四首诗歌都为托物言志的古诗,都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古诗,通过诵读再次唤醒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能最快的运用这节课的学
诗方法,再次感悟诗歌的情感。此节课的有几个特点,学习诗歌的整个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从开始的诵读划分节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区划分,准备课的过程中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发现专家学者们对诗歌的划分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所以课堂上把自主权换给了学生,只要学生能读通读顺没有知识性错误,就是正确的读法。之后理解诗歌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块石灰石,这样就能更好的体会出石灰石的痛苦、煎熬,更能入情的读诗。整节课都以读为基点,自由读、师生读、男女生读等多种方式,情境中读、教师引读、学生领读、角色读等多种时机,对于古诗教学让学生理解诗歌背诵诗歌并不难,可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首诗,喜欢上更多诗歌,对中华古诗文产生情感。这就需要我们用学生能接受、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去设计课堂,打动学生。课堂中教师的范读、于谦背景经历的介绍,学生自由的讨论等都是他们喜欢的方式,这些设计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也成为了此节课的成功之处。但是对于一节古诗课,课堂中教师的旁征博引可能有些过于深远,需要学生有很高的诗歌素养,或者课前做许多功课,怎样既能让学生充实愉悦的学到知识,又能顾忌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让诗歌课既古韵悠悠又不好高骛远,是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