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一、说教材打开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组课文,一种浓浓的革命气息迎面而来,在作者李星华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慈祥的父亲、一个坚强不屈的革命烈士——李大钊,被捕前面对严峻的局势毫不动摇的坚定之势、被捕时面对军阀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也绝不妥协的镇定、沉着之势,直到被害也是那样从容,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百姓的安宁幸福,他无怨无悔,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一首伟大的赞歌,文中前后照应与对比的写作手法运用淋漓尽致,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写作内容和写作顺序,在老师的指引下,也能领会到文章的写作方法的运用,只是,文中的那段革命历史是学生无法一时半会就能理清的,因为他不曾经历过那个动荡的年代,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呢?课前,应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三、说目标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我的目标定位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恐怖、残暴”等词语。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文中重点句子,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英勇事迹。并从中领悟作者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缅怀革命先辈的同时,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并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的革命精神。四、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思索。结合这一理念,我坚持“以读为本”的原则,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通过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写一写等语文活动走进文本、走进李大钊,在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学的同时,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五、说流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人,教师教学中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志趣和定向来制定自己教学的内容、定位和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把教学过程细分为以下三个步骤:(一)走近文本——未成曲调先有情高尔基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课题,并提出:“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那是怎样的一段回忆?”“作者回忆了些什么?”“作者为什么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等问题,学生在学习欲望的驱动下,兴趣高涨了,思维激活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情感基调。(二)走进文本,走进李大钊——一字一句总关情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的思路更为清晰。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走进文本,通过初读课文,学生能够很快地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即按照被捕前、被捕时、被害后的顺序来回忆的,以及文章的写作对象——作者的父亲李大钊,李大钊是谁呢?为了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为下文学习作铺垫,我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学生通过阅读李大钊相关的文章和相关的图片,从整体上对这一中心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为下文体味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坚强不屈、沉着、镇定的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品词析句,感悟文本。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我以“你心中的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统领全文,学生可能会归纳出:他是一个慈祥的父亲、是一个坚强不屈的革命者、是一个视死如归的人……结合学生的感受,我让学生再一次默读课文,想想从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他是一个……的人。默读课文能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并且在读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适当作些批注,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通过默读课文,组织同学分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最后请中心发言人进行汇报:从“父亲很慈祥,从来没骂过我们……”和父亲含糊回答我的问题进行对比感受到父亲是很慈祥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难,难就难在对于李大钊在工作上的认真严肃的态度的感悟。下面就着重讲讲我是怎么进行教学的:首先,请学生找出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他的坚定、沉着的?着重抓住文中描写李大钊神态、语言的句子,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从“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我们能感受到他坚决地态度,哪怕后来工友严振三被抓,局势越来月严峻的,他还是不肯离开,他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我们看到了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在他身上闪光;从“短短的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道理可讲的。”字里行间都让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父亲的沉着与敌人的来之汹汹、粗暴的、丑恶嘴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法庭上,李大钊沉着与镇定的神态更是让人为之动容,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平静而慈祥的脸的背后,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此处,我出示李大钊在监狱中的自叙: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言,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让学生透过李大钊的自叙,充分的感受到李大钊为挽救民族危亡而立志从事革命的抱负,从而激发学生对李大钊的崇高敬意。3、含情诵读,体味升华。教学千法读为本。有了前面情感的熏陶,我让学生同桌练读,在相互评价中,再现李大钊光辉形象,然后通过对比读边读边想象,展现敌人的丑恶的嘴脸和凶残的手段,从而更烘托了李大钊坚强不屈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当他们面对地李大钊被害的消息时,悲痛心情油然而生。最后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体味文本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三)走出文本——此情绵绵无绝期新课程标准指出:生活中的语文无处不有,无时不有。教材只是一个引子,学习完本篇课文,学生还处在情感高昂之机,他们一定有很多感受,于是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感慨,然后走进李大钊的墓地,指导学生读碑文: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这样的革命先烈,下课后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吧!徜徉在革命的摇篮里,真是“回忆父亲有尽时,此情绵绵无绝期!”六、说感受语文教学始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我的教学设计中肯定会留下一些遗憾之处,因此我恳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予以批评和指正,我有责任提升,因为我知道一位优秀的教师,他的最终受益者始终是学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