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十六年前的回忆》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学情分析: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培养语感、整体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文本的叙述顺序,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人物形象。教学要求:1.会认会写14个生字,读读记记“含糊、尖锐”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4.了解李大钊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教学重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同学们,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我们应该铭记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本组课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今天,从动人的故事中,我们要缅怀革命先辈,继承革命传统。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课题)二、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人物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3.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教师介绍当时国内情况、学生了解李大钊情况)既然同学们都已经了解十六年前的那一天,那我们了解李大钊吗?
4.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2.交流讨论:(1)被捕前:①“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哪能离开呢?”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②“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父亲为什么而忙碌?③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3.指导朗读。(2)被捕时:①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②指导朗读。(3)法庭上: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①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②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③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四、回归整体,提升感情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五、抄写生字词语第二课时一、过渡性谈话在回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能这样(对革命事业的信心)二、抓住“信心”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1.点拨:认真读课文,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课文哪些地方可以表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2.导读:(1)提与文本对话的要求:动笔读书。(2)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与文本对话:默读、轻读、交流读······(3)反馈读后所得,交流、梳理。三、分析品味,领悟主旨1.小结过渡性谈话:
刚才同学们经过认真地与文本对话,从中感知到课文是通过李大钊同志的语言、神态以及与敌人、亲人的不同态度,“我”与“父亲”态度的对比,来体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信心”跃然纸上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再次进行对话,好么?2.品析人物和语言:导读“处境危险,坚持留京”这一部分:(1)指导朗读李大钊同志的语言: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评价,再读。(2)指导体味李大钊同志说的两句话: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②“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第①句设计三个解释让学生选择:A.小孩子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体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局势十分的严峻。第②句抓住“坚决”、“经常”、“轻易”、“哪能”等词引导学生在朗读、品析、比较中去体会李大钊同志坚持留京工作,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3.体味人物的神态:导读“面临被捕,处危不惊”这一部分:(1)提问题:李大钊同志被捕时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2)小组讨论、汇报。(3)评价、整理:4.相机抓住: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②“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这两句重点句中的关键词,采用“换词法”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神态窥见人物的内心,反映人物精神。四、迁移运用、总结升华,凝炼情感1.小结性过渡,归纳学法(读、品、议)自学体会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的表现。(1)自读课文,找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2)再读课文,找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2.自由地谈谈自己的感想。思考:当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噩耗后悲痛万分,母亲说:“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点拨:这一部分着重描述了“我”和母亲悲痛欲绝的情形,体现对亲人深深怀念的情感。母女俩饱含强烈爱憎的对话,表达她们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同时表明她们没有在悲痛中倒下,要铭记这难忘的日子,要向反动派讨还血债,要继承父亲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3.从“感想”中过渡到“被害后”这个部分的导读。(1)指导怀着悲痛、崇敬的心情读文:范读、轻声读。(2)略读此时的心情,激发学生展开联想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加深对革命先烈的敬仰、緬怀之情。4.引导快速阅读全文,再次整体感知文本。
领会写作方法: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前后照应”写法的好处。5.教师相机加以总结,使情感再次得以凝炼、升华。五、拓展,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前:坚决地说忠于革命被捕时:不慌不忙视死如归被捕后:瞅了瞅没说坚贞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