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梁金梅教学目的: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教学重难点: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2.自学课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结合题目、结合注释,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了解了什么?(出示第一自然段)2.简介李大钊。(出示ppt)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小结: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作者的回忆,走进那腥风血雨的年代。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2.检查生字词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作为女儿,李星华在文中主要回忆了父亲李大钊的哪些事?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同学们可以迅速地再次浏览课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对课文内容进行理序。)小结:同学们,其实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父亲李大钊身上的故事。看来,大家已经对课题和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三、品词析句,感悟形象一、简介当时的社会背景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对于李星华来说,李大钊是个父亲;对人民来说,李大钊是个革命者。在他的身上有着无数革命者都具备的优秀品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并写上批注,然后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体会。1.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学生读2-7自然段,说说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可以看出?(1)感悟局势严重
师: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和父亲平常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有多幼稚,都耐心的回答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会这样呢?(局势越来越严重)师:是的,通过对比更能突出当时的形势越来越严重?师:局势的严重表现在那几件事上?(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张作霖要派人检查,工友阎振三的失踪。)师:这些事进一步说明了局势的严重。(2)坚决不离开北京师:在这危急的情况之下,在这生死的关头,李大钊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留下)师:留下意味着什么呢?师:在这样动荡的局势下,母亲和一些朋友常常劝父亲离开北京,父亲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课件展示:重点句子——父亲坚决地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师:把“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划线,思考:这是什么句子?生:反问句。师:谁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师:这句话说明了父亲的态度很坚决。父亲把革命工作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是,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句子中还两次使用了反问句,强掉了父亲无论条件
多么艰苦,局势多么严重,他都要坚守工作岗位。表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板书:局势严重坚守工作过渡:这是被捕前(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不怕牺牲)的李大钊,那被捕时的他又是怎样的革命者形象呢?请大家一起看看课文。3、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学生自由读8-18自然段师:“可怕的一天”指哪一天?。师:果然怎么解释?(在意料之中,本文指父亲想到了事情的结果。)师:划出描写敌人语言的词句,这些句子表现了敌人的什么?(表现了敌人的凶残。)师:找出描写敌人动作的词句。预设回答,生:一拥而入,生:挤满了这间小屋,生:拿着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指着,生:夺下父亲的枪。师:课文就是通过这些语言、动作来表现敌人的凶残。师:面对敌人的凶残,“我”的表现又是怎样的?生:惊恐、害怕、瞪、剧烈的跳动师:面对惊恐害怕的“我”,父亲说了什么?(课件展示:重点句子——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学生读句子:语气要平稳,从这句话中表现父亲的沉着、冷静。师:文中的哪个词还能表现父亲的沉着、冷静?生:不慌不忙。
板书:不慌不忙师:“我”的惊恐害怕,与父亲的不慌不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正面描写了父亲的沉着冷静、不慌不忙。作者在这里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敌人的凶残,“我”的恐惧,目的又是什么呢?(从反面和侧面衬托父亲的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高大形象。)板书:临危不惧师:这时的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父亲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就这样,残暴的匪徒把父亲和我都带走了。二、小结李大钊舍身工作,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让我们深深敬仰,在他的墓碑上,中共中央这样评价: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我国开创和发展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板书设计:10十六年前的回忆(回忆录)女儿父亲时被捕前局势严重坚守工作间被捕时不慌不忙临危不惧顺法庭上序被害后
第二课时1.学习第三部分(被审)师: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和父亲又见面了,那是在什么地方?学生读19-28自然段。生:在法庭上。师:这时“我”看到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划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从父亲的外貌可以看到父亲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生: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板书:平静慈祥师:显然,父亲受到了敌人的严刑拷打。(补充资料)看到这些我们的感受如何?生:我忍不住喊出声来,生:母亲哭了,妹妹也哭了。师:面对我们的哭喊声,父亲没有对我们说一句话。(课件展示:重点句子——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生:读句子。师:父亲的表情是怎样的?生:父亲的表情是安定沉着的。板书:安定沉着师:伟大的力量指什么?在原句上划出。生: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师:正是因为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声而忧伤,相反,他用坚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亲人化悲痛为力量。学生再读,感受父亲对革命事业的信心。【评析: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这一环节中,把重点句子出示在大屏幕上,通过学生反复朗读,引导他们深入交流,来理解句子的含义,表现人物的精神,更好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2.学习最后一部分师:从那一别,我们再也没见过父亲,更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诀别。1927年4月28日,军阀张作霖不顾广大人们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杀害。李大钊大义凛然走向刑场,时年38岁。学生读最后一部分。师:父亲的被害,作者是怎么知道的?生:从报纸上看到父亲的被害。师: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全家人的心情如何?生1:舅老爷哭着回来,生2:“我”昏倒在床上,生3: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醒来又昏过去。师:父亲的被害,使全家人无比悲痛,但是,他们并没有在悲痛中倒下,而是带着对亲人的怀念,和对敌人的仇恨,牢牢地记住了父亲被害的日子。学生齐读最后两段。
师:父亲被害的日子是哪一天?生:4月28日。师:课文中两次出现了4月28日,那一次出现在课文的什么地方?生:第一自然段。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板书:1927年4月28日师:那么,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形成了什么关系?生:首尾照应。师:这种首尾照应的写作手法,是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它能使文章更加紧凑,更有感染力。在本课中,突出了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板书:忘不了【评析:把写作融入到阅读之中是本课教学的一大亮点。】三、总结升华,传统教育师:这篇课文描写了李大钊被捕前后的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掌握了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同时也使我们受到了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使他们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教育学生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板书设计10十六年前的回忆4月28日被捕前局势严重坚守工作
被捕时不慌不忙临危不惧法庭上平静慈祥安定沉着4月28日被害后【评析:本课的板书设计,既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表现了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体现了文章的重难点,“忘不了”又对学生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