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第十二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蕲春县蕲州中心学校 范国庆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我用一个“文中的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的问题统揽全文,虽然课文篇幅较长,但是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我校“高效课堂——动感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节课中紧紧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进行自主学习,在品读与感悟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教材分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对李大钊被铺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怀念。三、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够扫清阅读障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找出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初步感悟人物的形象。在教学设计之前,我在本班34名学生中进行了前测,前测题如下:1、你知道李大钊吗?从什么途径知道的。2、课文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认真考虑后写出1-2个。3、在你的心中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前测结果的分析,能够看出学生对李大钊不了解,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更是不了解,因此,学生不能理解父亲的行为,进而影响到对人物品质的把握。因此在教学前,我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初步感知人物。四、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2、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被害的过程,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2、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教学难点:1、理解本课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进行习作训练。六、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首先是在“巧引激趣”环节,我让学生从回顾英雄人物入手,并让学生了解李大钊的资料,再以“文中的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顺利地切入到文中。在“妙问探思”环节,让学生划出描写李大钊的语句,并分别就这些句子谈自己的感受。为了让学生体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我巧妙地设计了如下几种方式,如:在体会李大钊尽职尽责的革命精神时,我让学生挖掘文中空白,想像朋友和母亲会怎么劝,这样既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李大钊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和说话能力。如:在“被捕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对比“我”和“敌人”的态度,并体会侧面描写的好处,学生在对比中更加清楚地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又如:在教学“法庭上”时,我抓住对话描写的特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不仅读得绘声绘色,而且自然地体会到了父亲的机智。再如:在教学“被害后”时,我并没有带领学生分析语言,而是播放李大钊就义前一段悲壮的配乐诗歌《占口一绝》,学生一边听一边看李大钊就义前的图片,一种悲痛之情油然而生,学生自然就读出了无比悲痛之情,此处设计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在“活练提能”和“善联广用”环节,我让学生分别找出文中含有前后照应的语句,并设计了一个习作片段训练,让学生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为《“小书虫”——王斯蒙》写一个结尾,在训练中突破了本课难点,实现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七、课前准备:1、李大钊资料及图片。2、多媒体课件及视频片断。八、教学过程:(一)、巧引激趣1、师:同学们,在以前的课文里,我们结识许多革命英雄,你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
生:黄继光生:雷锋生:老班长师:其实,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又何止这三人呢?今天,我们将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学习李星华为纪念逝世的父亲而写的课文,一起读课题。2、师:父亲叫什么,了解他吗?课前老师也搜集了关于他的一些资料,让我们来看。(课件出示:李大钊肖像、资料)师:看完这段资料,你能说些什么吗?生:李大钊太伟大了……生:李大钊很了不起……3、师:是呀,那在女儿李星华的回忆里,李大钊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二)、妙问探思1、师:经过预习,我们知道课文的回忆部分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用小标题概括是哪三个方面?生:回答(板书: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2、师:一节课时间不长,我们应该怎么样在这不长的时间里充分地感受到李大钊的伟大和崇高呢?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分别找一找这几个部分中哪些句子让你的感受最深呢?(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描写李大钊的语句。2、画出关键句子,批注关键词语。)3、学生勾画语句,批注词语并写下感受。4、学生汇报:句1:父亲坚决地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课件出示句1)(1)师:你的感受是什么?生:我感受到他对革命高度负责。(板书:忠于革命)师:他是在什么情形下说这句话的?生:局势严重。(板书:局势严重)(2)师:是呀,那么危险的处境,如果你是李大钊的朋友,你会怎么劝他?(课件:被捕前,朋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发挥想像,举手回答。师:李大钊十分清楚,但他没有这样做,这时母亲又会怎么劝他呢?
(课件:被捕前,母亲()地劝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发挥想像,举手回答。(3)师:李大钊的回答是什么?(课件出示: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你能说说这几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吗?。生:常对你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不能离开。(板书:不能离开)师:请你读一读,读出不能离开的意思。指名读全班齐读。师:父亲说这句话的态度是怎样的?(生答后出示课件: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全班齐读,读出坚决的语气。小结并过渡:李大钊对革命极度负责和不肯离开,导致敌人很快发现了他。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描写被捕时的父亲的语句又有哪些呢?生:师:(板书:不慌不忙),父亲是不慌不忙的,而当时“我”又是怎样的?生:惊恐万分……师:在面对敌人时,父亲是怎么样的?句2:父亲保持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课件出示句2)(1)师:这是一群怎么样的敌人? 生:他们是一群魔鬼,十分残暴。(2)师:在面对他们时,父亲是的态度是怎样的?生:严峻(课件强调:严峻)(板书:严峻)(3)师:从父亲那严峻的态度中,你体会到了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生:他临危不惧、镇定从容。(板书:临危不惧、镇定从容)(4)生读。(5)师:作者在这部分着重描写了敌人和我,这种写法叫什么描写?生:侧面描写。(板书:侧面描写)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更突出了李大钊的伟大。
小结并过渡:这样令人敬仰的父亲与我们见的最后一面是在哪里?在法庭上我看到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呢?句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课件出示)(1)师:这句话中有哪些词语值得推敲?生:乱蓬蓬(课件强调),我体会到李大钊曾经在监狱里受过苦刑。生:平静慈祥(板书:平静慈祥)我从中体会到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和对亲人的爱。(2)读出自己的这种感受。句4: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课件出示)(1)师:父亲是什么表情,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安定沉着(板书:安定沉着)我体会到了他的坚贞不屈。(2)生读。(3)师:父亲为什么在法庭上会这样安定沉着?句5: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1)生: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板书: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2)一齐读:读出这种伟大的力量(课件强调:伟大)师:小结并过渡:没想到,法庭上竟是我和父亲见的最后一面,让我们一起看大屏幕。(1)课件:播放李大钊就刑、生平、人物雕像等图片,听歌曲《口占一绝》。(2)师:看完后,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生:十分沉痛。师:让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来读一读父亲被害后的28—32自然段。(3)全班读。(三)、活练提能1、师:父亲是在什么时候被害的?生:4月28日。(板书:记住4月28日)1、师:这个日子在文章的哪里也出现过?生读第一自然段(板书:1927年4月28日)2、师:这种写法叫什么?生答:首尾呼应。(板书:首尾呼应)3、师:这种写法在文中的其它语句中
也出现过,说一说与屏幕上这些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是什么。(课件出示句子:1、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2、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分别指名回答。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使内容更紧凑,突出中心,使读者印象更深刻。(四)、善联广用1、师:学习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老师也想让同学们进行一个小练笔,请运用这种写法为下面的习作写一个结尾。(课件出示习作要求)2、学生习作。3、习作展示(投影出示)4、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首尾呼应”的写法,收获很多,下课!九、板书设计:10、十六年前的回忆1927年4月28日局势严重被捕前尽职尽责首不能离开尾不慌不忙呼被捕时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应严峻平静慈祥法庭上对革命充满信心安定沉着记住4月28日教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虽然课文篇幅较长,但十、作业设计:1、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请运用这种写法为下面的习作写一个结尾。(件十、作业设计:1、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为下面的习作写一个结尾。“小书虫”——王斯蒙 都知道我们六(一)班的王斯蒙语文成绩首屈一指,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优秀学生。这一次,我可是真的见识了她——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虫”。2、推荐阅读:《中华民族英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