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案例湖北省钟祥市长寿路学校袁金丽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3.课时:2·教学课题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郎读课文。3.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教材分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文中作者以回忆的方式真实地记叙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文章篇幅较长,但语言平实,极具感染力。文章全文采用倒叙手法,回忆部分则以时间为序安排材料,首尾照应,整体结构的严谨体现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同时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另外,作者对场景的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也为文章增色不少,使读者能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突破:指导学生通过【百度词典】和【百度图片】的搜索,了解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积累阅读体验。课堂上利用从【百度影音】上下载的有关李大钊的电影资料片段,创设情境,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增加学生的阅读体验。根据文本的特点,紧扣文中的重点词句,从作者的视觉出发,挖掘文中人性最美好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李大钊既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教学准备:利用“百度搜索”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共产党万岁”1927年4月28日,在北洋军阀政府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一段慷慨的话语在看守所的上空回响,这个声音穿过厚厚的墙壁,冲出阴森的牢房传到了大街小巷,钻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个响亮的名字——李大钊。请同学们根据大家在课前搜集的资料,向我们介绍一下李大钊。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2、选一至两位同学在全班交流。3、教师出示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800.htm4、1927年中国大事记http://baike.baidu.com/view/673030.htm?fromId=916239&redirected=seachword5、历史上的1927年4月28日http://www.todayonhistory.com/4/28/LiDaZhaoJiuYi.html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字意。2、把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和难理解的字词作上记号,小组讨论解决。理解词语军阀【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3206.htm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2、划出课文中写回忆的段落,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3、回忆部分作者以时间为序写了父亲的哪些事?(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被害)第二课时一、独立阅读,走近人物内心 1、自主阅读,圈点批划。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我当学生的时候读过,当老师以后也读过,但每一次读,我的心里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现在,请再读课文,细细地读,看看,在你读的过程中,围绕着李大钊这个人,他说的哪些话,做的哪些事令你感受最深?一边读,一边做批注。2、读中指导。 3、小组交流。(此环节也会根据学生的学情作相应的调整。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读书批注比较充分,观点鲜明,则考虑直接进入集体交流。)二、集体交流,走进人物内心 (一)“被捕前”这部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教师相机出示重点段,学生扣住段中的重点句子,先议后读。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1)生读课文第七自然段,结合影像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xNTk0NDE2.html表达自己的感受。(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上挂至课文的2-6
自然段的内容,通过“局势越来越紧张”和父亲态度的对比,感受人物的内心。出示影像资料加深学生情感体验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xMzI2ODgw.html134分至140分之间的内容 (3)引导学生扣住段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有感情朗读。学生此时表达的是自己读书后的感受,观点可能不太相同。教师引导学生少说空话、套话,要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2、学生交流阅读体会。 (二)“被捕时”这部分(课文的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七自然段)1、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这一天只有我和父亲两人在家,父亲被捕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找出父亲被捕时的动作、语言和神态。2、指导抓住“不慌不忙”“严峻态度”来感受父亲面对敌人时的冷静与沉着。师:同学们,“几声尖锐的枪声”父亲是听见了,他也看到了女儿充满恐怖的目光。可他“不慌不忙”,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师:“严峻”?可以是“严肃”。你从“严峻”想到了什么? 3、父亲被捕这个部分用了十个自然段来写,真正写父亲的只有几句,还有大量的篇幅在写谁?为何会对反动军阀描写这么多?4、找出文中描写反动军阀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对比写法的作用。 (三)“在法庭上”这部分(课文的第十八自然段至二十九自然段)1、十几天后,我在法庭上见到了父亲,此时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指导学生找出相应的段落,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谈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19自然段。 3、品读22自然段了解父亲的坚定信念。师:这是我们被捕十多天之后,亲人间的第一次见面,其实也是最后一次见面。人之常情,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对我们说些什么啊!可是,文章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读一读第22自然段的第1句和第2句话。 生:(朗读课文) 师:“没有说一句话”,为什么?我在想。父亲是不是不爱他的孩子?谁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想法。 4、教师小结,紧扣段中的重点句子。 师:是的,他爱他们,先生子女后来的访谈和传记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对孩子的爱。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他是孩子的父亲,他是妻子的丈夫,他爱深深地爱着他们。可是为了不连累亲人,为了不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软弱,他把爱深深地埋在心里。这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啊!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5、联系上下文,同座间互相探讨,在探讨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 课件相机出示重点句子:“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重点朗读这段话,在读中感悟人物之所以不平凡的内在原因。 6、总结全文。
师:正是因为他的心被这样一种力量占据着,所以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势,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面对魔鬼般的敌人,他依然保持着他那严峻的态度;面对凶狠的法官,亲人的呼喊,能那样的镇定、从容。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为什么?因为他的心──生:(齐读重点句) 师:就是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他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三、创设情境,升华情感,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1、出示课件,(李大钊临刑前的一张照片,并配上了音乐)教师激情述说:“1927年4月28日,这是一个春天的下午,李大钊与另外19位年轻的革命者一起走向了刑场。他们的青春本来应该像春花一样灿烂,而此刻他们面对的是两台巨大而阴森的绞刑架。大钊先生深情地望了一眼亲人和同志,然后头也不会的第一个走上了绞架,“神色未变,从容就死”。他牺牲时还不到38岁。 2、再读文章的首尾两个部分,体会他们在内容上的联系和情感表达的作用。 3、朗读课文首尾两个部分。·板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前局势严重工作紧张被捕时不慌不忙态度严峻法庭上平静慈祥安定沉着被害为国捐躯家人悲痛·教学反思《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星华的一篇回忆录,由于属于离学生实际情况比较久远的事情,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有很多的不明白,军阀是干什么的,和李大钊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抓李大钊;为什么要杀李大钊等,而这些在课文中这些情况交代得不是很深透,只有通过资料的补充,学生才能懂得其中的原因,了解更多,感悟更多。这篇课文内容比较长,拓展的材料也十分丰富,如果仅靠课堂,可能不能完全交代清楚,所以,课前我要求学生在【百度百科】搜集相关资料并相互交流,使之对文章背景和人物事迹有大致的了解,为理解文章内容和感悟人物精神品质做好铺垫。同时,学生在搜集资料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资源共享意识。在课堂上利用从【百度影音】上下载的有关李大钊的电影资料片段,创设情境,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增加学生的阅读体验。根据文本的特点,紧扣文中的重点词句,从作者的视觉出发,挖掘文中人性最美好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李大钊既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