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读读写写“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等词语。 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品读课文,探究感悟;回归整体,提升感情;领悟表达,感悟写法。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教学难点 对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有条件的要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在相互交流中加深理解。教学准备 ⒈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⒈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⒉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 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 ⒊板书课题,齐读后质疑:你有什么疑问?(通过质疑让学生明确:谁回忆谁?“回忆”前为什么加“十六年前”?) 师:这篇文章写于1943年,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同志为悼念他的父亲写的。当时离李大钊同志遇难日1927年4月28日已十六周年,所以“回忆”前加了“十六年前”。也即回忆李大钊同志十六年前的事。 ⒋简介李大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⒉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⒊再读课文,想一想:“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被捕时:写了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⒈以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⒉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除开头外,按时间顺序写的。)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2-7自然段)(8-17自然段)(18-29自然段)(30-32自然段) ⒊划分段落 第一段(1):讲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2-7):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8-17):讲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情形。 第四段(18-29):讲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情形。 第五段(30-32):讲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人异常悲痛的情形。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快乐、幸福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天,你看(电脑投影),操场上,走廊上,教室里都有我们快乐的影子。可是,你们是否想过,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离不开无数革命烈士的奋斗与奉献,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可以从以前学过的文章感受到,如毛泽东写的《长征》,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终于取得了胜利;老红军为了照顾三个掉队小红军,自己却饿死在苍茫草原的《金色的鱼钩》;为掩护群众而英勇就义的《狼牙山五壮士》。还有,我们昨天刚认识的一位革命烈士??李大钊。(板书:李大钊)2、今天,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课文,感受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革命者?他的高尚品格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两个问题,老师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大家预习好了吗?3、老师来检查一下,看谁理解课文更深刻。我从 语句描写中,看到了一位 的革命者。(板书)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表现他高尚品格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幸福生活与革命者的经历作对比,知道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问题往往是带领学生进行阅读的有效手段,一个关键的问题,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读自悟时,教师要认真观察,不能走马观花,要起到个别点拨的作用。二、学习被捕前部分1、被捕前这部分中你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板书:被捕前)
2、学生反馈??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工作忙碌的革命者:从“父亲”每天早出晚归,不停地整理书籍和文件,体会到他是一位工作忙碌的革命者。3、学生反馈??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对革命高度负责的革命者:从“坚决、常、不能、我哪能离开呢?”体会到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工作岗位,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板书:高度负责)4、“我哪能离开呢?”是什么句?(反问句)谁把它改为陈述句?(学生汇报)课文为什么不直接用陈述句而用反问句?反问句起到什么作用?(反问句起强调作用)教师相机指导:反问句强调父亲坚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5、你们认为该用什么语气读?(坚决的语气)谁来读句子?谁能读得比他更坚决?全班齐读。[设计理念]学生汇报时,对学生认识模糊的,教师要顺学而导,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如何抓住关键词语归纳概括的方法。学生如果说漏了,老师要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对学生提出的其他句子,老师不要拒绝,仍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在读中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三、学习被捕时部分1、你们从被捕时这部分看到一位怎样的革命者?(板书:被捕时) 2、学生反馈??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沉着镇定、临危不惧的革命者:面对敌人的搜捕,“父亲”表现得“不慌不忙”。(板书:临危不惧)3、如果把“不慌不忙”去掉行吗?(投影两个句子)一起读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去掉以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4、除了从“不慌不忙”这个词我们感受到李大钊临危不惧的精神外,在被捕时这部分,还有哪些句子体会到李大钊的临危不惧?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体会。5、你听,敌人来了,他们是怎么进来的?人还没有到,我们却听到一连串的声音,哪是什么声音?请大家把有关声音的词语找出来。(学生汇报)敌人还没进屋就听到“啪啪”的枪声,接着是纷乱的喊叫,粗暴的吼声。敌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虚张声势,为自己壮胆)6、敌人虚张声势、来势汹汹与父亲的“不慌不忙”形成鲜明对比,所以更能体现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扎实有效地读书,积累好词。通过对比,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临危不惧的精神。要让学生感受对比手法对人物的形象起到烘托的作用。四、学习法庭上部分1、过渡:你从法庭上这部分感受到李大钊怎样的革命精神?(板书:法庭上)2、学生反馈??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坚强不屈的革命者:平常,“父亲”理的是平头,头发非常平整,法庭上的他却是“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他在监狱里受到敌人的重刑;脸上的表情“平静而慈祥”说明他面对敌人的重刑坚强不屈和对亲人的爱。(板书:坚强不屈)一起用敬佩的语气朗读句子。3、他坚强不屈,“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是因为什么?学生反馈??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个“伟大的力量”是指什么力量?(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你怎么知道?(从破折号知道)破折号起到什么作用?(解释说明作用)那么,他对于革命的信心是什么?(他坚定地相信革命必胜;他相信未来是光明的;他相信老百姓能过上美好的生活)4、“父亲”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伤痛。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5、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再现李大钊的光辉形象。[设计理念]从外貌、表情进行体会,感受李大钊的高尚品格。关于“他对于革命的信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地想,自由地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使学生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五、学习遇害后部分1、李大钊宁愿为革命牺牲,也不泄露党中央的秘密,李大钊忠于革命(板书),真令人佩服。2、李大钊被害后(板书),全家人怎样?(悲痛)一起以悲痛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3、李大钊被害的日子是哪一天?请看课文的开头,也提到4月28日,这种写法是什么?(首尾呼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永远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4、我们平时的写作也可以用上首尾呼应的写法,使人对事情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更深刻。[设计理念]学生从读中感受首尾呼应的表达效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去领悟才是深刻的,记忆才是永恒的,影响才是深远的,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加以巧妙地运用。六、总结升华1、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小结。2、我们现在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是无数的革命英雄用鲜血换来的。清明节很快就要来临了,面对李大钊这样的革命烈士,你会说什么? [设计理念]学生小结,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又能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激活学生的对话欲望,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通过语言运用,懂得感恩,珍惜现在,创造未来,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七、拓展延伸 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结合书本65页“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设计理念]
让学生超越文本,迁移阅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从 语句描写中,看到了一位 的革命者。被捕前 高度负责 被捕时 临危不惧法庭上 坚强不屈遇害后 忠于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