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要讲的课题是什么?生:“金色的鱼钩”。 师:啊,今天讲一个小东西,(板书“鱼钩”)什么东西?生:鱼钩。 师:你们同意我这句话吗?生:不同意。 师:这么小的东西(做一个手势),怎么不同意? 生:虽然这个鱼钩体积很小,但在课文里,没有它,就不能钩上鱼,小红军就吃不上东西,所以它关系到生命。 师:很好,你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了。 生:虽然这个鱼钩很小,但是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生:平常的鱼钩是钓鱼用的,而这个鱼钩,还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得真好,蕴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生:虽然这个鱼钩是很小的,但是代表着老班长的一种高贵的品质。 师:很好,大家从一个小鱼钩里看到了那么大的意义,说明大家很会学习。因为它有很大的意义,蕴含着感人的故事,代表着一个人伟大的精神,所以课文上说它是什么鱼钩? 生:金色的鱼钩。 师:(在板书“鱼钩”前加“金色的”)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要带着赞颂和仰慕的情感来读,开始。生:“金色的鱼钩”。师:好,我看你们已经对课文的总体意义理解得很好了,但我不知道你们对课文的具体头绪把握得怎么样了?根据课文里说,进了草地不到半个月,一袋干粮就怎么样?生:吃完了,是两袋。 师:后来有一次在夜晚,老班长和小梁谈话时,老班长说过一句话“我看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这片草地”。走了十五天,断粮了,陆陆续续又走了几天,后来说大概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去。你们想一想,他们在草地上大概一共走了多少天?生:三十多天。 师:光说出来的就三十五天了,再加上陆陆续续的大约共有四十天。这位作者还真会写文章。要让我写这四十多天,将会成为一篇长篇小说,但是人们看起来恐怕没味。因为有好多日子,没有特殊的事,也把它写下来,你们想这样写四十天,是一篇好文章吗?生:不是。 师:所以作者在组织材料的时候,很费了一番脑子。你们想想,他动的什么脑子?这可与你将来写作文的方法有关系。 生:把一些有中心的地方写得非常多,而没有中心的地方写得非常少。 师:第一太笼统,第二听不懂。(众笑)这文章里什么叫“有中心的地方”?什么叫“无中心的地方”?你可能心里明白,但没说明白。 生:把一些有关中心的事例写得很详细,而把与中心没关系的写得很少。师:第一,你的发言是按照他的思路说的,第二是给他的发言作了一个解释,是不是?你应该有自己的思想,独立思考。 生:作者动的脑子是把能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句子写下来。 师:换汤不换药。(众笑)意思差不多。生:与中心关系大的…… 师:(打断)还是这样。你们就不能独立地想一想,别人这么说过了,我就不能这么说了,换一个角度思考。 生:我觉得是抓住了人的话语来显露人的特点。 师:思路是新的,你们想想,要会听话。我刚才说了一共四十多天,他是一天一天挨着写的吗?如果不是的话,他是怎么写的呢?生:作者是综合写的。 生:作者是把四十天来一天一天情况在脑海里写下来。
师:意思是作者把这四十天来的情况在脑海里进行了回忆,这是在整理材料,下一步呢? 生:他把四十多天思考出一个中心,然后把重要的几天选择出来,就成了这篇课文。师:好,思路很好。 生:把这四十多天里和中心有关的句子综合起来…… 师:(打断)什么是有关无关?写在文章里的每一个句子都和中心怎么样?生:有关。 师:你不能说把有关的怎么怎么样,无关的怎么怎么样。如果作者把无关的东西也写进文章里面的话,那他就是个蹩脚的作者。这回你们顺着她的思路(指刚才发言的女生)往下想,因为她的思路是正确的。 生:前二十天感人的事情比较少,后二十天感人的事情比较多。师:错了。 生:作者把这四十天记忆最深的写下来,记忆不深的就是无聊的,所以他就没写。 师:你说的话我又不太同意了,你可以说有些记忆不太深,或者印象不太深的,不可以说是“无聊”的,革命战士克服困难在草地上行军,怎么能说是无聊呢? 生:我觉得是无聊的。因为在草地上走啊走啊,觉得是无聊的。 师:我明白了,他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他心里想那些战士们又饥饿、又疲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行走,心里是无聊,没意思。但是你那样表达,容易让人想成另一个意思,要注意表达方式。好,大家注意,这四十多天,作者没有一天挨着一天写,他选择了几个印象最深,发生了特殊事情的日子,重点写,别的都是用概括的语言带过去,对不对?生:对。 师:你们都预习了课文了。你们想想,作者都抓住了哪几个日子?那些日子发生了什么事?不看书行不行?就看看你预习后在脑子里留下多少东西?(对一些看书的学生)现在看书是缺乏自信。 生:二十天后,他们没有干粮吃了。老班长在洗衣服的时候,发现水面上跳出一条鱼。 师:对,大家正在饥饿威胁中,那一天老班长偶然发现了一条鱼,从这以后他就给同志们钓鱼吃,同志们就喝上了什么?生:鱼汤。 师:这是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日子,对不对?生:对。 师:咱们给记录下来,起个名字叫(板书“鱼汤”)有鱼汤的日子,谁还记得哪一天? 生:在有鱼汤的日子后,老班长总是在池塘里给我们钓鱼吃,可是…… 师:(打断)简单点说,你记得哪个日子发生过什么事? 生:我记得那个日子发现了老班长吃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 师:他发现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是不是?生:是。 师:(指刚才发言的同学)你去写“秘密”,在“鱼汤”的后面。(学生板书)谁还想起了哪个日子?生:我还记得有一天老班长在钓鱼的时候昏迷不醒了。 师:奄奄一息,后来接着就怎么样啊?生:牺牲了。 师:你想起了老班长牺牲的那一天。你们说,是老班长奄奄一息,接着牺牲了;还是他最后说的那些话,哪个给你印象最深?生:老班长临死前说的那些话。 师:给你的印象深是吧?临死的时候说的话,你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生:遗言。 师:对,可以。咱们写这儿吧。(在黑板后部的空处写下“遗言“)谁还想起哪天? 生:那一天,鱼汤特别少,由于小梁知道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就不喝,其余两个小同志也不喝。 师:那么老班长就怎么样? 生:就不高兴了,批评小梁同志。 师:说得太多,概括一些,那天老班长命令大家怎么样?生:命令喝鱼汤。 师:对,非常概括地说,(在板书“秘密”和“遗言”之间加“命令”)你们看看选出几天来?生:四天。
师:对,四天。其实这四天里也有详有略,哪一个写得最略?生:是“喝鱼汤”。 师:对,这个就是发现了鱼,大家有鱼汤喝了,生活有了转机,很简单。所以这一天写得相对来说比较略。最详细的写了几天?生:三天。 师:发现秘密的那天,命令喝鱼汤的那天,临死留下遗言的那天。这是最详细的三天,这个作者有办法没有?生:有办法 师:四十多天,他选择了这三天详细地写,又把必须交代的发现鱼那天,稍微略写。但是你看到这几天是不是就能够想到整个儿四十多天的情况呀?生:能。 师:这就是作家的艺术手法。比如你们将来写“愉快的假期”是不是要一天一天挨着写呢? 生:不是。 师:你也选几个最高兴的日子,印象最深的日子,重点来写对吧? 生:是。 师:那么其他的日子就不管了吗? 生:一笔带过。 师:有的可以一笔带过,有的捎带着略写。那么,《金色的鱼钩》这一篇文章是怎么捎带写的?大家看看书,先看最后,老班长牺牲后,作者就放下笔不写了?生:没有。 师:最后又写了一段。那给最后一段起个名字叫什么呢?(有学生说“纪念”,有说“遗物”,有说“鱼钩”……) 师:作者把这个鱼钩包了一层又一层,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把它珍藏起来,准备将来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是吧?但现在还没送,把它怎么样?师:珍藏起来。 师:那这个名字该怎么起?生:“珍藏”。 师:(在板书“遗言”后加“珍藏”)这是最后写的,但又是必须要写的。你们往前面找一找,看看开头写什么? 生:开始是写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 师:进入草地了,是写整个红四军还是他们几个人? 生:红四方面军。 师:是吗?你好好看一看。 生:开头写的是我们几个人。 师:几个人怎么样了?生:几个人得病了。 师:得病怎么了?住院了吗?生:落后了。 师:也就是说,在后面跟着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跟队”行不行?生:行。 师:(在板书“鱼汤”前加“跟队”)不是正式地与大队一起行军,而是跟在后面走,看看“跟队”后面应该写什么? 生:写老班长的样子。 师:这个可以同“跟队”放在一起,因为带领我们的人是什么样呢?所以可以和“跟队”算同一部分内容。后面写什么呢? 生:两袋青稞面吃完了。 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起个名字生:饥饿。生:威胁。 师:什么威胁没说。生:没粮食了。(众笑) 生:在粮食两字后面加上个问号,表示“粮食成了问题”。 师:也可以,再想想,明确一点,粮食怎么了? 生:吃完了,缺粮食。 师:缺粮,还不够艰难。 生:断粮。 师:对。(在板书“跟队”后加“断粮”)断粮的情况应该不应该介绍?生:应该。 师:那么,我们跟着队走,由谁来带领,应该不应该介绍?生:应该 师:作者所写的,都是应该写的,有没有跟中心无关的东西?生:没有。 师:大家看一看一共写了几个小标题?生:七个。 (至此,板书的七个小标题依次为:跟队、断粮、鱼汤、秘密、命令、遗言、珍藏)
师:这么说课文可以分几段?生:七段。 师:现在你们把课文分一分段,其实找到每段的止点就可以了。 (学生各自在书上给课文划分段落) 师:这就告诉你们了,以后给课文分段,不要拿起书来一边看,一边急急忙忙地划,要先把整个文章整体掌握了,看看它究竟写了哪几个内容,把每一个内容弄清楚了。起止点好找不好找?这就告诉你,给文章分段,不要先找起止点,要先有一个小小的哪怕是朦朦胧胧的段意,或者是小标题。有了这些,再去找起止点,分段就不容易错了。你如果开始就找起止点,再想想段意,那容易搞错。(学生分段完成,教师稍作订正) 师:大家打开书,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感人,一般讲课我不先范读,这一课写得特别好,我忍不住想读一读,你们想听吗?生:想。 师:大家看好书,我来读。(教师读课文,因读得投入,竟落下眼泪。听课的学生和几百老师也都心情沉重,潸然泪下,礼堂内唏嘘不断,无法继续上课) 师:大家先休息一会吧,换换情绪,好。下课。 第二课时 师:咱们接着上课,看到老班长这样一个人,他在危难的时候,选择了牺牲自己,保全别人,保全革命下一代人,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有学生举手)你想说什么? 生:我为有这样一位革命烈士而感到骄傲。师:对,应该有这种自豪感。 生:我看出一个现代的小学生和一位革命战士是有差别的。这位革命战士是无私的,而我们有的同学却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吵。 师:好,说得不错。 生:我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一定不会辜负了红军叔叔的汗水和鲜血,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师:肺腑之言。 生:老班长真是好党员,是党的好儿子。 生: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和忘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还有很多很多像老班长这样的人,我们一定要珍惜黄金时光,认真学习知识,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 生: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师:对,大家这样想,就没有辜负这个作者对大家的希望,也确实为我们有这样一位战士感到骄傲。我们深深地怀念他,对吗? 生:对。 师:好,大家起立,我们带着崇敬的、无比怀念的沉痛的心情,为老班长默哀。大家闭上眼,低下头。(学生默哀)想一想,在饥饿的时候,在困难威胁的时候,老班长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在他临死之前,他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几句话,说的是什么?“你们吃吧,你们还年轻,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他已经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但是最后还说:“见到指导员告诉他,我没有完成好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有把你们照顾好。”这是什么样的胸怀,什么样的品质?好,抬起头来,请坐。刚才说了,最让人难忘的是发现秘密、命令大家吃鱼和临死留下遗言这几段,你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三段里的一段,好好地读,再深入地体会,然后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学生开始读课文) 师:我们还是带着崇敬的心情,用读来缅怀这位伟大的老班长,谁读?你读哪一段? 生:我读“秘密”这一段。(读)“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扔了怪可惜的……” 师:(打断)“支吾着说”,“支吾”是什么意思? 生:支吾就是说话不清楚。 师:不清楚、不连贯,结结巴巴是吧?那你就得支吾些。 生:(读)“老班长猛抬起头……竟扑倒以他怀里哭了。”(读得不错,有进步) 师:读得不错,只有一两个丢字。但情感上的起伏变化还不够。就这一段,谁能比她读
得还好?她读的这些你也可以不全读,可以拣最受感动的那一部分读。 生:(读)“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师:(打断)这样读不对,如果像你这样问话,就好象咱们平时吃饭一样,你怎么不吃菜呀?你怎么不吃肉呀?和这样问(示范,很有感情地)“你怎么不吃鱼啊?”一样不一样?生;不一样。 师:(摹仿)“你怎么不吃鱼啊?”(语调平淡,重音在“鱼”字上)是什么意思? 生:只吃别的,为什么不吃鱼,这个意思。 师:对,好像是说吃这个菜那个菜,偏偏不吃鱼。变成这个意思了。体会了人物的情感,体会了他说话的意思,就知道该怎么读了。作者在这里是说为什么只让我们吃,你怎么不吃?是这个意思吧?你们再听我读:“你怎么不吃鱼啊?”(语调深沉,重音在“你”字上)这次有什么感觉?——你来读读。 生:(读)“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师:好,不错。谁想读“命令”这一段。 生:(读)“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沉重极了。” 师:不错,谁还想读?(一生站起来读,其间教师纠正了他两个字的发音) 师:好,谁想读“遗言”? 生:(读)“挨了一天又一天……抽噎着,很久很久。”(其间教师纠正了读对话时的语气) 师:你读得不错,很投入,很有情感。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每一个字的尾音都要拖长,所以就形成了一种腔调,以后要克服。谁敢举手说我读书是班里最好的? (一学生很投入地重读,读得很感人) 师:好,老班长的在天之灵,也一定会感到欣慰。在他牺牲六十五年以后还有这样的同学,怀着满腔的情感,来读他的故事。大家打开书的最后一段,看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一起像作者珍藏这个金色的鱼钩一样,把老班长崇高的精神,通过读,珍藏在我们心里。 生:(读)“擦干了眼泪……金色的光芒!” 师:最后我有一个问题问问你们好不好?生:好。 师:在命令大家吃鱼那天,书上说: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他笑着对大家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他是笑着说的,同志们吃不下去,他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不笑了。最后同志们把鱼吃下去,他又怎么样啊? 生:笑了。 师: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老班长前后笑了两次,大家想一想,前后这两次笑,笑得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哪儿不一样? 生:第一次笑是为了让我们吃,第二次…… 师:(打断)是不是每次端来鱼汤都要笑一笑让大家吃呢?生:不是。 生:第一次笑是因为这次比以前的鱼汤少,叫我们不要嫌少。 师:怕同志们嫌少所以笑,好像不是。 第二课时 生:老班长过意不去。因为这次的鱼汤比较少,怕同志们吃得不够。 师:你们再想得深一点。老班长的第一次笑是发自内心的,诚心地想笑吗?生:不是。 师:是什么样的笑?生:故意的笑。 师:故意的笑,是做出来的笑,你们同意吗?生:同意。 师:他为什么要做出一个笑来呢? 生:他想让同志们不要嫌少,哄大家,鱼并不是很难钓……师:想偏了。 生:我觉得是:老班长觉得小梁知道了这个秘密,为了让大家多吃一点,他故意地笑,
怕我们觉得他…… 师:心里有话,想得正确,说不出来生:他是为了增强我们的信心。师:太笼统。 生:第一次笑是因为小梁知道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他怕小梁不吃鱼,所以勉强地笑一笑,让小梁觉得他今天吃鱼了。 师:(指另一学生)你再说一说。 生:老班长想让三个战士专心养伤,不想他们为了不吃鱼而伤身体。 师:大家想一想,今天的鱼汤特别少,每个塘瓷碗里只有少半条鱼,上面漂着一丁点野菜,按照老班长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笑得出来吗?生:笑不出来。 师:但是他笑了,因为他想起昨天晚上的事,虽然他告诉小梁不要让那两个小同志知道,但是,也许那两个小同志在远处也听到了。他知道大家今天的心情很沉重,所以他做出一个笑来,是不是要改变这种气氛呢? 生:是。 师:用这个笑来动员大家吃鱼,是不是?生:是。 师:你们看看他说一句话是真的假的,“好大的一条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生:是假的,这么小的池塘哪有那么大的鱼。 师:对,即使有那么大的鱼,按照老班长的性格会怎么样啊?生:绝不会放过它的。 师:对,老班长为了让同志们吃下鱼,他做出了一个笑,还要编一句话,费了多少苦心呀!为了让别人吃鱼,老班长想尽了办法。再看最后那次笑,是真的吗?生:是真的。 师:老班长看到同志们吃下去了,心里高兴不高兴?生:高兴。 师:那我把课文改一下“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就哈哈大笑”行吗? 生:不行。师:为什么? 生: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他不可能哈哈大笑,他如果这样笑就改变情绪了。 师:那我说“开怀地笑了”,行吗?生:不行。师:也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他不可能那样笑,真要那样,小同志就不理解了。 师:不是,说得浅了。你们想一想,同志们虽然吃下去了,但那是多少啊?——“小半条猫鱼”和“一丁点野菜”,老班长能够那么喜笑颜开吗?生:不能。 师:但是,毕竟吃一点比不吃强,老班长得到了一点安慰,所以他笑了。但是却笑得很勉强。他只是有一点“笑意”,什么叫笑意?生:有笑的意思,但是没有开怀大笑。 师:有一点能够让人察觉到笑的意思。没有笑声,没有笑容,可能只是嘴边的肌肉抽动了一下,有那么点“笑意”。尽管是笑意,多不多?生:不多 师:课文上怎么说的生:一丝。 师:“一丝笑意”。你们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句句掂量,字字斟酌,用心多么深!我们从老班长两次笑的表现中,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他的内心。一看他怎么笑,就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体会到了他的情感,对不对? 生:对。 师:作家写文章,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往往通过人的外部表现来写,你们将来写人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好了,今天的课大家学得不错,我们虽然没有一段一段地去分析,也没有一段一段地提问讲解。但是我认为大家理解了,也深深地受到了老班长这种精神的感动,你们觉得是吗?生:是。师:那好,下课。《梦想的力量》教学实录一、课前谈话情境导入新课 师:通过主持人的介绍,你们知道我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 生:(略) 师:你们也能简单地做一个自我介绍吗?
生:(略) 师:老师和你们都互相认识了,今天我要带你们去认识一个加拿大的孩子,他只有6岁。请同学们看到第17课《梦想的力量》。(示意同学看板书)想一想,什么叫做梦想? 生1:梦想就是自己的理想。 师:梦想比理想还要…… 生2:梦想就是自己的志向。 生3:梦想是遥不可及的。 师:梦想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有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6岁的小瑞恩有什么样的梦想呢?请同学们看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看课题旁有颗星号,编者老师为了便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给我们写了一些阅读提示。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快速阅读,看看瑞恩的梦想是什么。 (点评:创设互动情境,融洽师生感情。在观摩课教学中,课前谈话既拉近了师生间的感情,又把学生的视角及时引向文本。还关注了文本类型是略读课文,并按照阅读提示布置学生自学,目标明确,导之以法。) 二、初读课文感知梦想之善 (生读书思考,师巡视指导) 师:有的同学非常好,还知道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序号,这是一种好的读书习惯,有的还会画出有关的句子。这篇课文比较长,读书要讲究一定速度,快速阅读是我们本单元的一个要求,读不顺畅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师:许多同学都读完了,好,请把小手放下。课前都预习了吧,先来检查读书情况,先读生字词。 生:(对着大屏幕读)放弃下旬募捐水泵筹齐颠簸钻井机瑞恩的井 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 师:真了不起,这么多词语都非常准确地读出来。这里有几个词语是容易读错的,“水泵”的“泵”是后鼻音(出示bèng),“颠簸”的“簸”第三声(出示diānbǒ),还有一个多音字“钻”,这儿读什么? 生:读zuàn。 师:另一个读音读“zuān”。 师:下面请大家一起把这些词语读一遍。(生齐读词语) 师:真棒!我们五(5)班的同学真是不一样,那么回答第2个问题:瑞恩的梦想是什么? 生:瑞恩的梦想是要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 师:(板书“瑞恩”)谁能把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有多少口水井? 生(齐答):30口。 师:最终为非洲的8个国家打了30口水井。这是一个6岁的孩子创造的奇迹,是已经实现了的梦想。你想对瑞恩说什么? 生1:你是个坚持不懈的孩子。 生2:你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生2:你是最富有同情心、最善良的孩子。 (点评:本篇课文篇幅长,方老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感知瑞恩的梦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检查自学效果时,整体感知,重点突出生字词和梦想的内涵。) 二、再读课文寻找梦想之源
师:那么这梦想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 生:原因从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读第二自然段) 师:瑞恩听了老师的话,第一反应是什么? 生:他们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 师:我们一起来说出瑞恩最想说的话吧。 生齐读:他们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 师:那样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 (播放非洲孩子缺水的短片,师声情并茂地旁白:在非洲的安格鲁地区常年干旱,最近的水源(是)9公里外的一处池塘,这里常年有四分之一学生患有霍乱、伤寒和其它严重的水生寄生虫疾病,有许多小孩在5岁前就死掉了。整个非洲缺水人口达4亿,占非洲总人口的66℅,因饮用不清洁水引发的各种疾病,每年都要夺走数以百万计非洲人的生命。有关专家估计,非洲缺水问题还有可能继续恶化和蔓延。 师:所以瑞恩说…… 生1:他们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 生2:他们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 生3:他们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 师:我们一起说…… 生:他们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 师:那么这个梦想是怎么实现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实现梦想的部分。 (点评: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从而找到瑞恩的梦想之源。播放的那段非洲孩子缺水的短片,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旁白,把学生带入情境,走进瑞恩的心,与主人公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研读课文感悟追梦之难 (生自读自悟,画出有关句子,师巡视) 师:许多同学已举手示意,画完了是吗?分享是快乐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吧。我想请同学说一说,瑞恩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生: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哥哥和弟弟都出去玩了,瑞恩干了两个多小时。妈妈“验收”后,往饼干盒里放了两元钱。几天后,全家人去看电影,瑞恩一个人留下来擦了两个小时窗子,又挣了两元钱。爷爷知道了瑞恩的梦想,雇(gù)他去捡松果;暴风雪过后,邻居们请他去帮忙捡落下的树枝;考试取得好成绩,爸爸给了他奖励…… 师:这都是瑞恩做的,跟他有相同感受的同学请举手。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个自然段。(大屏幕出示第6自然段)仔细看这个自然段,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 生:一天,哥哥和弟弟都出去玩了,瑞恩干了两个多小时。在这两个多小时里都是为地毯吸尘。又过了几天,全家人都去看电影,瑞恩一个人留下来,擦了两个小时的窗子。他干了两个多小时,才好不容易赚了两元钱。然后,爷爷知道了他的梦想,就雇(gù)他去捡松果;暴风雪过后,邻居们请他去帮忙捡落下的树枝。连暴风雪过后,他都敢去(捡树枝),这点让我十分感动。 师:暴风雪过后,应该天气非常寒冷,他在捡树枝的时候,他的小手会…… 生:冻僵了。 师:冻得通红,是吗?但他还是在捡树枝。 生:我最感动的是瑞恩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为地毯吸尘。瑞恩的哥哥和弟弟都出去玩了。瑞恩是孩子,我也是孩子。我知道孩子天生向来就要玩的。可是瑞恩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给地毯吸尘,为了挣两块钱,就可以放弃自己玩的时间,这是很不容易的。 师:是的,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你就是瑞恩,全家人都去看电影了,你会怎么想?
生:我觉得我也应该去看电影。可是瑞恩不是这么想的。他为了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他一个人留下来擦了两个小时的窗子。擦两个小时的窗子就为了挣两块钱。他又可以为他的梦想增添两元钱了。 师:在这两个小时里面,你不停地忙呀,你都在忙些什么? 生:在这两个小时里面,他不停地擦窗子。 师:窗子好擦吗? 生:不好擦。 师:两个小时里面不停地忙呀,累吗? 生:很累。 师:你为什么不放弃? 生:因为他的决心很大,他要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 师:他在心底里面一直想着一句话,他觉得非洲的那些孩子…… 生: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 师:是的,瑞恩在干每一项工作的时候,他的心里一直都在默念着这句话。这一自然段中,还有一个省略号,你读出其中的辛苦了吗?瑞恩还会干些什么活? 生:瑞恩会在哥哥、弟弟和妈妈出去购物的时候,自己留在家里扫了两个多小时的地。 师:是的,会扫地。他还会干什么? 生:吃过晚饭后,爸爸、妈妈、哥哥和弟弟出去散步的时候,他在家里洗刷碗筷。 师:是的,省略号后面还会写多少件事? 生:很多很多。 师:很多很多,数不清吗?仔细看课文。 生:35件。 师:课文告诉我们他会做35件事。为什么不把35件事都写出来呢? 生:太多,太罗嗦。 师:为什么单单选这5件事来写呢? 生:这5件事非常具有代表性。 师:看来同学们很会读书,很会写作。 师:(手指大屏幕,第六自然段中五件事用红色字体表示)这五件事非常具有代表性。我们来看这五件事,他从户内的打扫卫生到户外的帮助他人,从劳动到学习,每一件事都能够让我们看出,瑞恩挣钱的不容易,挣钱的辛苦。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写作方法。希望同学们课后在写作的时候能够把它运用上去。每一元钱里都浸透着瑞恩辛苦的汗水。70元钱终于凑齐了,可是,我们知道,70元只能买一个…… 生:水泵。(师板书) 师:要打一口井…… 生:要2000元。 师:需要两千元。(边说边板书:2000元)那瑞恩是怎么想的呢? 生: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 师:多么天真的孩子呀!他哪里知道两千元是多少!6岁是多大? 生:一年级。 师:还没有上一年级吧?那么两千元他知道是多少么? 生:幼儿班。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瑞恩挣的70元,他从一月份一直干到4月下旬,(想了一会儿)用了三个多月时间。两千元是70元的多少倍? 生:差不多30倍。
师:那他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挣够两千元呢? 生:90个月。 师:差不多要7年多时间。这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 生:太困难了。 师:但是瑞恩…… 生:并没有放弃! 师:他没有放弃,是因为他心中默念着一句话…… 生:他们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 师:于是,瑞恩回家以后继续…… 生:干活挣钱。 师:干什么活? 生1:继续擦窗子。 生2:继续捡松果。 生3:继续捡落下来的树枝。 生4:继续取得好成绩。 师:继续干很多的好事。这样,瑞恩的执著感动了很多人。感动的人有…… 生:他妈妈的一位朋友。 师:(板书:朋友)还感动了…… 生1:还感动了老师。 生2:他还感动了加拿大的朋友。 师:应该说是还感动了加拿大的所有的人。(板书:加拿大) 两千元在这些人的帮助下,短短的两个月就凑齐了。可是我们又知道,两千元打一口井,实在是太慢了。于是,瑞恩又有了新的想法。什么想法? 生:他想自己攒钱买钻井机。 师:用瑞恩的话说。 生1: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 生2:如果有一台钻井机,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师: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是怎么说的? 生:他的声音很小,但是很坚定。 师:我没有听出声音的坚定。 生1: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师:有点坚定。 生2: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师:让非洲的每一个人…… 生(齐):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师:因为此时瑞恩已经知道,要买一台钻井机,要很多很多的钱。他知道挣钱的不容易,但是瑞恩还要买。于是他说…… 生: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师:你们知道一台钻井机要多少钱么? 生:不知道。 师:老师查了下资料,一台钻井机在当时至少需要1万元,现在的钻井机高达十几万元。这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可是瑞恩他…… 生(齐):没有放弃! 师:他还要买。(板书:10000)于是,他的执著又感动了哪些人?
生1:老师和他的同学。 生2:还有加拿大的所有朋友。 师:加拿大的所有人,甚至是世界上65个国家千千万万的人。(板书:老师同学……)感动了太多太多的人。所有的人都加入到这场爱心行动中来。瑞恩的第一口井终于打成了!让我们跟随瑞恩一起来到非洲吧! (点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感悟瑞恩为了实现梦想,放弃玩耍时间,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冷,抓住重点语句反复品味,使瑞恩的执著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立起来。还抓住文中的数字和省略号引导学生体会瑞恩付出的艰辛,想象他还做了哪些事,感动了哪些人,并指导学生写作时要选取代表性材料来写,以读导写。) 五、入情入境感受圆梦之乐 师:谁来读课文的第十五、十六自然段?推荐一个。 (推荐一生读课文第15、16自然段) 师:是的,非洲的孩子喝着瑞恩的井里面抽上来的干净的水,都快乐着、活泼着、幸福着、自由着,让我们来一起欢迎瑞恩,好吗?(生全体起立)加入非洲孩子的行列,一起来欢迎瑞恩。预备——起! 生:(边鼓掌边喊)瑞恩!瑞恩!瑞恩!…… 师:坐下。不要光喊着,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瑞恩说吧?说一说。 生:我想对瑞恩同学说:“你可真坚持不懈呀!我要向你学习。” 生:瑞恩,是你打造了这口井,使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师:幸福的生活是瑞恩给我们的。 生:这口井对我们非洲人来说是多么来之不易啊!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你和加拿大的朋友,真要谢谢你们。 师:为什么要感谢加拿大的朋友? 生:因为有些钱是加拿大的朋友捐的。 师:所以我们和加拿大人之间会建立…… 生(齐):很深的友谊。 师: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所以村里的一个老人也激动不已,高声地说…… (大屏幕出示课件) 师(旁白):看看我们周围的孩子,他们是健康的。这要归功于瑞恩和我们加拿大的朋友。对于我们来说,水,就是生命。我们一起来读吧! (生齐读。)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指板书)从一口井到30口井,从70元到2000元到10000元,还会有更多更多。每一次辛劳中,瑞恩的心底都会默念一句话…… 生:他们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 师:从瑞恩一个人,到朋友,到加拿大人,到世界上65个国家千千万万的人,他们都加入这场爱心行动中来。是因为每一个人心中的都默念着一句话…… 生:他们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 师:是的,非洲孩子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阿富汗的孩子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日本海啸中的人们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失学的孩子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身患疾病的人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一句话…… 生:他们都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 (点评:创设非洲孩子欢迎瑞恩的情境,引导学生扮演非洲孩子与瑞恩对话,非洲孩子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如果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看见梦想成真时的激动和幸福,有利于提升对梦想的力量的认识。)
六、说话写话放飞美好梦想 师:课文学到这儿,我也想听听同学们的梦想。请你们来谈谈自己的梦想。 生:我想当一名导游,因为这样就可以不用花钱看景区了。(同学偷笑) 师:你不想像现在(这样),(想)周游世界。 生:我想当医学家,因为有许多人得了治不好的病,很痛苦。 师:因为病人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 生:我想当运动员。中国的运动员还不是最好的,所以我想当运动员。 师:想让中国的体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生:想为休宁争光。 师:很了不起。 生:我想发明出动植物,把我家的林园和世界上的树都培养得更茂盛。 师:让世界更美丽。 生:我想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让病人解除痛苦。 师:非常好。把你们的梦想在课文旁边写一写吧! (生写话,师巡视。指导可以结合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继续往下写。) 师:好多同学都写好了,我们来看一看,同学们都有什么样的梦想。 生:我想当一名克隆家。帮助那些残疾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因为那些残疾人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 师:你说得多好!残疾人不应该过那样苦难的生活! 生: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教师。我想让学生都能成为知识渊博的人,让他们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能造福祖国。 师:你的梦想非常远大。 生:我想当一名乡村教师。因为在乡村有许多孩子都不能上学,我想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成为有用的人。因为我觉得他们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 师:那些失学儿童的确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 生:我想当一名发明家。发明时空穿梭机,阻止那些战争,因为战争中的人们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 生:我想当一名网吧的老板。看见有未成年人进网吧,劝告他们,因为有些未成年人还沉溺在网吧中。 师:保护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应该感到幸福。同学们还有很多想说的。我知道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如果同学们的梦想都能实现的话,我相信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会充满欢乐。这个世界将不会有饥饿,不会有贫穷,不会有战争。不会有…… 生:不会有恐惧。 生:不会有寒冷。 生:不会有黑暗。 师: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这是我们人类至真、至善、至美的梦想。 师:这篇课文,它原来的题目叫《瑞恩的井》,可是选进教材时却把它改名为《梦想的力量》,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因为是梦想的力量让瑞恩完成了这个梦想。 师:是的,是梦想的力量。 生:是瑞恩的一个梦想使非洲人喝上了纯净的水。因为有时候,希望越大,也就越有可能成功。所以就改为《梦想的力量》。 师:梦想的力量是本课的主题。 生:因为是瑞恩的梦想创造了奇迹。
师:梦想的力量让瑞恩的梦想实现了。梦想的力量还让非洲孩子…… 生:喝上了纯净的水。 师:梦想的力量还让加拿大人民和非洲人民结下了…… 生:深厚的友谊。 师:所以,课文最后说:是呀,一个梦想…… (师生齐)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课后希望同学们继续搜集有关瑞恩基金会的资料,给瑞恩写一封信。 (点评:由文本引开去,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关注战争、海啸、失学、患病等处境困难中的人,激情导行,让学生放飞梦想。五彩缤纷的梦想把课堂引向高潮,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升华。在学生畅谈梦想时,教师要及时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点评 方老师多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瑞恩的心灵作了铺垫。教学板块有:知梦溯源、执著追梦、梦想成真、放飞梦想,思路清晰,层层递进。其中,“执著追梦实现梦想”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抓住文眼“他们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从字里行间感受了瑞恩的美好心灵以及产生的巨大力量。如果教师能锤炼语言,精讲少问,让学生多读书,合作探究,质疑解疑,把握主人公瑞恩的情感脉搏:忧虑—低沉—坚定—快乐,从而受到熏陶感染,领悟“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这堂课就更精彩了。此外,对于课堂生成,教者应更富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