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弈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学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4、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重点: 1、对照注释,掌握生字词,弄清句意。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个人的不同表现。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示常见文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 (1)师:有谁还记得我们本学期学过的有关节约和环保方面的名言警句。 生: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生: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师:这两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句话是用文言文写的。 师:你还能背出哪些文言警句。 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言必行,行必果。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文言警句。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大有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弈》这篇文言文。 2、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师:古时候一个姓孟的孩子,他的母亲孟母吧!把家安在集市边,不久,她的儿子学会了喊吆喝着做买卖,孟母想就这样下去,将来孩子就成了小贩了。她就带着孩子搬了家,搬到了一座山脚下,到了清明节,扫墓祭祀的人很多,她的孩子学会跪、拜等动作,孟母一看,不得不了,这样下去,孩子不就学会跳神做迷信吗?于是她赶快搬家,搬到了学堂边,孟母就会放心了,她的儿子跟着先生读书了。这位孩子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儒家代表人孟子。 3、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4、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有《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3、出示挂图:仔细看图,他们在干什么?三个各有什么表现? 生自由议后老师总结: 一个老人捋着胡子教两个学生学下旗,左边一个托着下巴正专注地学下旗,另一个则心不在焉。 课文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书. 二、读通课文,体会中心。 1、默读课文,边读边对照注释逐字,理解每句话的意思,逐句了解文章的意思。对理解有难度、有困难的字、词、句做上标记。生自学。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应该怎样来朗读呢? 师范读。 师:老师读的有时么特点? 生:老师读得比较慢。 生:老师读得比平时读课文时停顿较多。 2、总结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师:按照我们刚才悟出的读文言文的方法,你在下面也试一试。(生自由读) 师:让我也来试一试,好吗?请你们认真听听我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出笔画一画。 师范读 师:想学老师的方法再试一试吗?好,你们自由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3、谁再来将整篇课文读一读(指名学生读) 评议 齐读 师:看来大家读得挺起劲儿,谁找到感觉了?个别读 师:还谁想读,好,现在同桌之间,女生先读给男生听,男生再读给女生听(生读) 师:男生女生谁读得好?学生争说 师:孰好孰差,口说无凭,我们拭目心待,男生女生各找一个代表赛读。 师:女生的清脆,男生的厚重,个有千秋,咱们综合一下吧,齐读。 师:还有想读的同学吗?别急,等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以后,你们会读得更好,到时那时,我们再来比一比 师:现在我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先对照文中注释,把你不理解的字或词弄清楚意思,然后再试着把字和词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 5、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①解题:学弈什么意思?(围旗,下围棋):学习下围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 师:对,看注释是帮我们学懂古文的一种好方法。谁能单讲这个弈字(生答),汉字中有一个字和弈字特别象,谁知道这个字? 生:老师,奕,神采奕奕的奕 师:知道“神采奕奕”是什么意思吗?
师:说得好,就象现在大家上课的精神状态一样,下面就让我们保持神采奕奕的精神状态来继续我们的学习。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谁愿意给大家把文章读一读(指读课文) ②奕秋是个怎样的人? 奕秋(人名,因善于下旗,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之(的)善(善于,擅长)弈者(的人)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弈秋,全国善于下旗的人。者:的人,如读者是读书的人,作者是写作的人,像这样的还有吗?) ③这两个人是怎样学的? 使(让)弈秋诲(教导)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惟(只)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一人虽(虽然)听之(指弈秋的教导),一心以为有鸿鹄(天鹅)将至,思援(拉,引)弓缴(本课指带有丝绳的箭)而射之(天鹅)。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让弈秋教导二人下旗,其中一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地学习,只听弈秋讲的内容;另一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到这里来,想着拉系着丝绳的箭,把它射下。) 根椐你的理解,你认为这句话要怎样读?生读 师:他读得怎样?谁来评评?生评。 假如是你,你会怎样读?为什么?(突出专心致志,思援弓缴、射,古文还要注意停顿,速度要放慢。) 全班齐读这两句。 ④他们一起学棋的结果呢? 虽与之(他,指前一个人。)俱(一起)学,弗若(不如)之矣(了)。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个人虽然与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但不如专心学习的人啊。) ⑤出示:为其是智弗若与? 我读懂了“为是其智弗若与?”这一句,我是这样理解的: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师:你读懂了,能读好吗?来,试一试。(生读) 师: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一句,这一句后面有个什么符号,这是什么句? 生:问号,这是反问句。
师: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反问的语气。 师:一起读出反问的语气。(齐读) 师:再问的强烈些!(生再读) 师:问得更强烈些!(生再读) 师:作者是怎样回答的? 生:曰:非然也。(个别读) 师:读得肯定些!(再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 生说;为(谓,说)是其(他,指后一个人)智弗若与(吗)?(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另个人吗?) 这是一个疑问句,应该怎样读?生齐读。 怎么样他读出疑问的语气了吗?⑥课文作了回答吗? 生: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文中给了我们正面的回答,要怎样读?读出肯定的语气。生齐读。 ⑦师:学习的结果不同是智力的问题吗?生(不是)既然不是智力的差异,那为什么“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出示问题: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从中我们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生交流。 引导:“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师:你有过专心致志的经历吗?当什么的时候,你是专心致志的。 生1:当我看书的时候,我是专心致志的。 生2:当我听课的时候,我是专心致志的。 师:你们还能用那些词语来形容这个专心致志的人。 生1:聚精会神。生2:一心一意。生3:全神贯注。生4:一丝不苟。全力以赴
师:“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你们还知道哪些成语出自文言文。 有这样的精神肯定会获得成功;(板书:成功) 师:一个人学得专心致志,另一个人学得怎么样? (心不在焉、心神不定、一心二用……)师: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学生说体会) 师:我们看不管下棋,还是做其他事。智力是不是最主要的呀?最主要的是什么呀?态度。这真是态度决定一切。 师:我们看这篇文章,刚开始大家觉得不好懂,现在读出了韵味,你们的秘诀是什么呀? 生:先理解意思,认真读,再仔细体会感情。 师:好,同学们都学得专心致志,由开始的不会读,到后来的熟读甚至背诵,其实文言文学习并不困难,秘诀就在多读多背而已。下面请同学们再大声地把全文读一遍。(齐读) 能背诵吗?学生试背全文。 三、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你给用自己的话把这篇文言文讲成故事吗? 2、生准备后讲。 3、这里老师也准备了几则文言文,请同学们读一读。(示文言文) 板书设计: 24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成功) 一人三心二意(失败) 附文言文四则: 守株待兔 宋②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③,兔走④,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⑤而守株,冀⑥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治,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诗文翻译】
宋国有一个正在耕作的农民,他的田里有一个树桩。忽然一只兔子跑来,一头撞在树桩上,碰断了脖子死掉了。于是他便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能再捡到撞死的兔子。兔子不可能捡到了,自己反而被宋国人所耻笑。 现在仍想沿用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来统治现在的人民,都是守株待兔的一类人。 “守株待兔”这一成语故事以“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的偶然事件,引出宋人“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的后果,进而从中悟出“今欲以先王之治,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的道理,比喻死守狭隘经验或妄想不经过主观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鹬蚌相争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蚌合而钳⑤其喙⑥。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 【字词注释】 【诗文翻译】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掩耳盗铃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学弈》教学反思 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其博大精深昭示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悠久与灿烂。从小学开始,在学生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其重要作用与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在教学《学弈》这篇文言文时,我以为应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经历对照注释理解、朗读、背诵、感悟等过程,享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一、反复朗读感悟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 ⑴教师范读引好路子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反复朗读读准读熟 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让他们借助注音读准生字;教师也应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及时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读音,并能通过反复朗读读熟课文、正确断句。 (3)字斟句酌弄清意思 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究的时间,引导他们结合课后注释弄懂字、词、句的意思,并通过独立说、同桌互说等形式予以落实. 二、熟读感悟道理 在学生熟读成诵、完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感悟、思考、分析、讨论如下问题:⑴两个跟弈秋学下围棋的人表现有何不同,结果怎样?⑵《学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后有何体会? 经过师生平等互动,个体感悟思考、集体分析讨论,达到共识:两个学下围棋的人在主观条件(智慧一样)和客观条件(一起向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弈秋学习)相同的情况下,却产生不同的结果,原因在于两人的学习态度不同: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一心两用。《学弈》告诉我们,在学习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学习态度的专心与否决定着学习结果的好坏,因此,我们一定要专心致志地学习。同时也应认识到,如果弈秋能对一心两用的人严加管教,那么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总之,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性,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既有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也有小组的合作学习。这样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 不足: 一、老师的范读不够十分优美。 在范读时,没有更多的注意语速和感情。感情不充分,节奏感不够强。 二、由于一时疏忽而没有把较简短的文言文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现,致使学生在读的时候,感受节奏有些吃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应不吝啬对学生的赞赏与评价。多给学生以自信。 四、让自己的精神更饱满些,可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五、把导入过程的名言警句,融会贯通到具体的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