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下列词字句的读音和意思:东游、故、去、车盖、盘孟、探汤、孰为汝多智乎。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争取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2、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分析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三、情感目标1、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2、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教学重、难点: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列子》这本书中保存了许多的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两小儿辩日》。1、齐读课题:《两小儿辩日》。问: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本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在争辩与太阳有关的事情)问: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我们以前学习过很多文言文,通过以前的学习,老师总结了学习文言文的技巧:(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在刚才的时候,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项内容,我们接着完成剩下的任务。3、读准字词,读通课文。(1)教师范读。(2)学生跟读。(3)学生自由朗读,并抽个人朗读。二、研读课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对照注释大屏幕上的提示,理解故事的内容。(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译文: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2、解疑释惑,体会道理。(1)他们争辩的现象、依据、结论分别是什么呢?(指名回答)(2)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3、根据提示,复述课文。(1)师问: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学生发表看法)(2)既然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不变的,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太阳早大午小,早凉午热呢?(3)补充资料:远小近大的原因:①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②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①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②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学生熟读课文。三、课堂拓展孔子带着两小儿乘着时空隧道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要和我们重演《两小儿辩日》,大家一起来参与吧。1、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