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李时辉一、初读感知,引发质疑(一)温故知新,解破课题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言文,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应该说,这几个字我们都是很熟悉的,就以“日”为例吧,它已经在学过的诗词中多次“露面”了。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还记得含有“日”的诗句吗?生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生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师:这两首诗中“日”的意思是?生:太阳。师:“两小儿辩日”什么意思?生:两个小孩儿辩论太阳……师:那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生:大小、冷热、远近……师:先不忙。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通过逐渐深入地学习课文,一定会解开这些疑难。【构成文言文主体的汉字与现代文的字义有近似之处。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对学好课文充满信心。】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师:昨天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初读古文,你有什么感受?生1:初读古文后我觉得古文很难理解,看了注释以后又很好理解了。生2:初读古文后我觉得很绕口,读得很不顺口。师:不好读是吧?不好读、读不懂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收获,也为我们学习古文指明了方向。师:愿意听老师读一读吗?师:现在听老师读,你可以画一画,注一注。师配乐配画范读古文。师:听了老师的范读,你从老师的读法中听出了什么?生1:听出了两小儿辩日时非常自信、非常肯定的语气。生2:从老师的朗读中我了解到读古文时一定要把标点符号停顿的感觉读出来,显得古文很有味道很诗意。师:真不错,要读出韵味来。同学们,你们愿意读一读吗?师:你们来自由地读一读。师:读得非常投入,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几个学生轮读(读得很好,博得阵阵掌声)。(指导“孰为汝多知乎?”)师:老师在这里要纠正一下,最后一句“孰为”的“为”在这里读为(wèi)同我们经常说的“所谓”的“谓”一个意思,表示“说”的意思,大家读的时候注意一下。刚才有同学提出来古文不好读,现在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难点了吗?生:中国有一个成语那就是熟能生巧,只要我们多读几遍一定能把那些难读的古文读流利。师:真不错。也就是反复读、多读。那同学们读不懂怎么办?
生1:可以上网查资料、可以看书、看注释。生2:读不懂应先自己想一下不懂词语的意思,如果还想不通,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学习。师:你很会学习。所以说我们学习这篇古文就要做到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师:同学们再次自读课文,结合注释轻声读,看看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故事,开始吧。【顺学而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流畅自如,声情并茂的范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读,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二、品词析句,探究释疑(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师:读好了,同学们,俗话说:书读百遍——生:其义自见。师: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讲了孔子向东游行时看见两个小孩争辩,两个小孩请他判决,他却不能。师:非常好。孔子是谁呀,谁来说说?生:我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师:你怎么知道的?生:上网查资料。师:你很会学习。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看见两小儿的?生:孔子是在东游时看见的。师:“游”在这里怎么解释?
生:旅游。师:有没有不同的见解?生1:我认为是学习的意思,我觉得孔子没有时间去旅游。生2:我觉得孔子是边游玩边学习。师:综合了他们俩的意思,非常好。孔子作为这么了不起的人,出门游玩是必不可少的,出门讲学也是应该的,所以这里的“游”作为“游学”来讲是最确切不过的了。师:为什么这里还要有一个“斗”字?生:因为他们争论得很激烈,双方都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师:我们来读一读。师:同学们,我们小伙伴之间也经常发生一些辩论,为了表明各自的观点,我们看看,两小儿各持的观点是什么?赶紧读读第二、三节。指名生读。师: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他读得非常流利,但没读出个性,我认为应该这样读。生读,师指导。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译一译这两句话?生根据古文大致说出意思。师:非常好,这里面哪一个字是“距离”的意思?生:我认为“去”是“距离”的意思。师:愿意把这两句话再读一读吗?生读句子。师:读得怎么样?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句子。师:读是读通顺了,意思也懂了,但是还缺少一点儿韵味,这里的“也”是语气词,相当于“啊”,请大家再读一读。生再读。师:通过这两句话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小儿辩日时的观点:第一个小儿认为日始近,日中远,而另一小儿则相反,日始远,日中近。(板书)师:同学们,既然要辩论,当然有自己的理由,下面的学习,希望你们自己去完成,学习四、五节,看看两小儿各自的理由是什么,这次希望你们自己读懂。可以在两人小组中议一议,你读原句他来议,或者你议他读原句,可以吗?两人小组互议,师巡视指导个别词。师:刚才同学们自己读了,现在先读读这两句话。生齐读。师:刚才在读古文中,很多同学提出什么是“车盖”和“盘盂”?看来你们都没有见过是吗?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看图片,师介绍。师:现在都知道了吧,我们请人译一译。生说译文。师:译得怎么样啊?师:两小儿在辩论的时候陈述的理由是什么,一个小儿的理由是——,另一小儿的理由是——,两小儿在陈述自己的理由时,他们都说了一句在句式上极其相似的话,你能找到吗?;师:从句式上看,这两个句子都是什么句?生:反问句。师:平时我们用反问句时,有什么好处?
生1:比陈述更确定的语气。生2:反问句可表达出本身的观点。师:你读一读。生读句子。师:他们是什么样的心理?生1:很自信。生2:理直气壮。......师:怎么表现出来?生:可以读出来。师:你读读。生读(台下老师鼓掌)。师:读得真不错。师:一起来读一读。师:两小儿对自己的理由充满自信,老师来引读,男生读一儿,女生读一儿。师:两小儿辩得不相上下,这时候孔先生来了,于是两小儿让孔子分一分谁对谁错。孔子能决断吗?(学习六、七节) 师:古文中怎么说?读并指导一些字的读音。 师: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孰”怎么讲? 生:“谁、哪个”的意思。 师:那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谁说你智慧很多啊?”师:很棒!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指导朗读,培养语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抓住重点词,关键处,线索特别清楚。】(二)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师:面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不能决也”。而今天,你能道出其中的奥妙吗?生简述原理。师:下面不妨来印证一下大家的说法。(辅以媒体演示)看来在同一天当中,无论是早晨也好、还是中午也罢,这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几乎”都是一样的,要说真有不同的话,像这样绕一圈要多久?生:一年、365天……师:在今天看来,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常识。而两千多年前,却让孔子这个大学问家当着两小儿的面说“我也不知道”!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生1:孔子是个诚实的人!生2:孔子实事求是,也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师:厉害!你能以孔子的话来为孔子作评,有水平!由于时代和科技的限制,导致了“孔子不能决”的遗憾。然而今天,掌握了先进科技的现代人,对一切都“尽在掌握”了吗?生:没有!生1:还有金字塔之谜!生2:UFO之谜!生3:外星人之谜!
师:看来,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还真是“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啊!不过,若同学们能从小立志并打好基础,完全有可能解开某些謎团!【教学中为体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精心组织“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之中使学生悟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三、整体感知,拓思升疑(一)回味“辩日”,师生漫谈师:今天,我们从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故事谈起,谈到了“温故而知新”,谈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文言文与现代文,是有区别的,还明白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最后,我们带着“孔子不能决”的遗憾,认识到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这么多知识,大家都能有所感悟,了不起!接下来我想这样,同学们此时有什么体会或疑惑,整理一下,写在题板上。可以是一两句话、也可以是几个词、还可以是一个字甚至一个符号。生书写体会或疑惑。师:来,请写完的同学亮出你的想法。没写完的也停一停吧,因为这聆听也是一种学习嘛!(指一学生写的“圣人?”)老远儿就看到你这个大问号了,说说你的疑惑?生:我的问题是,既然人们都知道孔子并不是什么都了解的,那为什么直到今天人们还把他称作“圣人”?师:厉害!从小处说,这个问题展现了你良好的学习兴趣;往大处讲,你提出的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但是,今天老师可能给不了你答案了。不过,我可以建议你通过合适的途径,比如上网、进图书馆什么的,多了解一下孔子的学识、思想甚至人品等,也许到时你的收获会比老师的答案更美!(二)总结学法,拓思升疑师:文章仅仅117字,让我们看出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的学习态度,还让我们体会到了两小儿勇于探索,不耻下问的精神。
通过今天的学习,以后要学会: “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引导学生回味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它始于“辩日”,但期盼孩子们能超越“辩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