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xxxx------------------------------------------日期xxxx“我”不仅是线索一一读《桥边的老人》心得
【精品文档】◎葛晓红《桥边的老人》是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以西班牙内战为题材,选取了战争即将到来前,一座行将陷落的小桥这一小小的窗口,呈现一位孤独的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显示出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美好和战争的残酷。显而易见的是作品的主要人物是老人,然而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小说中还存在着另一个人物“我”。“我”除了是故事的叙述者以外,又是一名善良而勇敢的士兵。“我”的言语不多,外表上也不动声色,但“我”的内心却是沸腾的。“在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不能是一个令人感到沉闷而单调的人,他必须在小说的每一环节,一开始就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是一个值得读者去了解的人物。”[1]《桥边的老人》中的“我”也是一个值得读者去了解的人物。“我”首先是一位尽忠职守的士兵。“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回到原处的“我”在等待着新的任务,而在这短暂的休息时间里,“我”并没有真正休息,“我凝视着浮桥”“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我”依然在关注着敌人的动向,关注着即将到来的战争的信号。相比老人,“我”恐怕更了解战争的残酷,也更了解这一场战争的重要性。让我们看看历史上的埃布罗河吧,1938年的埃布罗河战役是西班牙内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为了遏制叛军的进攻,共和军动员了自己所有的精锐,要和叛乱部队在埃布罗河展开最后的生死决战,毋庸置疑这场战争的惨烈和悲壮。而“我”就是即将开始的这场战争的参与者,“我”考虑的是“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我”竟“期待第一阵响声”。此时的“我”是一个无所畏惧的勇士,“我”在等待着飞机大炮的到来,也随时准备着流血牺牲。“我”的内心也许还在发出这样的呐喊:为了正义,为了身后的这片土地,战争来吧!显而易见“我”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这战争上了。作品中将“我”对战争的直面和期待放置在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的紧张感越来越近的背景之下,越发显现出“我”有别于“正涌过桥去”的逃难人群的冷静和勇气。然而小说所要塑造的并不是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有人性的“我”。“我”的独特性在于“我”能在混乱的逃难人群里发现老人,发现老人的故事。孤独的老人在战火将至的桥边深情地追忆着和动物们相依为命的时光,痛苦地倾述着对动物命运的牵挂,而这一切唯一的倾听者就是“我”。“我”在这即将硝烟四起的大桥上聆听着老人最后的牵挂。在这时候,在这种环境下,“我”能关注这样一个普通而又不寻常的老人,能克制自己内心聆听老人的绝望,那的确也是一种人性的善良。“我”的善良促使“我”一次次劝说老人跨过桥去,可老人唯一的牵挂留在了家乡,求生的欲望也慢慢消散了,他“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他走不动了,也不走了!面对绝望的老人,我无能为力,我只能为他默默祈祷“仅有的幸运”!一边是和敌人决一死战的战争,我期待;一边是战争阴影下不幸的老人,我同情。看似简单的“我”,内心也经受着激烈的冲突。而正是这一番冲突使“我”的形象超越了线索人物的简单定义,成为有血有肉的人。不由得钦佩大师的笔力,在这小小的篇幅里,在这简简单单的对话里,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树立起来。不仅如此,“我”的存在还让小说的主题有了更丰富的意蕴:“我”【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和老人一样都是战争幕布下的小人物,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走向;在为正义而战的信念之下,“我”并没有漠视那些卷入战争的手无寸铁的弱者的不幸,那么战争真正的制造者们呢?这值得我们思考。【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