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加入VIP免费下载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ID:977984

大小:63.83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十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创新整合点通过网络查找并整合信息,探究“柳”“酒”的谐音及其含义,理解送别诗中景物蕴含的深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教材分析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意,不言可知。诗的前两句写景,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氛围。清晨、渭城客舍、驿道、柳树,勾画出一幅清新图景,为送别提供典型环境。后两句叙事,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场面。学情分析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已经不陌生。他们大多能够通过预习,按照“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诗意”的步骤把诗句读准读通,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等初步理解诗句意思。然而,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是“体会诗情”。《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通过初步感知,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但从诗中描写的景物来看,诗人的情感绝非仅仅只有不舍。那么,这景物中到底还藏着哪些丰富的情感呢?仅凭借助注释对诗句的理解是无法体会到的,这便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同时,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的途径应多元化,利用网络来解决疑难也应是他们必备的本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网络查找并整合信息,探究“柳”“酒”的谐音及其含义,理解送别诗中景物蕴含的深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过程与方法目标:5第5页共5页 第二十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通过网络查找并整合信息,初步尝试利用探究谐音的方法学习其他的送别诗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送别诗中景物蕴含的深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教学环境与准备*互动教室,无限网络畅通,ipad使用方正慧云学习平台。教学中,学生可根据需要,利用ipad进行勾画批注、完成检测、网络信息查找等。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前置性导学视频,了解“谐音”及其特点,为课堂上的聚焦重难点做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理解诗题。1.板书“送元二使安西”,读诗题。2.“使”是什么意思?指名交流,理解诗题意思。3.展示唐朝疆域图,引导学生感知渭城至安西路途遥远。(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1.检测前置性学习中对生字及多音字掌握情况。2.利用ipad完成多音字练习并提交答案。3.根据数据报表反馈学生答题情况。预设:多音字“舍”“尽”错误较多,引导学生根据其在诗句中的意思做进一步辨析,明确正确读法“shè”【设计意图】利用ipad进行测试完成情况的数据统计,获得科学而准确的反馈信息,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顺学而导。4.朗读本诗,读准字音。(三)借助注释,读懂诗意。1.回顾前置性学习视频中读懂诗句意思的方法。2.小小组合作说说诗句意思。小小组利用ipad投屏展示,组际补充。3.用ipad对小小组进行评分。4.根据意思读出节奏,读通诗句。(四)聚焦谐音,体会诗情。1.寻找谐音字。5第5页共5页 第二十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利用ipad呈现前置性学习作业中学生寻找到的本诗中的谐音字及其体会到的情感。2.学生利用ipad浏览器功能进行网络查询,验证或修正前置性学习确定的谐音,确定本诗中的谐音字为“柳”和“酒”。3.探究谐音暗含的深意。引导学生根据谐音字质疑:这“柳”“酒”有什么暗含的深意?学生现场课内走组,组成新的探究小组,利用ipad浏览器功能查找相关信息,小组讨论,统整信息,完成互学单。谐音暗含的深意柳酒【设计意图】通过浏览器查找并筛选相关信息,充分体现ipad的优越性,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更为广阔和开放的空间。小组展学,ipad拍照展示互学单。组际补充,丰富对“柳”“酒”的认识,体会诗人不舍、祝福等情感。相机引导朗读。4.出示阳关图片,创设情境:这就是阳关,阳关以西就是大漠茫茫,黄沙漫天。元儿此行,路途遥远,孤苦一人。此刻,端着这杯酒,诗人王维会对元儿说点什么?指名交流,相机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5.小结:此刻的酒已经不再是一杯杯透明的液体,它包含着诗人满心的不舍,隐隐的担忧,深情的祝福。6.欣赏《阳关三叠》,升华情感,背诵本诗。7.小结:古诗中的谐音就是这样的奇妙,通过它,我们能读出文字背后的含义,体会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五)运用方法,拓展迁移。1.出示李叔同《送别》,自由小声朗读。2.自主学习,寻找谐音字,并体会其表达的诗人的情感。指名交流。【设计意图】拓展迁移,学以致用,检测学生对谐音及其背后情感的掌握程5第5页共5页 第二十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度。(六)总结。谐音好比古诗的一双眼睛,通过探究它背后的含义,我们就能把古诗的意思读懂,并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以后,孩子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继续去读带有谐音的古诗。板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柳(留)不舍矛盾……酒(久)不舍担忧祝福……教学反思本课是一堂古诗教学的翻转课。基于前置性导学视频的学习,课上聚焦理解送别诗中景物蕴含的深意这一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柳”“酒”的谐音及其含义,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现将各个教学环节的反思总结如下。(1)读准字音(1’44”-4’42”)。学习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本诗中有“朝”“舍”“尽”“更”四个多音字。课前,学生作了预习,我也学习平台上设置了这几个多音字的选择题。课上,学生利用测试功能进行了现场的答题,通过数据统计,“舍”字错误较多。多音字的读音一定是根据意思来确定,所以我引导学生了解了“客舍”中的“舍”是房屋的意思,因此读作“shè”。测试数据的快速反馈出学生当前学习的现状,直指出现的问题,便于老师及时跟进教学策略,提高了针对性。(2)寻找谐音字(8’50”-14’19”)。学生通过前置性导学视频的学习,自主探究了《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中的谐音及其暗含的诗人的情感,并利用平板将预习作业以照片的形式上传到学习平台。这个环节中,直接呈现学生上传的作业。对于谐音,学生找到了“柳”,同时还臆断了几个其他的字,但就是没有出现“酒”。就初步体会到的诗人的情感,大部分有“不舍”,还有不少学生体会到“思念”。显然,学生对谐音及其暗含深意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偏颇。那么,到底这首诗有哪些谐音字?这需要锁定目标。老师不能给答案,只能给路径。平板上有“浏览器”功能,我组织学生现场借助网络查找资源。学生经过网络信息的查证,最终确定了本诗中的谐音字为“柳”和“酒”,并没有他们臆断的“青”5第5页共5页 第二十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尘”等。看来,网络的适时介入不失为一种好路径。(3)探究谐音字“柳”“酒”暗含的深意(14’20”-37’37”)。从前置性学习反馈的作业看,学生对于谐音字“柳”和“酒”暗含深意的理解比较片面。于是,第二次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探究“柳”“酒”谐音暗含的深意。首先自学,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链接网址或自主输入关键词进行自主探究。由于信息量大,存在散点的情况,在自学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完成学习单。这个过程历时较长,给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最后,小组投屏展示学习成果,组际间进行补充。展示“柳”的小组提到“示爱之俗,绵绵爱情”,显然认识有偏颇之处。对于这个生成性的问题,我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这首诗,明确是写友情而非爱情,从而更正了学生的认识,充分表现出教师导学的作用。最终,学生体会到“柳”所包含的诗人对友人的不舍、祝愿等情感,也体会到“酒”所包含的关心、祝福等情感。利用ipad中“浏览器”功能进行现场网络查询,寻找相关资源,进而进行信息的统整,以此给学生提供更为直接而又快捷的学习路径,让他们获得对“柳”和“酒”谐音暗含着的深意的多元理解,从而超越片面认识的不舍之情,体会到诗人丰富的情感,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也实现了课堂的翻转。不得不说,信息化的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更为开阔,更为自主,更具探究性的学习空间,让课堂更加“学本”,有效促进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5第5页共5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