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送元二使安西》摘要:2012年下半年崇左市左江源特级教师工作坊大新站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活动已经结束。回味此次活动中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的整个备课、上课过程,期间的思想跃动依然记忆犹新。关键词:送教下乡《送元二使安西》回味经历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2-0075-02作者简介:黄萱宁(1977―),女,广西大新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广西崇左市大新县桃城第一小学教导处副主任。研究方向:小学教育等。《送元二使安西》是特级教师戴建荣的成名课,他这节课的特色是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按照《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诗。备课时,笔者心中暗自欣喜:有了戴老师的课作为参考,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了。一、课之初――提纲钩玄,七拼八凑第6页共6页
读完长达十三页的课堂实录,看着戴老师在课堂中的一步步引导,觉得他教得既扎实又充满情趣。笔者一门心思全在如何将戴老师两个课时的教学浓缩成一个课时。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读”占鳌头,所以,笔者保留了读诗这一环节,省掉了唱诗、吟诗、舞诗等部分。当然,笔者也不是全盘照搬,也做了些整合,比如第二天正好是重阳节,笔者就用三年级学过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导入,既复习了旧知,也省掉了再次介绍诗人的环节。二、课之中――初上时,牵着学生步履艰10月22日第一次试教,笔者用的是本班学生,其中绝大部分学生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和送教下乡的中心校的生源是一样的,所以,笔者在考虑学情方面比较随意。上课时,复习古诗还比较顺利,接着,笔者仿照戴老师的做法引领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理解“元二”的意思,课堂气氛一下子轻松、活跃了起来。接下来的朗读,学生更是兴致勃勃。可接下来,问题出现了,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中笔者问到:“假如你要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些什么?”学生的回答琐碎、零散,笔者也没能及时进行引导,学生就只是了解了诗中所写景物,具体的内涵并未涉及。渐渐地,学生的情绪低落了下来,只在那静静地听,举手的人寥寥无几……课后,笔者再次细细品读戴老师的课堂实录,很多先前自己不以为然的课堂话语其实是让学生茅塞顿开的点睛之笔,很多自己认为是嗦的环节正是引领学生拾级而上的阶梯。且看品“酒”这一环节:(投影出示路线图)第6页共6页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如果用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学生们惊讶万分)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安全。师:好朋友,多关心啊。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点。师:照顾得多么无微不至呀!生3:元二,祝你一路平安!这一去就是一年,我会想着你的。师:即使元二一刻不停地返回来也要整整一年哪,孩子。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呀!戴老师只寥寥数语就把平时的背景知识介绍和感悟诗情、升华情感环节完成了。特别是他对学生的评价语,更是句句点到,句句暖人心。有了这样的比照,笔者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细化。修改一:关于“安西”,结合路线图,加上具体数据介绍。修改二:预设好学生学情。学生有原先的读书习惯,假如学生朗读诗歌离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就要讲讲诗的节奏缓急,必要时还要进行范读,但更多的是根据文本的情境进行朗读引导。第6页共6页
修改三: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时,能以诗意为根据想象的学生很少。所以,这一环节笔者抓住“”这个字来让学生理解雨景。如果学生谈到的画面只停留在细碎的景物上,就要及时引导:渭城的景色多美,能把这幅有雨有房有柳的图画完整地给我们作一介绍吗?之后,再通过朗读读出美。这样才真正上出了古诗的“画面感”,平面的诗句才会变得立体起来。修改四:增强后两句诗品读的层次感,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名曰:三叹。一叹,品酒意。二叹,品写法。三叹,品别情。这样,学生既悟得情,又习得写法。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有效统一。三、课之中――再上时,柳暗花明又一村10月22日,送教下乡的第一站:那岭中心小学。四年级仅一个班,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本学期村小撤并后到中心校就读的。在和学生聊了几句后,笔者发现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自己的教学设计会有一定的距离。偏不巧,上课前的一分钟,停电了,精心准备的课件派不上用场了。于是,笔者按照“读旧文,导入诗――解课题,知读法――初读诗,正字音――品景色,以画解诗――品别意,三叹故人――明古风,情境运用”六个环节教学,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别情和友情。删繁就简,不再强求面面俱到。老子说过:天下之大事必做于细。再上课时,笔者更关注教学细节的处理。如在初读诗歌时,学生总念不对“朝”和“舍”的读音,笔者就学着戴老师的样,让学生用不同的字音组词,以义辨音。教学效果比第一次试讲要好。接下来的三个送教点,笔者都能从依葫芦画瓤的怪圈里走出来,根据学生的学情及课堂的生成应变,在教学中渐入佳境。四、课之后――深刻的思考(一)文化底蕴第6页共6页
诗意语文的倡导者王崧舟老师说,古诗教学有三个层面:一是文字的层面,就是想方设法地做到字字落实;二是文学的层面,关键是在具体情境中抓意象;三是文化的层面,借助文本中的文化意象、文化基因,去感受积淀的文化。在教学中,戴老师借助“酒”这一意象,细品酒背后的千般滋味:对“酒”的多元品读后,以层层推进式步步引读,让学生透过浅显的文字表面品味到其后蕴藏的真挚情谊,真是一切尽在读书中。戴老师能在教学中选择“酒”这一意象做为掀起情感高潮的切入点,这源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底蕴”是书堆起来的,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所以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是长流水。(二)教学理念在戴老师的课堂上,教育的理念渗透在每个环节之中。教学设计匠心独运,“读、吟、歌、舞”的古诗吟唱教学法,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课堂上既有沉吟的深思,又有满含真情的吟诵。全课以“读”贯穿始终。初读诗,把握平仄规律。自读诗文,借助想象体会含义,情到深处,唱诗、吟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特别是手语表演,那是水到渠成的背诵。(三)教学艺术戴老师课堂语言幽默、得体、富有启发性,且看几句评价语:“停,好朋友,请停一下,很遗憾地告诉你,你仍然是读诗,而且是现代的读诗”;“不用自卑,今天有我帮着你,好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还有谁愿意加入我们这个队伍”;“没有?谦虚!至少你知道诛九族。我相信从今天开始你一定会看更多的书,对吗?”……第6页共6页
学名师上课,关键在于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仿中有创,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