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杜甫(唐)
走近杜甫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肃宗时,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祖籍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他年轻时曾两度漫游中国,后来在长安生活了十年,穷困潦倒,晚年又在夔(kuí)州等地居住了一段时期。后来携带全家出蜀,病死在去湘江途中。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长期与下层人民生活在一起,安史之乱中看到了许多国破后的惨象。他的诗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广阔社会面貌,故被称为“诗史”。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分别代表着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座高峰。现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写作背景和思想基础:(1)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如今,终于在成都定居,这首诗就反映饱经战患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稳后的喜悦心情和渴望安宁的情怀。(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歉与丰,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这首诗也显示出他的这种深湛淳朴的思想感情。作者获得安宁,又看到喜人的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怎能不喜?
解题:春夜喜雨春天的夜晚下了一场雨,作者的心里很高兴。
重点字音潜qián径jìng润rùn重zhòng
节奏划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农谚云:“春雨贵如油”。用一个“好”字赞美“雨”,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雨的“好”,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盼雨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听雨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雨夜的环境原野、路径、云块虽然一片漆黑,可是江上的灯火通明。它象征着诗人心中升起的希望,相信春雨会连绵不断。看雨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整个锦官城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想雨
情感思路:盼雨——听雨——看雨——想雨。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个痛快,唯恐其忽然终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返回
古诗今译好的雨水仿佛知道时令节气,一到春天它就会及时地来临。伴随着微风悄悄地进入夜幕,滋润万物细小得听不见声音。
田野的小路同乌云一样漆黑,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亮。
早晨看那被雨水淋湿的红花,朵朵沉甸甸地装扮着锦官城。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喜”字统摄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