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ppt课件(1)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其诗优于绝句。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
探寻“不值”的原因应:大概。怜:爱惜。屐:木底鞋。屐齿:木屐底下突出的部分。苍苔:青苔。意思: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应怜/屐齿/印/苍苔,
思考:现在同学们明白为什么“小扣柴扉久不开”了吧,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回答吗?
思考:诗人兴致勃勃地来,却碰了个钉子,你们想,他此时的心情如何?扫兴、失望、失落··········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诗人游园却没有遇到主人,本来是十分扫兴,无意间抬起头,却发现了······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意:园里的花开得正好,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开得正旺的杏花伸出了墙外。
思考:“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枝红杏给诗人带来的是什么心情?快慰、惊喜·······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
小结:“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开。”诗人虽然“游园不值”,但已从“一枝红杏”看到了“关不住”的春天,这充满勃勃生机的浓浓春意让诗人赞叹不已。
今天学的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都是写春景。诗人捕捉住了春天景色的特点,写出了一片盎然春意,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点?《惠崇〈春江晓景〉》描写的是画中的景物;《游园不值》描写的是现实中的景物。
2.我轻轻地敲柴门,很久也不见主人来开门。1.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3.园里的花开得正好,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4.一枝开得正旺的杏花伸出了墙外。《游园不值》题意: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花园里去。
园:指花园。值:遇到。应:大概。印:留下。扣:敲。久:很长的时间。
练习1诗人是抓住哪些景物来表现春天的?(碧青的苍苔,盛开的红杏。)2“不值”的意思是()。诗中“”这个词写出了“不值”。没有遇到主人久不开3诗人游园赏花进不了门,诗人心情是_____的,但他从_______________联想到满园的美好春色,心情自然也由____转变为_____。失落一枝红杏出墙来失落惊喜
《游园不值》是代所作。题目的意思是:诗人以来渲染满园的春色。诗的最后两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宋叶绍翁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花园里去。一枝红杏出墙来
第十三讲调查资料的理论分析本讲:对调查资料进行理论思维的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理论分析是数据分析的重要环节,它是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统计分析所得到的感性认识进行思维加工,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本章主要学习理论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及对分析结果进行科学解释的方式。章节内容:理论分析概述调查资料的逻辑分析调查资料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理论分析理论分析的基本内涵理论分析的作用理论分析的程序和步骤
一、理论分析的基本内涵调查数据的理论分析,是指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借助概念、判断、推理、抽象和综合等思维方式,对调查数据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获得对调查对象的本质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的过程。简言之,即对调查所获得的经验材料,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理论分析虽然不同于统计分析、定性分析,但它们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进行理论分析,应结合统计分析、定性分析,只有这样,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才能做到深刻、准确。
理论分析的基本方法理论分析的方法有多种。公理思维与辩证思维是理论分析的两种基本形式。理论分析必须借助辩证分析,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握调查数据的内在联系。理论分析虽然不是直接反映社会现象,但它比经验描述性分析理接近社会真实。它从事物的表面深入到事物的里层,更深入地掌握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理论分析的意义理论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方式,它是运用抽象思维方式对经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其目的在于得出一般性的、系统的理论认识。理论分析的意义①从经验数据中抽象出理论概念、概括现象的本质特征②通过对调查数据或统计分析结果的深入分析,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理论分析的特征理论分析的突出特点有:(1)概括性和揭示性。(2)解释性和系统性。(3)间接性和抽象性。
二、理论分析在社会调查中的作用理论分析是建立在统计分析基础之上的一种较为高级的分析类型,其作用在于1.对统计分析结果进行理论解释2.对研究假设从理论上进行检验和论证3.由经验材料上升到普遍的理性认识4.提出研究结论,并解释研究成果
三、理论分析的程序和步骤(1)审阅调查资料即对调查资料进行认真的审查和和阅读。(2)确立分析目标即对分析目标予以确定和具体化。(3)准备理论知识对用于理论分析的有关理论和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充实和丰富。(4)选择分析方法对理论分析方法进行具体选择。(5)实施资料分析对资料开展实际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调查资料的逻辑分析一、比较法二、分类法三、归纳法四、演绎法五、综合法
一、比较法1.比较法的含义比较法,也称为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各种事物或现象的比较,来确定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并揭示它们相互区别的本质特征的逻辑方法。比较法是区分事物和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比较法的分析类型有:微观层面的结构比较、功能比较、共同点比较、差异点比较、同异综合比较、因果比较等;宏观层面的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动态比较等等。
2.比较法的应用原则1.将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结合起来2.将共同点比较和差异点比较相结合3.注意可比性4.要善于发现和比较本质的异同
二、分类法1.分类法的含义分类法是根据调查数据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调查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而且形成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逻辑分析方法。分类过程是把在调查数据上具有共同点的对象归为同一类,把具有差异点的对象区别开来。通过分类,可以使千差万别的现象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形成对调查对象的完整的看法。在理论分析过程中,数据的比较与分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数据的比较是分类的前提,数据分类是比较的结果。把两种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类型比较分析方法。
2.分类法的作用在调查数据的理论分析过程中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1)有助于调查数据的整理。(2)有助于调查数据的结构分析。(3)有助于调查数据的关系分析。
3.分类法的应用原则1.要正确确定分类的标准2.要讲究分类层次的逻辑顺序3.要保持分类的穷尽性和互斥性
三、归纳法1.归纳法的含义归纳法是从个别经过分析、比较,上升到一般的逻辑思维方法。归纳分析法是以观察到的客观事实为前提,以理论的陈述为结论。在对大量个别事实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数据进行理论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从大量个别数据中归纳概括出某种共性,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而得出某种结论。
2.归纳法的种类归纳法有不同的种类。根据前提是否包括所研究的某一类事实的全体,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1)完全归纳法它是根据调查对象中的每一个体都具有某一属性,从而推断出该调查对象的全体都具有某一属性的一种归纳推理方法。(2)不完全归纳法它是通过对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个体进行考察,作出关于该对象全体的一般性结论的逻辑推理方法。
四、演绎法1.演绎法的含义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即从已知的一般原理出发来考察某一特殊对象,从而推演出有关这个对象的结论的方法。演绎法是从概念到概念,或从判断到判断来进行理论思维。这一思维过程的特点是从已确定的一般性理论推导出个别性的理论。
2.演绎法的种类根据理论前提的不同,分为公理演绎法和假设演绎法;根据判断形式的不同,分为非模态演绎推理和模态演绎推理;根据推理中前提数量的不同,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本章主要介绍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五、综合法1.综合法的含义综合法是将已有的关于调查对象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的认识,系统地联结起来,形成对调查对象的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法的应用是以对调查对象的分解分析为前提的。所谓分解分析,就是根据分析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先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划分为若干个不同单元(各个部分、方面、要素和层次),然后逐个加以分析研究的思维方法。分解分析的结果是关于研究对象总体的各个单元(部分、方面、要素、层次)的性质或特征,因而对于研究对象总体而言,这些结果还是个别的、特殊的、片面的。
2.综合法的种类综合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类型:(1)直观综合。它是指人们用自己已经经历过的、直观的素材来表示对象整体结构的一种综合。(2)原理综合。它是指在抽象化和理想化的条件下,以反映对象的特性和规律的概念系统为描述对象的整体结构的一种综合。(3)系统综合。它是指把各种要素做横向结合,使之成为一个诸要素相互并存的事物系统的综合。(4)整体综合。它是指在对一个复杂事物进行分析全面之后,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的过程的综合。(5)辩证综合。它是指运用辩证思维方法,从简单的事物中推演出复杂事物的综合过程。
六、逻辑论证法调查数据经过逻辑分析之后形成分析结论,但是分析结论是否正确,还需要进行检验。检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实践检验,二是理论检验。实践检验是我们判断调查结论是否正确的最终的、惟一的标准。但实践检验也有不足:其一,它只能说明调查结论是否正确,而不能说明为什么正确或错误;其二,它都是事后检验,有时可能为此付出代价。
第三节调查数据的解释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到关于研究对象定量分析的结果,但这只是人们对研究对象的一种感性认识。要使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还必须进行理论分析。在理论分析过程中,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感性认识提供的分析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分析结论。那么,我们怎样对这些结论进行解释,最终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呢?这是调查数据的解释分析要探讨的问题。对调查数据进行解释分析的方法很多本节主要介绍因果分析、功能-结构分析。
一、因果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是一种探寻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人们对有关理论或调查研究结论进行科学地解释。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其特点:一是因果联系具有先后相继性。因在前,果在后。但是,两个先后相继的现象并不一定存在着因果联系。二是因果联系具有必然性。只要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样的原因会产生同样的结果。三是因果联系具有复杂性。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多种情况,因而认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1.因果分析法的类型因果分析法有多种具体的方法因果关系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如实验法、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因果关系的定性分析和理论解释,则需采用列举归纳法。1872年,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穆勒总结了从洛克到他所在的时代以来的认识经验,提出了探寻因果关系的五种方法: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
(1)求同法求同法的基本规则是:如果被研究现象在各种不同场合出现,而在这些不同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情况,那么,这个唯一的共同情况就可能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求同法的特点是“异中求同”,它所依据的主要方法是经验观察,因而其结论只能是一种或然性的结论,它不能保证结论的必然正确。为了提高结论的可靠程度,运用求同法时,应有足够多的事例,否则就不能使用求同法。见下例
求同法分析—假设例子通过比较发现,除了特征C以外,其他几种特性都不同时为四个群体所同时具有。根据求同比较法,特性B、D、E、F、G都将从可能的原因中排除掉,而只有特性C才是结果A的可能原因。群体1群体2群体3群体4结果AAAA可能的原因BCDFCDEGBCDFBCEG
(2)求异法求异法的基本原理是:如果在两个事例中其他先行情况都是相同的,只有一种情况不同当这种情况存在时,被解释现象就出现;当这种情况不存在时,被解释现象就不出现。那么,这一先行情况就是被解释现象的原因。见下例
求异法的特点是同中求异。由于它是从先行情况的有无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因而较之求同法优越,其结论的可靠程度相对较高。但它的前提和结论的联系依旧是或然的,与求同法一样,有可能把真正的原因忽略掉。
(3)求同求异法求同求异法的基本原理是:先将事例分为两组,如果在出现所研究的现象的若干场合(第一组)中,某一先行情况存在时,就有被解释现象出现;而在所研究现象不出现的若干场合(第二组)中,同样一个先行情况不存在时,被解释现象不出现。那么,这个情况可能是所研究现象的原因。显然,求同求异法是把求同法与求异法加以综合运用,利用求同法得出结论,求异法加以验证。
(4)共变法共变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其他先行情况都相同、只有一种情况不相同的条件下,当这一情况发生变化时,被解释现象也发生变化,则这一情况是被解释现象的原因。
共变法比求同法和求异法有更多的优点:共变法不但能探寻原因,还能找出因果的数量关系;共变法较求异法更简单,只要共变,便可得出结论,不必像求异法那样要从无到有,比较有、无两个方面。但是,共变法的结论也是或然性的。
(5)剩余法剩余法的基本原理是:如果被解释的现象是一种复合现象,对这个复合现象(Y)有影响的因素有多个(X1,X2,X3,X4)若把已确定的原因所造成的影响除去,则被研究现象的剩余部分与其余影响因素之间也必然存在因果关系。
2.因果关系的抽象上述因果分析的五种具体方法各有特点。求同法和求异法实际上就是比较法,不过在确定事物的异同点时,还要把所比较的两个方面联系起来,以分析两者的因果关系。但是,通过比较法得出的因果关系往往不太可靠。求同求异法是相关分析的思想基础,共变法是回归分析的思想基础,剩余法是因素分析的思想基础。剩余法在定性分析中很难得到应用。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多采用前四种方法来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述这些方法仍然属于逻辑推理和判断的范畴,但仅凭逻辑判断也很难揭示出现象之间本质的联系。
所以,上述方法只是探寻因果关系的初步方法。如果要更深入、全面地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要进行辩证分析。运用逻辑的、实验的和统计的方法所得到的因果关系判断,还只是一种经验判断。要将这种经验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就必须对所发现的因果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抽象和说明,解释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因果关系。要对经验的因果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抽象,需要借助于思维的抽象与综合。思维的抽象是从客观事物或经验材料中抽取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东西,而思维的综合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已认识到的各方面的本质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对所研究现象的完整认识。把思维的抽象与综合结合起来,对经验的因果关系进行理论解释,就是辩证分析的过程。
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要从多种原因、多种因果关系中分析出哪些原因是主要原因,哪些原因是次要原因,哪些因果关系是更本质的;在什么条件下,这种因果关系起主要作用;在什么条件下,原因与结果、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本质关系与非本质关系会发生转化;还要说明,某种因果关系是否为必然的和普遍的,在什么条件下才是必然的和普遍的一种因果关系。
二、结构-功能分析法1.结构-功能分析的含义结构与功能分析是指在分析某一现象时,探寻这一现象在一定的系统中所具有的功能,以及整个系统和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并将系统的某一部分或结构与某种功能对应起来。对现象进行结构-功能分析,首先要明确该现象所存在的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个部分或要素组成的,这些部分或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与组织方式,就称为这一系统的结构。
结构功能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事物和现象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所谓结构,是指事物各因素及其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组合方式。事物各因素及其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组合方式不同,其结构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类型。所谓功能,是指研究对象特定结构在内部与外部的联系或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作用。
结构功能分析的理论依据,来源于社会学的一大理论流派—结构功能理论。结构-功能理论认为,任何社会事物都是由一定组成部分或要素构成的,这些部分或要素组成了一个社会系统,它们之间的相对稳定的联系就是这一系统的结构。每一系统要存在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满足一些基本的条件或需求,这些条件或需求是由系统的某一特定部分来满足的,换句话说,系统组成部分担负着特定的社会功能。在此分析基础之上,结构-功能理论认为每一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是与它担负的社会功能紧密相关的。
结构功能理论还认为,一个系统总是处于动态平衡过程中,如果结构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失调,也会刺激结构自身重新调整。社会系统结构的改变必然引起社会功能的改变,社会系统结构的有序化则促进功能的有序化。进行结构-功能分析,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结构功能分析法随着系统分析的兴起,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释某一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如,一个国家经济系统中的产业结构、机构部门结构、经济类型结构。同时,系统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在与系统内部的其他部分和系统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都表现出一定的特性和作用,这种特性和作用就是系统中某一部分的功能。如,一国的国民经济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每一个产业部门又是一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这种联系就构成国民经济的结构,也称为子系统的外部结构。每一个子系统对整个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的作用与影响,称为子系统的外部功能,而子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就称为子系统的内部结构或内部功能。
2.结构-功能分析的主要作用(1)解释一个现象出现或变化的原因(2)分析系统中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以及现象之间的作用机制(3)解释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系统
3.结构功能分析的主要内容(1)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承载物。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承载物,也就是分析对象。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明确是就分析对象的哪些方面进行分析。(2)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系统的内部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间在形式上的排列和比例。(3)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特征。(4)系统的外部结构和功能。系统外部结构和功能分析,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一是系统在其外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二是它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三是系统外部功能的性质。
4.结构功能分析的一般步骤在调查资料的理论分析中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第一步,将所研究的现象置于一定的社会系统之中,说明这一系统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分析这一现象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它对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具有的地位、作用和功能;第二步,从性质上和数量上分析这一现象与其他现象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讨论各种现象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表面作用和潜在作用;第三步,结合各种分析,对所研究现象作出说明和解释。包括说明和解释所研究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所研究现象与社会结构的哪些部分“配套”等等。
本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