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华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诞生的那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更是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其中送别词更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众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山水,或沉醉于江湖。诗中离别依依之情跃然纸上,怎不叫人为之惊叹,为之折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正是这样一首名篇,诗人王观寓情于景,倾诉着离别。词的上片写山水,词人把水比作闪亮的眼睛,把山喻为青翠的蛾眉,对仗工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诗情画意的山水清景,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这首词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并无消极想法。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对他的生活送出祝福。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宋词。2了解词意,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3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的资料,积累送别诗。【设计理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北宋词人王观创作的词。题目一作《别意》。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写的是春末时节送别友人鲍浩然,词人送别友人时的心绪。这首词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设喻巧妙、情趣盎然,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在送别词中独树一帜。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韵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致按照解诗题──晓诗音──品诗句──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
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唱响“读”的主旋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读中悟美,在读中悟情。教学过程:导入:1.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现在,请大家朗读李叔同这首词——《送别》。(学生深情朗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伤感)2.过渡:“多情自古伤离别”。古往今来,离别一直深深牵动着人们的心。是的,离别是令人感伤的。但面对离别,宋代的王观却选择了另外一种心情与方式。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写的一首词。齐读课题——【设计意图: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铺陈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初步感知古人送别的深情。】一.解词题1.读课题,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提什么就讲什么:卜算子、之、王观、鲍浩然、浙东)(提到卜算子的时候引入词牌名,复习之前学过的卜算子咏梅。)【设计意图:学生在已有学习经验基础上,互动交流作者及其题目的基本情况,为深悟诗情奠定基础。】二.晓词音师:王观为好友鲍浩然送别,他的心情如何?请大家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必要时也可以作批注。(相机板书:晓诗音)1.学生自由读诗。(出示课件:全诗)2.指名读:老师看你读得有滋有味,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3.多名学生读。4.齐读。【设计意图:读,却不是摇头晃脑,漫无目的、有形无实的吟诵,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才是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在初读的过程中,让他们谈谈了解、在诗面上做做文章。】三. 明词意,品词境过渡:听着你们的一句句的吟诵声,看着眼前的这一行行文字,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千年前王观送鲍浩然的那一幕情景。这首词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在送别词中独树一帜,妙趣横生。(一)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媒体,了解词句内容的同时,体会究竟“妙”在何处?(小组学习8分钟,然后小组汇报)看看究竟“妙”在何处?
(二)小组汇报体会两妙,情景交融(20分钟)预设:1、写景之妙(10分钟)师相机总结:(1) 比喻之妙,将山水比作美人。看到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2) 设问之妙,自问自答。体会句子“眉眼盈盈处”之妙。(3) 用词之妙,体会“横”、“聚”、“盈盈”。过渡:“盈盈”一词写出了江南风光之秀丽,白居易也在词中这样写到——引读《忆江南》。过渡:江南如此美丽,鲍浩然离开朋友,与家人团聚。王观是用什么样的心情去送他的呢?(4)抒情之妙体会作者的送别情感。【设计意图:自主探究中要求孩子们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多媒体,自主学习词的内容并体会词的精妙之处,就是在这样的品读中,让他们体会语言的意境美而后又在思考中感受词人表达的妙处所在。 】四.悟诗情总结:“万水千山总是情,点点滴滴都是意”。不同的离别,有着不同的滋味。我们充分感到词人我们无法不去面对人生里种种离别,但我们可以选择离别的方式与心情。再次引导吟诵,配乐有感情地师生齐声吟诵。【设计意图:从整体上再次吟诵,感悟诗人情感,故而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独特的人生经验和艺术表现形式,道出常人所不能言的离情别绪。六总结送别诗并延展到自身,感悟不同的“离别”,升华人生意义(12分钟)设计意图:别离,是令人哀伤愁怨的,故古代诗人创作出了不少含悲忍泪的名篇;但别离所包含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它表达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1、 出示送别组诗,引读。(4分钟)2、 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什么感受呢?能否以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写?练笔。(5分钟)3、真情告白,学生上台展示。(3分钟)总结:每一个的人生里,注定要面对不同的离别。让我们用美丽的心情来安顿自己,用美好的愿望来祝福别人。那么,即使离别,也会欢喜。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在心灵深处,他们会充分发挥想象,走进诗境从而感受诗人心中依依惜别之情,达到与诗人“同情共感”的艺术境界,充分让学生表达心中的感受,让情感再度升华。】7.总结: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要像诗人这样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给予朋友最美好的祝福。最后齐声朗诵再别康桥下课。板书设计: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送别词眉眼盈盈处(轻松)千万和春住(乐观)解诗题→晓诗音→品诗境→悟诗情教学反思:《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王观所写的一首宋词,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虽然自己家在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难以为怀,但仍衷心祝福好友,望好友能与春光同住。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一、从初读里靠近诗音。诗题是古诗的“眼睛”。意境教学的基础必定是建立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底蕴又如何可以体会美好的情感?诗是有韵味的文学,没有熟读成诵,又怎么能体会其中的精髓呢?于是,在介绍完诗人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读的环节。读,却不是摇头晃脑,漫无目的、有形无实的吟诵,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才是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在初读的过程中,让他们谈谈了解、在诗面上做做文章。我要求孩子们自由朗读,因为六年级学生已由此能力,就是在这样的初读中,让他们从生涩的朗读里学会思考,而后又在思考中感受诗中的“情”。二、在细品中理解诗意。
完成初读后,再次细细品味诗词,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果然不错啊!在反复诵读的学习活动中,原本生涩的诗句已然渐渐清晰明瞭,如同拨开浓雾一般,一一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此时,我适时地让学生展开小组学习,结合课文注释和手中的媒体解决发现的问题。(我在一旁适时地点拨了一些,发现他们的思维特别活跃,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这里得到了体现。)最后,利用小组汇报的机会,让孩子来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之美,也还不能感悟到诗中的美,学生能够把对词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法、写作背景融合在一起,汇报的时候体现了小组学习的成果很充分,但听了他们颇具文学性的译文,我知道他们在细细品味的过程中,已经揭开了诗中之“意”三、在想象内领悟情感。情感,往往是厚积薄发的,特别是在这一篇词作里,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诗所见自然山水化成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攒的眉峰了。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感情,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学生在小组学习和汇报时虽然抓住比喻、设问的表达方法,但是对于眉眼盈盈处寓情于景理解还需教师的“导”应该不失时宜的出现。我及时引导学生想象江南美景,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两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春语意双关。引发想象如此的铺垫如同一块小小的碎石,必然会泛起层层涟漪。我适时地抛砖引玉,一层层剥开诗作中蕴含的真情:从“这样的朋友远行,词人的心情将如何?”在下片是的,正是这向往之情,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向往人生活在一起。让孩子们从对古人的崇拜中,走进意境,走进诗句,感悟到诗人对朋友乐观那种真挚祝福。四、游情境中感悟延伸。“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写下自己对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的离别之情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习的目的,既为生存,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让学生的生命有所成长。诗的教学本该结束了,但文本的结束并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欲望,他们仍然激动着,渴望着。他们需要一种方式来宣泄心中的情感,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书面表达心声再合适不过了。古诗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我和孩子们的互动中活化了教学过程,通过解诗题──晓诗音──明诗意──悟诗情这样的教学过程,重新焕发了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较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点,把孩子从生涩难懂的诗文中解脱出来,让古诗教学既充满灵动飘逸、洒脱不羁,又洋溢书画香气,且蕴涵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