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朝阳街小学 孟晓旭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较长时间的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比如离开过三、五天,或十天八天,甚至更长时间?(众)生:有。师:什么时候?想家了吗?生1:去年暑假我去了北戴河的姨妈家住了半个月,刚开始一点不想家,后来特别想家,想爸爸妈妈,姨妈只好把我送了回来。师:想家时是什么滋味?能说说吗?生:我想家时什么都没心思去做,挺烦的。师:谁再来说说你想家时是什么滋味?生2:去年我去小五台山参加夏令营,一共去了七天,尤其是后几天,一到晚上,就特想家。当时心里空荡荡的,像丢了魂似的,特难受。生3:我想家时就默默地掉眼泪。生4:我想家时,老想着家里的事,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坐立不安“。师:是啊!老师又何尝不是呢?我也有想家的时候。十八年前,老师异地求学。三年之后又来到了千里之遥的宣化参加工作。在异地他乡,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便是我想家的时候,想念家中年迈的双亲,想念房前的菜园,想念屋后的树林……总之,家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心中的牵挂。我也因此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当心中那种想家念家的痛楚无以言表时我就对着窗前的夜空默诵一首我喜欢的短诗《想家的心情》。有兴趣听吗?(众)生:有。师:下面,老师就为大家朗诵这首诗(课件展示这首诗,教师配乐《春江花月夜》进行朗诵)想家的心情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word格式编辑
....师:其实,思乡、思亲是我们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怀。自古以来,许多作家都写过这样的作品。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题目)师:请看“泊“字,它有几个音?生:两个,一个念po,一个念bo师:本课读什么?怎么讲?生:本课应读“bo”,停船的意思。师:非常准确,你预习得很充分。师:“瓜洲”你是怎么理解的?生:瓜洲是地名,它是长江北岸的一个城市。师:画简图那么,题目该怎么讲呢?生:题目的意思是把船停在瓜洲这个地方。师:通过预习,你知道是谁把船停在瓜洲吗?生:王安石。师:谁能完整地说出题目的意思呢?生:王安石把船停在瓜洲。师:非常好。关于王安石,你们有什么了解呢?生: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老人,临川人。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后人把王安石、苏轼等推为“唐宋八大家”名垂千古。生:他曾经在朝廷任宰相,而且还实行过变法呢!师:(补充)对,他曾在朝中任宰相,而且是个难得的好官,不墨守成规,不断改革创新,推行新法,却遭到守旧派的反对和迫害,被贬官。后来,皇帝又突下御旨,让他回京复任。这不,王安石接到旨令,赶紧从南京赶到京口,然后乘船北上,这首诗就是他在瓜洲停船时写下的。下面我们打开书,来欣赏一下。师: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顺每一句诗。(生:大声自由读诗)师:刚才,我发现同学们读得特别投入,可谓声情并茂。谁来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生1:读诗。word格式编辑
....师:你很不简单,本课有4个多音字,你读得都非常准确。(生鼓掌)生2:读诗。师:也很不错,不但准确、流利,而且也较有感情。师:下面我们听听录音。(播放课件:配乐、配图、朗诵诗文)师:读得好不好?(众)生:好!师:读诗,不仅要读通读顺,更要读出诗的情感和蕴味,你们想不想读得更好?(生想)那我们首先去了解一下诗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师:……接下来,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或运用其它方法,研究一下这首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学生小组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师:通过讨论、交流,说读懂了什么?生:我读懂了三、四句的意思: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呢?师:你真不简单,轻而易举地学会了两句诗。谁再来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生:我是这样理解一、二句的: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道水,钟山和瓜洲之间只隔着几座山。(师画简图)师:其他同学同意这样的理解吗,钟山指哪?他大约在什么位置呢?生:钟山指南京,也在长江南岸,是王安石的第二个故乡。(师在刚才的简图上标画南京的位置)师:第二句是说南京和瓜洲之间只隔几座山吗?生:不是,是说钟山和京口之间隔着几座山。师:非常好!你们还读懂了什么?生:我体会到了王安石特别想家,想早日回到家乡。师:真棒,你读懂了作者的心。 那你能试着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生读诗)师:读得不错,大家也试着读读。(众生齐读诗)下面,我们进一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word格式编辑
....师:(出示课件――书中插图)我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画。(手指图中诗人)这就是王安石,此时他站在瓜洲,看到了什么呢?生:他看到了一道滚滚东流的长江水。生:看到了与瓜洲隔江相对的京口,还有京口与钟山之间的重重山峦。师:诗句是怎样描写诗人所见的呢?众生: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师: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指两名学生分别读诗)师:点评一下,你觉得谁读得好呢?生:我认为第二位同学读得好。师:你从他的朗读中感觉到什么了?生:我感觉到瓜洲与家乡的距离好像特别近。师:从哪些词感觉到的呢?生:(一水、只隔、数重)师:我们再看图,瓜洲与钟山之间隔着宽宽的长江,还有重重高山,实际上它们之间距离近吗?生:不近。师:可作者却感到近在咫尺,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作者特别思念家乡。师:非常好!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学生纷纷举手,比读,赛读,情感表达较充分)师:我们一齐来,读出两地的近在咫尺,读出作者心中的无比思念(生站起来齐读)师:再来看图,假如你就是诗人,站在岸边,望着对岸,望着家乡的方向,你会想什么呢?生1:我会想到自己的亲人。生2:我想到了和朋友们一起欢聚时快乐的时刻。生3:我眼前又浮现出了临别时家人为我送别的依依不舍的情景。师:是啊!这一切是多么令人难忘,多么令人留恋啊!诗人还会想到什么呢?生:作者还会想到自己的家乡,他多想再我看一眼自己的家乡啊!word格式编辑
....师:他的家乡在哪?生:在南京。师:是,在江南的南京。现在正值春天,阳光明媚,春风送暖,那么此时家乡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让我们尽情想象一下。(如能引用学过的描写江南的诗句就更好了)生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生2:细雨濛濛,小河清清,鱼儿嘻戏,柳杨轻舞。师:多美的景象啊!生3:春风拂面,碧草如茵,鸟语花香……师:正如诗中所写:千里莺啼众生:(齐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师:你们与诗人真是心有灵犀啊!诗人也想到了这美好的景象,他是想早日回到家乡啊!所以不禁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生:自由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此时皓月当空,作者眺望家乡,可谓心潮起伏。师:此刻,家乡绿荫千里鸟语花香的美景不禁浮现眼前,诗人不禁吟诵道:(生吟诵后两句)师:此时,亲人的声叮咛,句句嘱托又萦绕耳畔,诗人又不禁吟诵道:(生吟诵后两句)师:此刻,诗人思乡之切,归心似箭,怎能不借月抒怀呢?生:(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诗中的“绿”字吧。先说说它是什么意思?生:吹绿。师:(强调)这里的“绿”不指绿色,而是吹绿的意思。大家想想,这里的绿字还可以改成什么字呢?为什么?生1:可改成“到”或“来”。生2:可改成“过”字。生3:可改成“吹”。生4:“绿”还可换成“满”字,因为“满”字能让人感觉到江南到处都是温暖的春风,更能体现春天的生机。生5:还可用“拂”字。因为“拂”word格式编辑
....字可以让人感觉到春风轻轻的、柔柔的,暖暖的,更能体现春天特点。(学生热情高涨,踊跃发言,掀起了学习的高潮)师:比较起来,这些字哪一个更好呢?(学生各持己见,看法不一)师:你们的说法各有道理,王安石当年也一一想到了这些字,也曾为此感到迷茫。他煞费苦心,共修改过16次,最终选用了“绿”字,可见作者写作时有一个特别值得学习的特点――善于推敲。我们一定要学习他的“推敲”精神。也正是当年的反复推敲,这两句诗才成了千古佳句,流传至今。师:那么“绿”字到底好在哪呢?生1:“绿”字写出了家乡的美,一片绿色,生机勃勃。师:好,让我们美美地读,读出作者家乡的美。(生读,比读,赛读)师:关于“绿”,还有不同的看法吗?生:“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恋。师:非常棒!你对绿的的体会更深了一步,让我们深情地读,读出对家乡的爱和思恋,(生比读)师:还有不同的见解吗?联系一下课前收集的资料,联系当时背景,看看你能不能进一步走进作者的心灵。(学生思考)师:讲大家已知道,这上一次作者出山,是第几次出任宰相?生:第二次,师:那作者心情会怎么样?众生:高兴。师:对呀!因为他又可以推行新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了,所以这“绿”字中还藏着一丝“春风得意”。师:好,下面,让我们一起读这一句,读出诗人官复原职的兴奋。(生齐读诗句)师:好一个“绿”字,多么有有份量啊!可谓传神之笔!师:我们再来想,作者的革新曾遭到守旧派的层层阻挠,此次出山,他们又怎能善罢甘休,改革的道路自然艰难曲折,诗人的处境 正如诗句所写,“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想到这些,诗人心情是怎样的呢?word格式编辑
....生:他还有一份担心和惆怅。师:对,他还有一份前途未卜的惆怅。可见诗人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下面让我通过读再一次走进作者的内心吧。师:(引读)让我们带着一份对改革成功,衣锦还乡的企盼,读最后一句诗(生读)师:让我们带着一份改革艰难,前途未卜的惆怅再来读(生读最后一句)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读整首诗。(生读诗)师:(拓展)这节课,我们同王安石一起走进了一个美好的话题――思乡,思亲这是人类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自古以来,许多作家都写过这类作品,你还知道哪些?看看他们都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生1:(背诵)《静夜思》生2: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3:背诵《夜书所见》生4:背诵《长相思》生5:诵读王维的《杂诗》,李觏的《乡思》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这些诗,这些作品是怎样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呢?想谈哪首就读哪首。生1:《静夜思》是通过写景即写月光下恬淡、安详的美景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师:《乡思》也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是通过写路上眺望家乡所见到的景色来抒发魂牵梦绕,牵肠挂肚的强烈思乡之情。生2:《夜书所见》是通过写夜里作者所见,所想来抒情的。生3:《长相思》是写行军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来抒发思乡之情的。师: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写什么情景?生:家乡的兄弟们登高的情景。师:这情景作者当时看到吗?生:没有,是想到的。师:对,这首诗是通过想象家乡登高情景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的。word格式编辑
....师:再看《杂诗》,透过注释,大家看看,诗句说的是诗人惦念家乡的什么?生:梅花。师:诗人只惦念家乡的梅花吗?生:不是,家乡的一草一木,亲朋好友,父母妻儿他都惦念。师:这首诗正是通过写家乡窗前的寒梅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的,老师也收集了许多这方面的诗,出示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思乡之作还有许许多多,课下大家继续收集,多多诵读品味,不要忘记“腹有诗书气自华”。(下课)带领学生走进诗的情境 ――我教《泊船瓜洲》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书里书外的生命息息相通呢?一句话,那就是入境。教学中,我们要精心地进行情境的创设和“入境”的铺垫、引导及点拔,对学生心灵智慧进行启迪,进而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情感与思维向纵深发展,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那么,我在教《泊船瓜洲》中如何引导学生“入境”,进而体会作者情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呢?1、渲染气氛 铺垫情感为了营造一种切合文本的诗意氛围,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我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上课伊始,首先以谈心的方式让学生交流“离家后,想家的滋味”,我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较长时间的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比如离开过三、五天,或十天八天,甚至更长时间?”多数同学回答:“有”我又问: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滋味呢?这一话题,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想家时心里空荡荡的,有的说想家时如同丢了魂似的,特别难受,有的坐立不安,有的默默的掉眼泪,有的……接下来教师结合自己特殊经历,倾诉了离家十八年后的深切思乡之情word格式编辑
....------是啊!老师又何尝不是呢?我也有想家的时候。十八年前,老师异地求学。三年之后又来到了千里之遥的宣化参加工作。在异地他乡,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便是我想家的时候,想念家中年迈的双亲,想念房前的菜园,想念屋后的树林……总之,家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心中的牵挂。我也因此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当心中那种想家念家的痛楚无以言表时我就对着窗前的夜空默诵一首我喜欢的短诗《想家的心情》。有兴趣听吗?之后又配乐、配画,朗诵了自己想家时经常吟诵的诗歌《想家的心情》,(附诗: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师生的交流,尤其是我发自心底的倾诉,那绘声绘色的朗读,再加上音乐与画面,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渲染出了一种独有的思乡的氛围。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许多学生流下了眼泪,他们的心被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感染了,他们走进了一种思乡的境地。这一环节为下文的学习做了很好铺垫。1、展开想象,入情入境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诗歌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引导学生更进一步走进诗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小组学古诗,了解大意,试读自己理解体会之后,我出示课件---书中插图,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后想象:假如自己就是王安石,站在岸边,望着家乡的方向,你会想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我会想到自己的亲人。有的说:我想到了和朋友们一起欢聚时快乐的时刻。有的说:我眼前又浮现出了临别时家人为我送别的依依不舍的情景。有的说:我又想到自己的家乡,我多想再看一眼自己的家乡啊!在谈到家乡时,教师进一步引导想象:作者的家乡在哪?(南京,作者第二故乡)现在正值春天,阳光明媚,春风送暖,此时家乡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并启发学生如果能引用描写江南的诗句来描绘就更好了。学生尽情想象描绘,如生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word格式编辑
....生2:细雨濛濛,小河清清,鱼儿嘻戏,柳杨轻舞。生3:春风拂面,碧草如茵,鸟语花香……正如诗中所写------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等。江南美景尽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在学生语言表述中流淌。这时老师告诉学生这美好的景象正是“绿”字的展现。从而学生更加理解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景,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留恋,更加体会到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急切。以上的设计,帮助学生走进了诗的意境,很好地理解了王安石的内心情感。而且它还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使学生放飞了想象,发展了思维,发展了语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尊重了学生生命的发展。1、结合背景,深入体会作者生活的年代距今比较久远,作者特殊的地位和经历,赋予了他复杂的情感。为了进一步读懂王安石的心,与其进行更深入的心灵对话,我又引导学生联系背景资料加以理解,联系到王安石二次出山,又可以实行变法,报效祖国,使学生体会到了他内心的一丝“春风得意”;联系到守旧派的顽固,势必不会罢休的现实,体会到了他心中前途未卜的惆怅。以及“凌寒独自开”的那种顽强与不屈。到此,学生走进了王安石心灵的深处,深入领会了作者的情感,受到的思想的感染与教育。之后,又设计了“引读”,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对作者的心境的体会得到了升华。孩子们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心灵。2、多读多诵,升华情感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课堂绝不能少了琅琅书声,尤其是学诗的课堂,更要以读促讲,读中感悟。读中升华。本课教学中以读为主线,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层层深入的读。在导入新课,了解作者之后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读顺,然后再指名读诗,教师正音。接下来教师配乐示范朗读,诱发情感,激发学生读好的渴望。自学古诗后,个别读,比赛读,读出各自的理解和体会;引导想象之后又设计了“引读”,个别读,赛读,进一步读出了作者的情感。联系背景理解作者内心世界后,又再次设计引读。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中,学生思维在扩张,认识在深化。每个孩子心中既有画,又有景、word格式编辑
....又有情。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步步前行,级级攀登。理解、感悟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孩子们完全进入了诗的境界里。1、归类对比,拓展延伸。为了扩充阅读容量,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学习本课时,不是将学生局限在一首诗里,而是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及课前搜集的诗词,《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长相思》《思归》、《乡思》、《思归》、。。。。并进行了分析对比,看看不同的诗是如何表现思乡之情的?师生经过一番研读,学生从王维的《杂诗》中领会到,诗人对故乡思念远不止“寒梅着花未”,透过梅花,可以看出诗人对家乡一草一木、亲朋好友、父母妻儿等一切的思念。从表达方式看,《杂诗》是通过叙事表达思乡之情的。《静夜思》是通过写景即写月光下恬淡、安详的美景来表达思乡之情的。《乡思》也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是通过写路上眺望家乡所见到的景色来抒发魂牵梦绕,牵肠挂肚的强烈思乡之情。《夜书所见》是通过写夜里作者所见,所想来抒情的。《长相思》是写行军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来抒发思乡之情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着重是通过想象家乡的兄弟们重阳登高的情景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的。最后欣赏了教师收集的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并布置作业――继续收集同类主题的诗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走进了一个美好的思乡的话题,感受了人类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感受到了同一主题下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就这样,通过一首诗,带动了一组诗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走进了诗歌的境地里,走进了语文学习的更大的情境中。总之,教学本课本着用教材教的理念,本着培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宗旨,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帮助学生渐入诗境,逐步深入领会了作者的情感,使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并与作者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与对话,使学生真正受到了文本诗画语言的感染和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得到了净化和升华。word格式编辑
....宁可累死在路上,也不能闲死在家里!宁可去碰壁,也不能面壁。是狼就要练好牙,是羊就要练好腿。什么是奋斗?奋斗就是每天很难,可一年一年却越来越容易。不奋斗就是每天都很容易,可一年一年越来越难。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无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拼一个春夏秋冬!赢一个无悔人生!早安!—————献给所有努力的人.word格式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