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柯》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丹柯》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着的悲壮感情; 2、通过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来体会小说主题;3、分析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对主题呈现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感悟《丹柯》的多元化主题;运用不同艺术手法表现主题的途径:浪漫主义、寓言、象征等手法的赏析。本单元知识1、写不完的母题能够跨时空存在的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生活哲理和思想感情及基本行为被称为母题。《丹柯》在文学史上这类“殉道英雄”的叙事模式是古今中外兼有的,从中国神话小说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到屠格涅夫的《门槛》、房龙的《宽容序言》、伏尼契的《牛虻》,是“困境与殉道”文学母题的常见模式。2、主题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部作品可以有一个主题,也可以有多个主题。 《项链》,到底是想谴责马蒂尔德不切实际的爱慕虚弱,还是同情一个不失自我尊严的小人物被命运捉弄的不公?《安娜》的初始意图是想写一个背弃宗教原则的妇女,背弃忠实的丈夫与人通奸,写着写着偏离了之前的预定,安娜变成了一个举止高雅、感情真挚的贵妇,这种矛盾性反过来又增添了小说迷人的魅力。3、主题的形成: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它渗透、贯穿于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应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以思想为目的小说:依赖人物或人物性格来表现主题,例如《丹柯》、《炼金术士》、《老人与海》。自觉的表现主题,告人以哲理、或发人深省。以故事为目的小说:世界各国的长期畅销的小说多以讲故事取胜,例如《福尔摩斯探案集》、《飘》、《哈利波特》。它的主题意识是“不自觉也不明确的”,又如很多流行小说、网络小说、快餐文学。4、主题的实现1、小说忌讳主题鲜明,源于主题的复杂性和矛盾性。2、形象大于思想,是说主题的模糊多义、充满多种解释的可能性。3、模糊处理,小说的主题通过对材料的客观描述、隐语、象征暗示出来,就有了多种可能。如《包法利夫人》。主人公爱玛在读浪漫主义的爱情小说中长大,生活在外省农村,纯真、爱幻想,她编织自己的爱情梦想,幻想小说里的生活,对丈夫的平庸和琐碎的生活感到厌倦,在受到外乡人鲁道夫的诱惑和抛弃后,她变得无所顾忌,又投向见习律师莱昂的怀抱。为追求奢华生活,她挥霍丈夫的财产,面临破产,情人们不伸手,她只好服毒自尽。5、主题的选择和开掘1、小说与“当下”的关系,指小说主题中的精神高度,永恒地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之中雨果的《悲惨世界》、《海上劳工》、《九三年》拥有超越时代的永恒魅力。2、永恒主题,爱情、亲情、友情、真善美等。3、主题的千锤百炼,指小说主题的深刻性。6、主题观的演变由单纯到复杂,指小说主题由单一、明确向深刻、重大的发展。5
由具体到抽象。(二)介绍作家高尔基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11岁开始独立谋生,当过脚夫、锯木工、园丁、面包师等,社会底层成了他的“大学”课堂。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1892年,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那是刊登在《高加索日报》上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小说反映了吉卜赛人的生活,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报纸编辑见到这篇来稿十分满意,于是通知作者到报馆去。当编辑见到高尔基时大为惊异,他没想到,写出这样出色作品的人竟是个衣着褴褛的流浪汉。编辑对高尔基说:“我们决定发表你的小说,但稿子应当署个名才行。”高尔基沉思了一下说道:“那就这样署名吧:马克西姆•高尔基。”在俄语里,“高尔基”的意思是“痛苦”,“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从此,他就以“最大的痛苦”作为笔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呈现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迥异的风格,《伊则吉尔老婆子》是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作品;后期他用更鲜明的色彩来描写英雄的现代生活,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注音(见课件) 1、桠枝2、虬曲3、黏泥4、篝火5、宿愿6、泥沼7、龌龊8、疙瘩(三)主题探讨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张“形象大于思想”,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小说通过形象将“理”蕴涵其中。小说的主题哪里去找呢?——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的分析来发现。①分析《丹柯》情节。A、族人陷于困境,彷徨失措,丹柯挺身而出引导鼓舞族人。B、族人途中遭险,围攻诋毁,丹柯不计得失献出生命,拯救了族人。C、丹柯碎裂的心化为草原上蓝色的火星。②在族群的困境中寻找丹柯的异常之处。故事在一开头拉开序幕: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在这里,小说使用“快乐”“强壮”“勇敢”这样三个形容词是否有深意?1、极力描写森林给这些落难人群的恐惧和压迫感。2、写出这些身体强壮的人平素貌似勇敢,实则在关键时刻缺乏挑战困难、拯救族群的勇气。外敌的强大, 森林环绕的艰险 ,森林的阴森恐怖,雷电暴雨的袭击,泥沼中的恶臭会熏死人。要想出去,前面是阴森恐怖、看不到光明的森林,后面是强大的敌人,他们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后面是一条坦途,但等待他们的是奴隶的命运;前面可能是一条自由之路。但是却令人畏惧。丹柯还面临的困境——丹柯不但有与族人一样的困境,更有族人们的胆小懦弱,忘恩负义的指责和要将自己杀死的威胁。5
悲剧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崇高美:悲剧主人公往往表现出崇高的特质,在抗争中展示宏大的力量。③在丹柯行为的异常之处探究小说的基本主题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他面对困境时异乎常人。请大家探寻主要人物丹柯在困境下的不同寻常之处,看看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内涵。①一个是当族人们在森林阴森恐惧的压迫下,开始犹豫、退缩甚至想回去当奴隶的时候,丹柯站出来,呼吁“林子是有尽头的”,并勇敢地挺身而出,站出来说:“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人匀要把人匀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人全到林子里去,我们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丹柯这段话也成为全文的题眼,显得异常有力而令人警醒。他成了全族的领路人。表现了他的果敢、勇于实践。 ②丹柯领着大家向前走的时候,族人们开始抱怨丹柯,但他“还在他们面前走着,他快乐而安详”,在族人们怯懦的对比下,更表现了丹柯的自信、坚毅。 ③当大雷雨降临,族人们疲乏透顶、勇气全失,迁怒于丹柯,抱怨、指责,甚至要弄死他,面对自然界和族人的双重“大雷雨”,丹柯却没有对走出森林的信念产生动摇,而且仍旧“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表现了他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无私博大的爱。 ④丹柯掏出心的那一段,掏出自己真诚的燃烧着的心,振奋了族人们的精神,引领他们走出困境,表现了他那种为理想献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板书)主题概括,歌颂了丹柯为理想献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于实践的态度。《丹柯》是“殉道英雄”母题,族群或者个体的困境—英雄产生—自我牺牲—族群走出困境或者出现新天地,这是一种常见的殉道英雄的叙事模式。 作者为什么不把主题直接说出来,而要编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们费神来解读?下面请同学们看46页的“主题的实现”。哪位同学用知识短文的相关知识来回答。 ——形象大于思想,寓思想于故事,一方面增加了阅读趣味,另一方面更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得小说模糊多义,充满各种解释的可能性。 作品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刚刚我们仅仅是从丹柯的品格精神的角度解读的。作品主题是多元的。我们应当再进一步深入,从多元的角度和个性化感悟的角度来欣赏领悟。 最后丹柯用自己燃烧的心照亮了这一群自私自利的族人前进的道路,他的举动得到理解了吗?从文章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充满了希望和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这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先驱者的孤立和不被理解,也批判了长期处在黑暗中的人们的麻木。有价值的东西被摧毁,使得主体的悲剧意味更浓了,作品给丹柯这一个英雄身上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这就是多元化解读小说主题。 刚才我们是从主人公丹柯身上理解小说的主题的,那么换一个角度,我们从族人身上来看一看,作品又传达出了怎样的思想呢? 比如:如何对待英雄?如何保持人的尊严?——①对英雄应当理解、尊重、感恩、爱护。 ②无论境遇怎样恶劣,都要保持人的尊严,否则人就会变成小说所描写的“野兽”和“狼”了。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郁达夫论鲁迅 5
生活阅历、价值观念的不同,每个人感悟到的东西也会不同,这就是小说主题的个性化感悟。巴金说:“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个作家的感悟。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笔名,俄语中的意思是“最大的痛苦”。有人说,从《丹柯》中可以窥视到高尔基的“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你同意吗?答:在原作中,有这样一段话,读后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你看见那些火星了吗?”伊泽吉尔问我。 “就是那些天蓝色的吗?”我向她指着草原说道。 “天蓝的吗?是的,就是那些……这就是说,它们还在飞舞着呢!喏,喏……我现在已经再也看不见它们了。我现在很多东西都不能再看见了。” “这些火星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我问老太婆。我曾经听见过关于这些火星的来源的传说,但是我愿再听老伊泽吉尔怎样来讲它的。 “这是从丹柯炽燃的心里迸发出来的火星。在世界上曾经有一颗心,某一次这颗心冒出火来……这些火星就是从那儿来的。我现在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听吧……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啦……古老的,完全是古老的!你瞧瞧,在古时候有着多少故事?……可是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东西了,无论是事情,无论是人,无论是故事,都没有跟古时候一样的……为什么呢?……喏,你说!你说不出来……你知道什么呢?你们这些年轻人知道些什么呢?哎嗨、嗨!……只要敏锐地看着远古,——你在那儿会找到所有的谜的解答的……而你们不看,也不会为这而生活着……难道我看不见生活吗?哦哈,我一切都看见,虽然我的眼睛不行啦!我看见人们并不是在生活,而是完全在盘算来,盘算去,把一生都盘算在它上面。当他们自己掠夺了自己,浪费了时光,于是就悲泣自己的命运。命运,那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现在我看见各式各样的人,但却没有强有力的人!他们到哪儿去了呢?……美丽的人 是愈来愈少啦。老太婆沉思着。那些强有力和美丽的人,从生活里到哪儿去了呢?她想着,她凝视着黑 暗的草原,好像要从那儿寻求出解答。四、分析小说的主题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品味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丹柯》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小说中的哪些手法体现了浪漫主义这一特征? ——①运用想象,虚构了现实中没有的人物、情节和环境。5
与现实主义忠于客观事实不同,浪漫主义为了表现主题往往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丹柯》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明显,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在紧急关头,年少而俊美的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美丑对比中饱含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另外,森林的恐怖固然可以看做是写实,但对其险恶环境描写的夸张铺饰也完全可以看作是困难的寓言,而丹柯高举燃烧的心为众人引路,以及破碎的心化为草地上蓝色的火星等情节显然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之中。小说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既暗合了草原民间传说的神秘,又有助于小说在较短的篇幅内有力地传达主题意识。 ②文章为了渲染气氛、塑造人物,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比喻:“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突出了树的高大,坚固。 拟人:“树木凶恶地、威胁地低声讲起话来”,揭示环境的阴森恐怖。 夸张:丹柯剖心,并且熊熊燃烧带来光明,树林分开又合拢等情节,给人一种神奇的力量,增添了文章的浪漫主义色彩。抓出心,心燃烧,拿在自己手里,给人们照亮。破碎的心化为草地上蓝色的火星。 ③一抑一扬,对比映衬。 A人群 平静生活在草原----和快乐、强壮、勇敢 威胁面前,关键时刻----恐惧、妥协,愿意去做奴隶 对比: 貌似勇敢,实则怯懦。缺乏挑战困难、拯救自己的勇气 B丹柯 起来,到林子里去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于尽头的 勇当领路人,挑战困难,拯救族群。3、悲剧的力量震撼心灵 遇到密林—丹柯遭抱怨、诋毁、责难 丹柯掏出自己燃烧的心 人们走出黑森林欢呼 丹柯被遗忘了, 丹柯悄然死去 4、 英雄形象显示主题: 丹柯乐观勇敢 勇于实践 永不言败 无所畏惧 无私奉献 是开创者领路人的形象 小结:丹柯----悲剧英雄 群众----怯懦自私、麻木 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