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兽[法国]雨果
作者介绍: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欠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20岁时因发表诗集《颂歌与杂诗》,国王路易十八赐给他年金。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推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的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色当兵败之后,普鲁士军队直逼巴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他还用他的著作和朗诵诗歌得来的报酬买了2门大炮,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他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加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富洛娄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小说的发表,使雨果的名声更加远扬。
1月6日是西文传统的愚人节。1482年的这一天,整个巴黎城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人们从四面八方向旧城区涌去。聚集在通往司法宫的几条路上的群众尤其多,这里正在进行“愚人之王”的选举,选举的规则是谁长得最丑陋、谁笑得最怪最难看谁就有望当选。
当大家把幸运的愚人之王带出来时,惊奇和赞赏到了最高点。只见他长着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独眼,驼背,跛子,身体的高度和宽度差不多,下部是方方的,两腿从前面看,好象是两把镰刀。在他的种种畸形里,却有一种不容怀疑的坚定、严肃、勇敢的态度,他就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人们给他穿戴上用硬纸板做的王冠和道袍,把他抬上绘有花纹的轿子向格雷弗广场走去。
在格雷弗广场上,靠街头卖艺为生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带着小羊加里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不少围观的群众,不时赢得人们的掌声和叫好声,爱斯梅拉达正在一张随便铺在她脚下的波斯地毯上跳舞,她轻捷、飘逸、快乐,所有围观的人都目不转睛,大张着嘴,被眼前灿烂的景象迷住了。
在密集的人群中,有一个中年人虽不引人注目但与众不同。他一双贪婪的眼睛直盯着爱斯梅拉达,嘴里却在发出冷漠的几乎无人能听得见的咒语,那神情着实令人望而生畏。此人就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格德·富洛娄。
富洛娄向来清心寡欲,回避一切世俗的享乐。但今晚看到翩翩起舞的爱斯梅拉达,却立即为她那无双的姿色所倾倒。他身上潜伏的淫欲像一头沉睡多年的野兽突然猛醒使他完全失去了自制力。虽然他懂得若不加以收敛必将陷入极其可怕的深渊,但欲望似乎是无法抗拒的。他分明看到眼前摆着两条路供他选择:或者不惜一切代价占有她:或者置她于死地,以求自己灵魂的安宁。此时,第一种选择占了上风。
在广场一角的荷兰塔内,女修士居第尔因自己的女儿在15年前被吉卜赛人抢走,正用一种虔诚的、憎恶的声音呵斥爱斯梅拉达快走,爱斯梅拉达深为副主教和女修士的诅咒感到惊骇和不安。
当愚人之友会的会员抬着加西莫多来到广场时,一下子成了人们注目的新热点。众愚人挡住蜂拥过来的群众奋力保卫自己的愚人王,而当得意洋洋的加西莫多一眼见到富洛娄时却又温顺得像一头羔羊。原来在16年前,身为畸形儿的加西莫多被人遗弃在巴黎圣母院的门前,副主教出于怜悯之心收养了他,并为他取名加西莫多。加西莫多惭惭懂事,对富洛娄大人感恩戴德,惟命是从。
傍晚时分,愚人节联欢高潮已过,人们渐渐散去。爱斯梅拉达带着她心爱的小山羊离开了节日广场,行至广场旁的小巷,授命于富洛娄的加西莫多准备劫持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奋力反抗,高声呼救。就在这时,国王的近卫弓箭队队长弗比思带领他的士兵途经附近,闻讯赶到,解救了爱斯梅拉达,擒获了加西莫多。爱斯梅拉达被弗比思英俊的容貌和解救她的恩德所打动,问过了这位年轻军官的尊姓大名后,便飞快地跑回了流浪人和乞丐们的聚集地——“奇迹王朝”。
“奇迹王朝”是一个非常大的广场,居住着下层人民,他们中有法国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德国人,他们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白天是乞丐,晚上是小偷。这是一个奇幻的世界,是一个地狱的诗的境界。爱斯梅拉达在这里具有很大的魔力,她回来时,男女乞丐都温柔地排列着,他们凶狠的脸色因为见到她而开朗了。
此时,该王朝的乞丐王克洛潘正在审判误入这里的穷诗人甘果瓦。按“王朝”的法律,甘果瓦将被绞死,除非有人愿意嫁给他。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甘果瓦性命难保。善良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出人意料地站了出来,宣布愿意与此人结为夫妻,这样甘果瓦免除一死。
第二天,格雷弗广场上搭起了临时刑台。昨天还是愚人王的加西莫多今天却跪在转盘上任人鞭笞。富洛娄路经此地,目睹此景,他当然知道加西莫多因为什么才落到这种地步,但为了保全自己的身份,他竟无动于衷,听之任之。加西莫多看见了人丛中的富洛娄,他心中一喜,但是这个当年收养他的义父却慌忙逃避了他的目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加西莫多口渴难忍,他愤怒的吼叫:“给我水喝!”围观者不但无人理睬,反倒是一片戏弄与咒骂声。
这时,只见手提水罐的爱斯梅拉达拨开众人,走上刑台,把水送到加西莫多嘴边。可怜的敲钟人发现此人竟是昨晚自己劫持的姑娘时,羞愧和感激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这也许是这个不幸的人平生第一次流出的眼泪。大家都被眼前这一动人景象迷住了:一个漂亮、纯洁、妩媚、纤弱的少女竟然这样垂怜一个如此可怜而又难看和凶恶的人,被感动的台下的群众大声叫好。但荷兰塔里的女修士连声诅咒着:“可恶的吉卜赛女人!可恶!可恶!”
受完刑法的加西莫多依然回到圣母院当敲钟人,几个星期过去了,爱斯梅拉达到巴赫维广场跳舞,加西莫多在圣母院钟楼里欣赏她的舞蹈,他的眼中充满了温柔可爱的目光。
爱斯梅拉达与甘果瓦结为夫妻仅仅是保护了后者的性命,自从那位年轻的军官闯入她的记忆中后,爱斯梅拉达可以说无时无刻对他都在念念不忘,并用两个月时间教会了小山羊拼写军官的名字弗比思。可是,弗比思出身于贵族家庭,是个花花公子,他早和表妹订了婚,当他得知爱斯梅拉达对他一片痴心时,就约她在一个小旅馆约会。
这天傍晚,富洛娄无意中得知了这个消息,便乔装打扮暗中尾随其后,隐藏在暗室中。纯真的爱斯梅拉达一片深情,而风流潇洒的弗比思却是逢场作戏。富洛娄妒火中烧,理智荡然无存,他从房中窜出,用随身携带的匕首刺入弗比思的胸膛,跳窗潜逃了。
国王的近卫队队长竟遭此毒手,此事在王室的宗教法庭引起了轩然大波。检察官一口认定是爱斯梅拉达串通地狱的势力,凭借魔法,刺杀了弗比思。爱斯梅拉达起先拒不承认,后在酷刑面前屈打成招,供认出自己施展巫术、妖法、卖淫以及刺杀卫队队长等全部“罪行”。等待着她的命运是在若干天后被送上绞刑架。
爱斯梅拉达在漆黑的地牢里,虚弱极了,一天夜晚,副主教富洛娄来到监狱,跪在爱斯梅拉达面前坦言他已坠入撒旦的罗网无法自拔。“姑娘,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神甫吧!现在跟我走还不晚,待我把你救出以后,你还有充足的时间爱我!”然而,爱斯梅拉拒绝了他的“好意”。爱斯梅拉达问他现在弗比思怎么样了,富洛娄对无法打动爱斯梅拉达的心深感失望,于是便恶狠狠地说了一声:“弗比思死了!”,便被赶了出去。
其实,弗比思的伤势并不严重。两个月后,他正站在贡德洛里耶府邸的阳台上,与未婚妻德丽丝谈情说爱呢。这时,押着爱斯梅拉达的囚车由远处缓缓驶来,囚车在教堂正中那道大门前面停下来,教堂响起了悲凉的赞美诗,路过此地的人们都停下脚步虔诚地倾听奋斗目标。当爱斯梅拉达抬起头,无意间看到了阳台上的弗比思,弗比思却飞快地一闪,躲进了玻璃门里,他不敢出面证明她的无罪,爱斯梅拉达再次遭到沉重的一击,此时她别无所求,只希望能早一步离开这冷酷的世界。
就在刽子手要动刑时,加西莫多从教堂冲了出来,只身劫了法场,抢走了爱斯梅拉达,将她带进了教堂——不受法律管辖的唯一地。并用可怕的声音叫道:“圣地!”见到这一壮举,群众中爆发了一阵欢呼,他们被加西莫多的热情感动了。这是多么感人的事:一个如此丑陋的人保护一个如此不幸的少女,两个极端不幸的人是如此互相拯救,互相帮助。
从此,加西莫多成了爱斯梅拉达的忠实朋友。他对她怀有纯真的爱慕之情,甘愿为她而赴汤蹈火。不久,宗教法庭扬言教堂圣地不容女巫亵渎,要无视避难权予以捉拿。巴黎的流浪人和乞丐们闻讯后,在克洛潘的带领下,于某晚前来攻打巴黎圣母院,营救爱斯梅拉达。耳聋的加西莫多不明“奇迹王朝”臣民们的意图,孤身奋战,全力阻止流浪人和乞丐们进入教堂。
混战中,富洛娄通过甘果瓦出面劝说,悄悄带领爱斯梅拉达从教堂后门渡河逃走,爱斯梅拉达再次落入富洛娄的魔爪,她抓起甘果瓦的衣袖请求他的帮助,但甘果瓦只忙着抚摸她的山羊,他并没有疯狂的爱着那女郎,他差不多更爱她的羊儿。
富洛娄把爱斯梅拉达带到格雷弗广场的绞刑架前,胁迫爱斯梅拉达在他与绞刑架之间选择其一。爱斯梅拉达宁死也不就范于副主教,气急败坏的富洛娄把爱斯梅拉达暂交给荷兰塔的女修士看管,自己去叫官兵。
这个女隐士15年前丢失了可爱的女儿,至今仍保留当年女儿的小鞋。当爱斯梅拉达也拿出自己保存的另一只同样的小鞋时,女修士发现爱斯梅拉达就是自己15年前丢失的女儿,母女相识悲喜交加,但相逢的激动变成了诀别的哀号。富洛娄带领官兵赶到,母亲为保护女儿,被刽子手推倒在绞台下,头部着地身亡。
爱斯梅拉达的性命亦危在瞬间。当刽子手将绞索套套到爱斯梅拉达脖子上的时候,在教堂顶楼观看这一幕的富洛娄发出了狰狞的狂笑,加西莫多发现爱斯梅拉达不见后,急得四处寻找,也奔上了教堂的顶楼。当他意识到这一幕的导演者就是富洛娄时,一怒之下把他的“恩人”从高高的顶楼上推了下去。富洛娄像一块掉下的瓦片一样,跌到街石上,没了人形。
在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的第二天,她的尸体被人收走。此后,加西莫多便失踪了。两年以后,人们在隼山的墓窖里发现两具紧紧抱在一起的尸体,一具男尸脊骨弯曲显然是个残疾人。当人们试图把这两具尸体分开的时候,尸骨便立即化成了尘土。
美丑对照是雨果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而《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整个作品自始至终都体现了这种对照原则,运用这种原则组成惊心动魄的情节,创造了异乎寻常的人物,给人们展现出一幅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抗争的画面。作者通过四个男人与爱斯美拉达的对照及其人物本身的自我对照,表现四种不同的爱和作者对真、善、美的鉴别准则及爱憎态度。
首先是侍卫长弗比思轻薄的爱。弗比思是爱斯美拉达唯一心爱的男人。他风流潇洒,英俊健美,在加西莫多劫持爱斯美拉达时,他英雄般的救了她,基于对英雄的爱慕,爱斯美拉达死心塌地的爱上他。而弗比思呢?实际是个轻薄的花花公子,他对爱斯美拉达的爱只是逢场作戏,对女性的玩弄与占有。对他来说,美丽但贫穷的爱斯美拉达绝不是他的梦中情人,而对表妹德丽丝小姐,弗比思爱的是她的名门与嫁妆。因此当爱斯美拉达落难无辜的被黑暗势力迫害致死时,他根本不看她一眼,与贵族小姐完婚了。因此,弗比思的俊美掩盖着心灵的空虚与丑恶。
第二是副主教富洛娄兽欲的爱。富洛娄与爱斯美拉达的矛盾是小说的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他们是对立的力量。富洛娄外表道貌岸然,骨子里却是衣冠禽兽。他对爱斯美拉达的美色垂涎三尺,表现出疯狂的爱恋,但这是一种兽念,占有。在勾画富洛娄的卑劣灵魂时,作者运用一分为二的辨证观,一方面写他的灵魂是丑恶的,品行是卑下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富洛娄的兽欲意念的强烈与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分不开,富洛娄既是施恶者,也是受恶者。
另外,还有一个男人与爱斯美拉达纠缠。这就是诗人甘果瓦——一个能编会写,知识丰富的知识分子。爱斯美拉达出于不让有才学的诗人无辜丢命的目的表示愿意与他结婚,而并非爱上他。甘果瓦虽然知识丰富,却是一个“心灵本来就是混沌,无决断,且复杂的人”,如此平庸之辈不可能激发爱斯美拉达纯洁的爱。就甘果瓦来说,对爱斯美拉达的救命之恩知而不报,这就说明这个人无情无义;当爱斯美拉达受难时还协助敌人陷害救命恩人,这说明他不但是懦夫,庸人,还是一个无灵魂无品行的卑鄙恶人,因此甘果瓦对爱斯美拉达的感情是一种干瘪的无品行的爱。
第四是加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纯正而自卑的爱。作者对“钟楼怪人”倾注了无限的同情,其人性的光辉让人产生一种丑到极处却是美到极处的文学感受。在这样残缺的身躯里隐藏真最真最美的东西。他对爱斯拉达的爱慕从外表看来似乎不配,而且他内心也有自卑感,但这是他对理想的追求,是一种忠诚,感恩,崇拜及献身的精神,是人类自然天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如果说英俊的弗比思的爱是虚情,道貌岸然的富洛娄的爱是兽欲,庸俗无聊的甘果瓦的爱是假意,那么加西莫多的爱是一种宝贵的真情。特别是当意识到自己被富洛娄利用并使爱斯美拉达死去时,他杀死了养育自己的富洛娄,这表明了他人性的正义。因此,加西莫多的形象是《巴黎圣母院》众多形象中最具美学价值的形象,外表丑陋无法淹没灵魂的纯洁。
雨果通过描写四个处于不同地位,不同阶级的人对爱斯美拉达的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的爱,在强烈对照中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形式与内容,灵魂与躯体,情与欲之间的内在矛盾。
作品《九三年》《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晚年炉火纯青之作。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第四年,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疾风暴雨时期。当时,共和国诞生未满周岁,国内保王复辟势力和国外以英国为首的封建势力互相勾结、里应外合,阴谋策动武装叛乱和进攻,企图将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九三年》围绕共和国志愿军粉碎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的斗争,描绘了一个史诗般惊心动魄的时代。再现了大革命时期严酷的阶级斗争和革命形象。小说中三个主人公分属不同营垒,个性立场十分鲜明,以前又相互认识。叛军头子朗德纳克侯爵与共和军司令官郭文是亲戚关系,而共和国派来监督郭文的神父西穆尔登又曾是郭文的老师。
小说最后在这样一个情节中达到了高潮:在共和国军的围困下,凶狠残暴的叛军头子朗德纳克侯爵看到即将被大火烧死的三个孩子,人性萌发,力救小孩而放弃了自己逃生的机会,当了俘虏,被判死刑。共和国年轻的司令官郭文被他的行为所感动,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处死他而应当宽恕,便私自放走了他。这时郭文就触犯了革命的法律。当郭文被送上断头台而人头落地时,判他死刑的公安委员会代表、他的老师西穆尔登也在痛苦中开枪自杀了。通过这一情节,雨果展开了对革命和人道主义的思考,提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思想,把人道主义看成是永恒的最高的原则。
《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船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的反动武装发动反革命叛乱。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一门没有锁好的大炮如一头出笼的猛兽给军舰本身以及武装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然而朗德纳克侯爵以他的赏罚分明、指挥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军暂时度过了难关。
电影是由画面来直接讲述故事的,而小说是用文字来讲述故事的。电影中故事的延续靠的是画面的连缀,小说中故事的发展靠的是一个个场景的接续。所以,我们认为,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是场景。场景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包括人物、事件和环境。
阅读小说,《炮兽》大致可切分为几个场景?三个场景:第一场景(从开头到“仿佛两只铁锤轮流在敲打”)炮兽肆虐,惊心动魄。第二场景(从“突然间”到“把舵索的……青铜脖子上”)人兽大战,紧张激烈。第三场景(从“斗争结束了”到结尾)赏功罚罪,跌宕起伏。
结合雨果名句,探究雨果场景创作的方法及场景的功能。雨果在著名的《克伦威尔·序》中写道:“丑就在美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他的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对照法是他在创作中最喜欢采取的方法。
在这篇课文的场景描写中他是如何运用他的对照法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第一场景中蕴含着哪些对照?1、炮兽的强大、疯狂与人的渺小、怯懦
课文相关内容:炮兽——这尊挣断了铁链的大炮,突然变成了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儿的皮球似的跳弹起来。这尊可怕的大炮乱滚乱动,前进,后退,撞到右边,撞到左边,逃避,冲过,使人无法捉摸,粉碎障碍物,把人当作苍蝇似的压死。
人——船身前后颠腾的时候,大炮被抛向前,一直朝人群冲过去,头一下子就压死了四个人,然后被船身向左右倾斜的力量拉回来,再推出去,又把第五个可怜的人碾成两半,再向左舷的船壁冲过去,撞坏了一门大炮……炮舱里一转眼间人都跑光了。
2、勇士的六神无主与老人的沉着冷静课文相关内容:船长和大副——船长布瓦斯贝特洛和大副利·维厄维勒虽然是两个勇士,也在楼梯顶上停了下来,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向中甲板里面张望。“的确,现在只有上帝能够救我们了。”布瓦斯贝特洛说。老人——走到中甲板里来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在楼梯底像一尊石像一样站着。他用严峻的眼光望着这种破坏的情况。他一动也不动,似乎没法向炮舱里挪动一步。
雨果名言: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在这一场景里,炮兽越是凶猛、庞大、威力无穷越显得人的怯懦、渺小、无能,人越是怯懦、渺小、无能就越能显出炮队队长的勇敢。困苦越大,就越能显出人的力量的强大。这样的对照,为炮队队长的出场作了有力铺垫。面对“炮兽”巨大的破坏能力,大家内心似乎都充满了恐怖,连“勇士”都犹豫不决,只有老人沉着冷静。这一对照暗示了老人作为一位领导人物所具有的临危不乱的优秀品格,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神秘的人物身上。
(二)第二场景中又蕴含着哪些对照?1、船员的束手无策与炮队队长的英勇无畏课文相关内容:船员——大家都沉默起来,让大炮继续弄出可怕的闹声。炮队队长——突然间,在这个没有人能够进去,只有那尊自由的大炮在里面跳动的“竞技场”里,出现了一个手里拿着铁棍的汉子。他一只手抓住一根起重铁棍,一只手拿着一条打着活结的舵索,从方窗眼跳进中甲板里。可是汉子继续搏斗,有时甚至是他向大炮进攻。
2、炮队队长的勇斗大炮与神秘老人的智取大炮课文相关内容:炮队队长——那汉子站在一个角落里,手里紧握着铁棍和带子,背靠在一根船骨上,两条小腿稳稳地站定,仿佛两根钢柱;他的面容苍白、镇静、凄苦,像在甲板上生了根似的,等待着。炮手拿着他的起重铁棍等着。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斧劈似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冲过来。被迫退到船舷上的汉子已经到了绝境。
神秘老人——可是直到现在一直站着不动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冲了出去,动作比这一切凶猛的搏斗更加迅速。……这个具有决定性和充满危险的动作,即使是一个受过杜罗塞尔的《海上御炮术》里面记载的种种技术训练的人,也不会做得更合适、更准确。
雨果名言: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通过海洋、天空、心灵的层层对照,写出了心灵的广阔无比。在这一场景中,雨果也是通过船员、炮队队长、老人的层层对照写出了老人的智勇与果敢。与其他人的束手无策相比,炮队队长的勇敢无畏就脱颖而出了。其实,突出炮队队长的勇气则是为了衬托神秘老人的有勇有谋。这个场景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层层对照,将重要人物朗德纳克侯爵的坚毅果敢、智勇双全作了第一次展示。
(三)第三场景中有没有对照?1、赏功与罚罪课文相关内容: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衫上。“现在,把这个人拉出去枪毙。”“……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执行。”
2、欢呼与惊惶。课文相关内容:“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惊惶代替了欢呼。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
雨果名言: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按照常理,人的两只耳朵听到的是同一个声音,所以,“上帝的声音”与“魔鬼的声音”是同一个声音。这句名言与这一场景的共通之处就在于朗德纳克侯爵的赏功与罚罪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朗德纳克侯爵对炮队队长两次截然相反的处置的对比,使他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性格跃然纸上。
《炮兽》的故事发生在《九三年》的开头,《炮兽》整个场景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全书的主角之一朗德纳克侯爵出场。讨论:《炮兽》这一场景为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作了哪些设计?
1、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人物的坚定意志。船在大海上航行,波涛汹涌,天气恶劣,充满不可预测的危险,这样的环境足以展现人物的坚定意志。2、炮兽肆虐的特定场景考验了人物的意志和能力,这是英雄人物施展自己才能的良好舞台。3、船员、炮队队长、老人的层层对照展现了人物的极大勇气,沉着冷静,坚毅果敢,智勇双全。
4、卖足关子,保持神秘,吸引读者。身为重要人物,肩负重大使命,却以“穿着农民服装的老头”出场,关键时刻的出色表现,一步步加深了人物的神秘感,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总结:因此,这一场景的设置为塑造朗德纳克这一人物形象的出场提供了一个舞台,初步展现了他的精神和性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后文他在斗争中的表现作了铺垫。
探讨:本文中的场景描写起到了哪些作用1、给全篇“定调”。小说开头的场景就带给我们紧张的气氛,结尾的场景则给我们带来不详的预兆。从喧嚣的静寂、阴郁的气氛弥漫开来,一直渗透到全篇,给小说定下了悲剧的调子。2、导引人物出场。《炮兽》整个场景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全书的主角之一朗德纳克侯爵出场。3、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炮兽》中一开始对大炮疯狂的破坏场景的描写为我们渲染出了一种紧张、急迫、恐怖的气氛,既写出了情势的险恶,又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4、揭示人物性格。比如第三部分中炮手与大炮搏击的场景,就集中表现出了炮手的英勇无畏、侯爵的智勇双全以及坚毅哦果敢的性格。5、作为象征。《炮兽》中,大海的风暴、船上的劫难,何尝不是一种象征?
小说少不了戏剧性。所谓小说的戏剧性就是指小说中的事物或者思维脱离正常的思路,发生了转折。《炮兽》在许多细节上体现了小说戏剧性的特点,能不能简单做一分析。1、军舰上大炮本来是战斗的武器,是用来保护军舰的,现在却成了毁坏军舰的野兽。2、大炮之所以会挣脱铁链,是因为炮队队长不应有的疏忽,也正是他奋不顾身,才排除了险情。3、被人议论的其貌不扬的乡下老人,却是镇定机智的叛军首领。4、炮队队长因排险而受勋,却又因失职而遭枪毙。
作为浪漫派的领袖,雨果的浪漫手法在《九三年》中得到充分的表现。雨果的一个重要的浪漫手法是将无生命或非人的事物,描绘的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气、动人心魄、令人惊叹。试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