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志贺直哉(日本)
志贺直哉,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也称“新理想”派。志贺直哉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白桦派
他的作品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由鲁迅、周作人、楼适夷等著名作家陆续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对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志贺直哉
作者是二战中少数有良知、不为日本军国主义摇旗呐喊的日本作家。郁达夫曾给他很高的评价,甚至认为他“大可以比得中国的鲁迅”。
一、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的故事。采用的手法,以为线索,首尾呼应,文章主要内容写:(清兵卫),(清兵卫),(教员、父亲),校役。(清兵卫)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与葫芦倒叙葫芦痴迷葫芦(开端)发现葫芦(发展)没收葫芦、砸碎葫芦(高潮)葫芦变价(第二高潮)改变爱好(结局)
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场景”来进行描写。展示清兵卫的爱好与他人的不理解,终至清兵卫的爱好被生生地扼杀。
第一部分1-6段。第1段是概述,用简练自然的语言概括全篇,把整个情节线索勾勒出来;小说开头这样写到:“自从发生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1.“这件事”指发生的一件什么事?2.小说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开头?有什么作用?第一部分开端
倒叙的作用(见语文知识汇编上):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2、增加文章的曲折,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3、与结尾照应。
第2到6自然段从6个方面叙述了清兵卫“热衷于葫芦”的事迹:如何买来、数目多少、如何加工、如何保存、熟练程度、以及产生错觉等等。
分析:第二、三、四段1、理解掌握“危机爆发”对情节的推动作用:危机爆发是指情节走到一定程度,郁积的矛盾就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爆发,这个危机的爆发同样是情节的新的起点。
2、情节如下:热爱葫芦——买到好葫芦——葫芦被缴——葫芦被砸——葫芦高价出售——爱好绘画
2、结合情节分析摇摆的作用:(1)客人与父亲喜欢的葫芦与清兵卫不一致;(2)清兵卫买到一个好葫芦;(3)清兵卫上课玩葫芦;(4)教员没收葫芦;(5)教员家访,训斥清兵卫;交代父子矛盾的起点父子矛盾存在的原因教员与清兵卫的矛盾冲突,为下文父子矛盾的爆发蓄势
(6)父亲揍清兵卫(7)父亲砸葫芦(8)教员扔葫芦(9)校役卖葫芦(10)古董店收购并高价卖出葫芦(11)清兵卫改变爱好父子矛盾爆发,并成为后一情节中清与常人理解不同的矛盾的新起点,又为表现清兵卫与常人眼光的不同蓄势为清与常人理解不同的矛盾冲突蓄势。清与常人理解不同的矛盾冲突爆发。清与常人理解不同的矛盾冲突爆发之二。矛盾爆发的结果。
3、情节中的矛盾总结如下:父子矛盾教员与清兵卫的矛盾清与常人理解不同的矛盾
小结:小说的矛盾最终爆发,清兵卫的爱好被生生扼杀,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而后清兵卫慧眼发掘的葫芦,被卖到六百块的高价,这有是一个情节的小高潮。从前面的矛盾来看,清兵卫被压倒了,然而从后面的矛盾激化来看,清兵卫却是胜利者。正是如此,更加深了作品的意味,正体现出作者安排的精心。
这里1-5是情节的郁积,而教员的家访是矛盾爆发的合适时机,而父与子的矛盾爆发又是下一个清兵卫与常人的理解不同的矛盾开始的新起点。由此可见,危机爆发式的情节安排作用如下:可以使故事的发展曲折生动,故事的情节丰富多变,并在情节的展开中展现人物的个性。情节安排:危机爆发式
形象特点清兵卫:痴迷葫芦,个性独特,有着非凡的鉴赏力、创造力、审美力
小说交待葫芦卖了600元,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有何作用?:与前文的对比的作用是:①父亲呵斥他:“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②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③教员把葫芦当作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校役把葫芦卖了50元。说明清兵卫对葫芦确实有非凡的鉴赏力,嘲讽了大人的愚蠢保守。问题思考
找一找文中有哪些典型的细节描写?情节之细节
清兵卫制作葫芦的过程(第2段)错把秃脑袋当成了葫芦(第3段)呆看葫芦(第4段)收拾葫芦的过程(第5段)看过所有的葫芦(第6段)清兵卫沉默了(第20段)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第27段)连哭也没哭一声(第29段)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第30段)哆嗦着嘴唇,在屋里缩成一团(第33段)心里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第33段)只是脸色铁青,不敢做声(第36段)情节之细节
理解课文细节描写作用——细节让情节丰满充实:1.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古董商以600块钱的高价卖了出去。——这说明他具有独到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与前面父亲对他的审美观的否定构成对比,同时批判了长辈的专断行为使一个孩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爱好和能力。2.清兵卫的父亲对他的喜欢绘画,又开始嘀咕了。——父亲仍无法理解他的爱好,使我们不得不担心,他的这项喜好又能坚持多久?3.“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这里对清兵卫的描写表现了他在经历了震惊、恐惧、痛苦和绝望之后,已经认命了,不敢,也不想再坚持自己的爱好了。这相写,更加让人感叹和深思粗暴专制的严重恶果。4.“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这句话如何理解?对这个葫芦痴迷到上课也不离手的程度,证明此葫芦不同寻常,为下文被卖六百块埋下伏笔,也暗示了清兵卫独到的审美力。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清兵卫上课不守纪律。5.课文写清兵卫竟然把老头子的秃顶看成是葫芦的细节尤为生动传神,如果不是痴迷到一定程度,绝不会产生这样的错觉。6、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真切的表现了清兵卫的葫芦被没收后伤心、惊愕、害怕、欲哭无泪之状。7、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痛失葫芦后的痛苦无奈的心情。
细节描写的作用(具体见书上):1、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细致地说明清兵卫特别喜爱葫芦,到了痴迷的程度,葫芦于他是一种很重要的乐趣,绝不是三分钟的热度使然;2、推动情节发展。清兵卫看过了很多葫芦,这为下文表现他对葫芦的高超鉴赏力作了铺垫,不会让读者觉得后文安排突兀;3、凸显主题;4、使情节更加严谨;5、内容更加丰富;
什么是“摇摆”: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文章中有哪些摇摆?说一说
1、买葫芦部分:喜欢——买来喜欢得什么似的——“心头发着跳”——“喘着气”——“急匆匆地说完”“跑回家去”——“红着脸,喘着气”——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高兴担心太贵庆幸不贵担心被别人买去买到后的心花怒放(对葫芦的痴迷)2、卖葫芦部分:情节之摇摆5元50元600元葫芦的价值被层层推出来
教员家访是葫芦被没收的余波。此时清兵卫关注的是自己剩下来的其他葫芦。教员前来家访,结果父亲刚巧不在。葫芦近在咫尺,结果教员只管自己训斥,并没有注意到。刚刚松了一口气,结果父亲却回来了,听闻原由,不仅把清兵卫责打一顿,而且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粗暴地将之砸碎。感情:紧张——放松——极度紧张情节之摇摆
(1)对比、衬托、铺垫;(2)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摇摆”的作用:
“摇摆”的作用具体说明:1、摇摆”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它让小说的情节波浪起伏,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2、通过语言、情节、性格、主题的摇摆,小说才得以如河流一般不住地奔流向前。3、小说的运行过程,其实就是摇摆的过程。我们抽去小说的内容去看纯粹的结构时,将会发现,那是一个经过若干次摇摆之后留下的曲折、回绕、反反复复的图形。那么大家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也可以试着采用“摇摆”这种方式,使你的文章波浪起伏,山重水复,从而增添艺术的魅力。
情节运行的方式1、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2、摇摆作者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抵达胜利的彼岸。细小的摇摆——《变色龙》大摇摆——《老人与海》
3、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虽然小说对“戏剧性”的要求没有戏剧高,但戏剧性往往也是使小说出彩的因素。狄德罗:“一部不能编成好戏的小说并不因此而不是好小说;但是从来不会有一出好戏而不能改写成一部优秀的小说的。”“欧·亨利式结尾”《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情节运行的动力1、突发性事件卡夫卡《变形记》2、危机爆发情节走到一定程度,郁积的矛盾就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爆发。
分析:(1)清兵卫个性独特,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有非凡的鉴赏力和创造力。1.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0.1元=50元=600元”,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探讨交流:
①父亲呵斥他:“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2)“0.1元=50元=600元”的结果与前文的这些内容构成对比:②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③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校役把葫芦卖了50元,商人又卖了600元。对比作用:说明清兵卫对葫芦确实有非凡的鉴赏力,嘲讽了大人的愚蠢保守。
清兵卫:爸爸教员客人同情批评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2、作者对清兵卫和大人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造成清兵卫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小说主题
虽然如此,清兵卫的爱好还是被无情地扼杀了,他只好改变了他的爱好。如此安排结局的用意?就内容、主题而言——这象征着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之下寻找新的出口)。但是,这新的爱好也仍然为压迫势力所不喜欢,这就蕴涵了新的矛盾。小说至此戛然而止,无限的后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像,可激发读者在阅读结束后对主题内容的继续思考。就结构而言——呼应开头。
本文主题:本文通过写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老师和家长扼杀的故事,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同时呼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除此主题之外,小说有没有其他深意呢?
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芦。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他的葫芦、他的爱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这大概是一种天才的苦闷。
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的感想。老达尔文支持儿子的兴趣和爱好达尔文,幼年时期和其他孩子一样,看不出有什么“天才”的灵感。但从7岁开始,他就很有兴趣地搜集许多风干的植物和死了的昆虫。他还搜集硬币、图章、贝壳和化石等许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可是,达尔文的父亲老达尔文却非常支持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把花园里的一间小棚子交给孩子,用来做化学实验。为了使他写的东西更流畅,老达尔文帮助他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父亲帮助下,达尔文从小养成了搜集动植物标本的爱好,并富有幻想,学会了做严格科学的记录,也学会了用优美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而这一切,正是他在日后作出成就所必需的东西。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喔。
你很优秀,真的!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
练笔: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续写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