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海明威
关于小说
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分类:(1)按篇幅:长、中、短、微(2)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浪漫主义(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5)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纪实……(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
人物描写手法:按内容: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细节环境(景物)按技巧:工笔白描侧面正面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情节模式:完整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一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渴望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即,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
一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人类战争史。而战争的根源,说到底,就是人类中极度自私、贪婪、残暴之本性所铸成,所以战争是应该诅咒的,而更应该诅咒的则是人性中的顽劣与丑恶。因而,人类对于战争的书写,不能总是去歌颂战争的雄壮及其最后的胜利者,更不能总是流于战争表面的生死搏杀的历史记录,而更需要通过战争的残暴、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中人们关系的极端复杂性,来烛照人性中常常隐藏着的那些正面与负面。
作者推介硬汉性格的自我塑造者海明威(1899—1961),美国现代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
文学常识——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公益广告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欣赏公益广告(图文类)文学常识——冰山理论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所谓“冰山理论”,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掩藏于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因此,“冰山理论”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本的简洁,即“少”;二是叙述者的不动声色,即“静”。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小说读什么,怎么读?一、整体阅读,初步感知。二、局部阅读,把握重点文本阅读
①文题解读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二、阅读训练与能力提升
②思路释解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文章的构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独特的,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近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慰担忧,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对战争的控诉,对生命的怜悯。一、整体阅读■人物:作者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主人公——桥边的老人;一个是线索人物——我。老人是个怎么样的人?“我”是谁?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情节:老人与“我”的对话■环境:战争来临前。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具写实效果的画面。■主旨:
二、局部阅读(一):环境描写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讨论:这一段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交代地点、人物;渲染战争降临的气氛;衬托出老人的孤独与无知;点明主旨,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二、局部阅读(二):人物塑造■讨论: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老人热爱故乡、热爱生命、热爱和平■讨论:小说描写老人的主要方法。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另外还有情态描写、动作描写等。
二、局部阅读(二):人物塑造“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通过语言描写、情态描写,来表现老人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对家乡遭遇战火的无奈,从而表现出战争对于普通老百姓说造成的创伤,点明主旨。■讨论:分析这几段文字对于人物塑造及主题表现的作用?
“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老人对动物安危的担忧,体现了老人对生命的珍视,富有强烈的人文情怀。反衬出战争对生命的摧残与漠视,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讨论:分析这几段文字对于人物塑造及主题表现的作用?
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有对未来的茫然,也因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二、局部阅读(二):人物塑造■讨论: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二、局部阅读(二):人物塑造■讨论:讨论: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只是”意味深长。这里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个“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二、局部阅读(二):人物塑造■讨论:这位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何还念念不忘他的那几只动物?在老人眼中,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老人博大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命何其可贵,战争多么残酷!
老人只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是千千万万无辜受害者的代表。残酷的战争来了,将他的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所以通过对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刻画,更能展现出战争的罪恶,对于表现小说的主题具有重要作用。讨论:小说塑造”老人“这一形象的意义冰山理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冰山理论”就是:文本要简洁,即“少”;叙述者要不动声色,即“静”。海明威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的。
叙述分析⑴介绍叙述视角。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⑵介绍叙述人称。Ⅰ、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断: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Ⅱ、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Ⅲ、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的区别是什么?全知视角的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其他部分内容隐藏起来
“我”是谁?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1、“我”是谁?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叙述视角推测:“我”也许是名战地记者,也许是名抗击法西斯的战士。
2、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答案要点(红色字是关键):(1)由“我”来讲述故事,给读者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2)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情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个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3)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品析鉴赏——老人形象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又佐以后文对于“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作的描写,剔透地写出生活现实,烘托出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通过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是的心态,这与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坐化的老僧,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然而并非他不恐惧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来临,死亡的即将到来,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品析鉴赏——“我”的形象“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
主旨提炼《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但《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渴望。小说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谴责的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3.文章的主题是要表现战争的罪恶,为何仅写“桥边的老人”一人的遭遇?【明确】(1)作者运用以点带面的写法,老人是饱受战争苦难的典型代表,老人的遭遇非常具有典型性。他热爱家乡,被迫逃离家园。为了逃避战火,他流离失所,疲惫不堪,这也正是所有人民遭受战火荼毒的普遍表现。“桥边的老人”一人的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全体人民的遭遇;老人的愿望,也正是全体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2)写作的切入点小,写作过程更容易驾驭。以极为简洁的笔墨,反映出一个大的主题,这也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
2.答题模板(1)人称类。第一人称本文运用了第一人称,使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第二人称本文运用了第二人称,使读者觉得好像是在跟……面对面交流,不但抒发了……的情感,而且显得特别亲切、感人,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本文运用了第三人称,直接客观地展现了……的生活,使作者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既能够最大范围地反映现实,又能够灵活自由地表达……的思想情感
(2)顺序类。顺叙本文运用了顺叙的叙述方式,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倒叙本文运用了倒叙的叙述方式,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插叙本文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使中心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