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边 优秀导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在桥边 优秀导学案

ID:980007

大小:219.77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在桥边》导学案编写教师:谢宝杰审核:高二语文组第一编写组郭秀荣何媛刘学民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情节,理解小说细节、情节的摇摆起伏、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推动情节的作用。2、领会作品的主旨,理解对人的关爱不能仅仅体现在物质上,对人精神的关爱才是最大的关爱。3、理解小说语言的简练和反讽之美。学习重点学习本文情节是如何摇摆的,并赏其中的细节。学习难点1、理解我对姑娘的爱,为什么要把她漏数。2、理解本文主旨。课前预习一、语文基础知识课课练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搪瓷颤悠冷寞惟妙惟肖B.喧闹渲泄疲惫步履蹒跚C.清淅窗帷震撼百无聊赖D.襁褓隐秘倒坍莫名其妙2、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不能被括号中的成语替换的一项是()A.没有经验的考官对应考者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提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美其名曰“考查应考者的应变能力和自制能力”。(吹毛求疵)B.有些高校用换汤不换药的方式制造热门专业,把“采矿和冶金”专业更名为“地球资源与环境”后,顿成“热门”专业。(改弦更张)C.这则笑话,折射出人们本能中的一种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心理,这种心理对于每一个正常的人来说都是在所难免的。(得陇望蜀)D.对孩子,一顿劈头盖脸的呵斥也许会使他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一句饱含尊重之意的话语也许就能鼓励他奋发图强。(自暴自弃)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日前从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院了解到,我国新一代运载火 箭正在这里加紧进行系统方案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力争2013年前完成首飞。B.“9•11”事件后,随着美国和欧洲的经济萎缩,一些国际基金组织为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将目光转向亚洲,尤其是中国这个大市场。C.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D.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4、名句默写填空①仰观宇宙之大,,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②,凌万顷之茫然,,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④,哀民生之多艰。二、阅读及写作知识体系归纳1、小说在情节的运行中基本上遵循着一个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但是,情节以曲折取胜,情节的摇摆常常让情节千折百回。2、情节在推进时,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才既有戏剧性,又能突出主旨。三、了解作者:伯尔伯尔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伯尔68年的生命岁月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或许,他之所以能在德国乃至世界的文学殿堂上占据一个不可或缺的席位,正是源于他那不平凡而又略带悲剧色彩的经历。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鲜血、残骸、废墟……使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既弥漫着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伯尔的写作处在两难中:一边是战争的废墟,另一边则是战后的重建狂潮;一边是可见的残垣断壁,一边是深深隐藏在数字化效率社会的经济繁荣表象下的废墟。所谓“废墟文学”绝非仅仅意味着“战争废墟”或“战后废墟”的文学,而是首先意味着人类在现代处境中所遭遇的精神困境。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伯尔因为战争而低沉,因为无奈而倍显消沉……伯尔的灵魂在这种阴霾的日子里近乎窒息,直到有一天,桥头上走来了一位美丽的姑 娘,唤起了他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也使得他麻木的心因为爱情而得以苏醒。必须承认,《在桥边》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也必须承认,《在桥边》中的“我”中有作者本人的影子。四、整体梳理情节“我”是怎样数人数的?根据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故事情节,仿照例子,把小说每章的主要内容浓缩成一些语句,制作一张情节脉络表。情节运情节内行容开端乱数工作空洞乏味发展高潮结局学习过程:一、解题1、题目“在桥边”是一个介词短语,告诉读者什么信息?2、谁在桥边?在桥边干什么?补齐有关信息。二、赏析情节——情节因摇摆起伏而曲折生动一)探究情节的发生1、“我”为什么要数人数?探究有关“我”的生活处境2、找出有关主人公工作状态的几处细节,探究“我”数数时的工作状态,“我”是怎么数人数的?。二)探究情节的发展1、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主人公枯燥乏味的生活?2、探究:姑娘的到来带给我工作上和情绪上怎样的变化?3、总结:这是情节的第一次摇摆,从“乱数”到“不数”,从枯燥到心动。 三)探究情节的高潮“文似看山不喜平”,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点幸福并不能一帆风顺。于是,就有了情节的第二次摇摆。1、在高潮部分,作者是怎样设计情节的第二次摇摆?2、“我”的心情又有何变化?面临着怎样的矛盾?3、在情节的高潮部分,“我”做出了怎样的抉择?四)探究情节的结局生计和爱情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了。可偏偏峰回路转,情节在结局部分再次出现了摇摆起伏。提问:阅读故事的结局部分,说说情节的第三次摇摆。五)总结情节推动特点:1、情节的摇摆倘若只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看,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很简单的,甚至不会引发多少同情与思考。但正是因为有了情节的一次次摇摆,有了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说简单又丰厚,摇曳而生姿。2、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结果是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这结果虽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的主色调是比较明快的。三、主题探究联系故事情节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探究:伯尔通过这个故事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1、找出有关“他们”的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体会“我”眼中的“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2、写“他们”,对于突出主题有什么作用?3、“我”在桥边数人这一工作的目的何在?4、主人公对自己的工作为什么不满?5、漏数有意义吗?结合情节高潮部分中“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 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思索作者想通过漏数表达什么?6、“数马车”能否改变“我”的处境?这个结局讽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7、小说的主题是表现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的巨大力量么?四、课后作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柏林静悄悄[美]奥莱尔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了。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选自《外国短篇小说选粹》)1.“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句中的“尽是”和“几乎”有何表达作用? 2.老妇人为何反复地数着“一、二、三”?3.文中突出地写了两个小姑娘的两次“笑”,有何用意?选出正确的一项()A.悲喜对照,指责小姑娘们天真无知,缺乏同情心。B.以悲衬喜,突出小姑娘们的天真幼稚,对老妇人举动的不理解。C.悲喜对衬,以小姑娘们的嗤笑与老妇人病态之重相互衬托。D.以喜衬悲,更加重了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的悲剧色彩。4.对这篇小小说的主题思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展示战争残酷,告诫下一代要同情受难者。B.揭露战争的残酷,控诉战争的罪恶。C.描写老兵一家的悲剧命运,歌颂老兵的献身精神。D.描写战争灾难,表达对老兵一家的同情。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