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借煤啼笑皆非-----《骑桶者》教学设计南漳县高级中学方姗姗设计思路《骑桶者》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文中的主人公——一个穷的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小说的情节很荒诞,且夸张有趣味,同学们应该比较乐于读。但本文延续了卡夫卡小说的一贯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由于大多数同学接触的外国小说并不多,对卡夫卡这种大师级人物更是不曾“谋面”,成功把握住小说蕴含的主题应该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本次课程设计的重心在于自主梳理故事情节,尽量实施“自问自探”的教学模式,探究小说主题,然后老师启发点拨感受卡夫卡小说主题的多元性。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新课讲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探究小说的多重主题。2.体会小说虚构与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3.培养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我?我为什么要骑着桶去借煤?我为什么有文中所述的遭遇?在探究中解读小说的主题。2.教学方法:“自问自解”,合作探究,启发点拨;借助多媒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基层劳苦大众的艰辛,增强社会责任感,以期同学们都能以一双悲天悯人的充满爱的眼睛去看待周遭的一切。2.让学生学会真诚、勇敢交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告诉他们即便是身处困境,我们依然不能彻底弃绝世界,要用一颗乐观的心,与人类交流,与世界对话。教学重点1.分析骑桶者的形象。2.探究“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我?”。
教学难点1.继续贯彻实施“自问自探”的教学模式2.理解小说的多重主题。3.领会“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教材分析这篇小说选自高中选修教材(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说虚构的特点,另外渗透小说人物、情节、主题等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学情分析本小说是全书的最后一课,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初步具备了外国小说的阅读能力。本课要突破小说的多重主题和虚构的特点,激发灵感,让学生在以后的创作中,都能挥动想象的翅膀。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热播剧《来自星星的你》讲述的是外星人都敏俊从外太空来到400年前的朝鲜并一直生活到现代,在和国民顶级女演员千颂伊陷入爱情的过程中,不同星球的两人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克服各种危险追寻真爱的浪漫爱情喜剧。我们人见人爱的都教授怎么来到地球的?(铁锅OR脸盆模样的圆形发光体)再回到我国古代,大家可知牛郎是怎么上天追赶被遣返的织女的?(披着牛皮)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吞下不死之药)这些看起来荒诞夸张的故事,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鲁迅先生认为,小说的起源是神话,小说和虚构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就来见识一下,卡夫卡笔下的男主人公是如何骑桶飞翔去借煤的。二、知人论世给学生讲讲《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期待学生的第一问?这么怪异的卡夫卡打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师生合力借阅资料共同找答案。明确: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23岁获法学博士学位。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
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写作勤奋,但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工作之余写东西是他解决心灵苦闷的手段。代表作品《城堡》《审判》《变形记》。他的小说采用变形、扭曲、实验性的手段来表达普遍的孤立,展示人如何在世界迷宫中找不到出路,只剩下绝望和屈从。一、形象与情节1、讲故事。明确:一个穷的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而是骑着煤桶飞着去的。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2、关于文中的“我”,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要问的。请同学们自己当一回出卷人!骑桶者形象明确: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强大外部世界全无反抗的猥琐人物。二、触摸主题关于主题的多元性我们计划围绕几个“为什么”进行研讨!【自主探究1】:骑桶者为什么要骑着桶飞去借煤?明确:天气寒冷,家中无煤,我必须快马加鞭,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物资匮乏,家里的煤桶轻的可以飞起来,以此来博得老板的同情。【自主探究2】:为什么“我”不拎着煤桶走着去借煤?明确:如果故事这样发展,就使小说变成了普通意义上的单一的“控诉性”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批判的。进而使主题失去了圆润多元性。【自主探究3】:老板娘到底看到我了没有?教师补充点拨:我骑着桶去借煤,骑桶者认为老板娘看到了他,而老板娘却说“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看到,什么也没听到。”明确:二者皆可。解一:老板娘看到我了。我认为“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并用围裙把我扇走,这说明她看到我了。解二:她没看到我。我骑着桶“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如果老板娘看到了一定很惊讶,她甚至可能用她的煤换我会飞的桶;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她扇围裙可能是想掸掉身上的煤灰。这些实情与假设论证,都足以说明老板娘的确没有看到我。【自主探究4】:老板娘如果真的看到了我却没有借煤,这说明她的确自私冷酷,但如果她真的没有发现我的存在,那么小说的主题内涵又丰富了,那么小说的主题还有何种解读呢?
明确:骑桶者作为一个物资匮乏者,真的是想骑着桶飞去能更快借到煤吗?那他为什么不直接冲进店里,让他们发现,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停在空中,在空中呼喊,他不敢和老板娘直接接触,他害怕被拒绝,害怕老板娘鄙视的神色。他至始至终都没有和老板娘正面交流,这样的不通融性是谁造成的,当然“我”这个骑桶者有很大责任。这正好说明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交流。这正好又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一、虚构分析小说中“我”飞着去借煤,是虚构的,但小说的思想情感是真实的。它们是怎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下面男同学负责“真实”,女同学负责“虚构”,大家结合文本稍作分析,看看虚构对小说的重要性!分析明确:“我”的生活现状是真实的,但“我”去借煤的整个行动可能都是虚构的,虚构的故事中表现出的“我”的形象情感又是真实的。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升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也让“我”的飞翔显得合情合理。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火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骑桶飞翔这一虚构情节展现了“我”内心真实的纠结、痛苦与自卑。综上:虚构的情节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为读者解读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层面;虚构的“超人”使人物形象更有立体感,和模糊感,使人物心灵更真实生动,最终表达了更具多面审美魅力的主题。二、放飞想象请大家以“挥着翅膀的女孩”为题,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一段充满想象与联想的文字。三、板书设计对劳动大众的同情,对有产者的批判骑桶者最卑微的要求————失败学会沟通交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