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教师用书:第1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Word版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一〉杜甫(712—770),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杜少陵、杜草堂,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与晚唐时的“小杜”——杜牧区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生平经历主要有:(一)读书游历阶段时间杜甫经历代表作品①自幼好学,7岁能作诗。《望岳》《房712-745②19岁起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兵曹胡马年③736年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又开始齐赵之游。其间与李诗》《赠李白结下“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白》等(二)困居长安十年时间杜甫经历代表作品①赴长安应试,因权相李林甫弄权而不第。为实现政《兵车行》《丽治理想,转走于权贵之门却依然不得志,过着“举进746-755人行》《自京赴士不中第,困长安”的贫困生活。年奉先县咏怀五②天宝十四年,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省百字》等家奉先,刚进家门便遭小儿饿死之痛(三)战乱流离时期时间杜甫经历代表作品①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潼关失守,杜甫率家人《春望》逃离。《月夜》756-②闻肃宗即位,即投奔,途中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瘦马行》757年③757年,冒死逃脱,被肃宗授为左拾遗。后因受房琯案牵连,《悲陈陶》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宣告其政治理想的破灭等 (四)漂泊西南时期时间杜甫经历代表作品①随着九节度使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三吏》(《新安吏》官,携家人逃难,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石壕吏》《潼关758-②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吏》)《三别》(《新770年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婚别》《垂老别》《无他再度漂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家别》)等带,病死在衡州湘江的一条小船上〈二〉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87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和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代表作品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万方多难”出佳作冯至先生本人曾这样描述自己为杜甫立传的缘由:“我对杜甫的研究,多半是客观环境所促成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同济大学内迁,我随校辗转金华、赣县、昆明,一路上备尝艰辛。从南昌坐小船到赣县,走了七八天,当时手头正带了一部《杜工部选集》,一路读着,愈读愈有味儿,自己正在流亡中,对杜诗中‘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一类诗句,体味弥深,倍感亲切。“后来到了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教德文,课余之暇,颇留意于中国文学。有一天在书肆偶得仇注杜诗,又从头至尾细读,从此形成了自己对杜甫的一些看法。⋯⋯元稹的《杜子美墓志铭》、新旧《唐书》中有关李、杜的记载,都过于简略。为此决意给杜甫作传。“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花全部精力来做这件事,所以我的准备工作用去了四五年时间。“我首先做杜诗卡片,按内容分门别类编排,如政治见解、朋友交往、鸟兽虫鱼等。同时,对唐代政治经济、典章制度、思想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沿革,也做了必要的了解,国内学者如陈寅恪等人的有关著作,也都读了。另外,对杜甫同时代诗人李白、王维等人的生平、思想、创作情况,也有了基本的掌握。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才开始写《杜甫传》⋯⋯” 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称为传记,其中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即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一是真实性,二是文学性。1.真实性所谓真实性,是指所写的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对人物的记述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是一,二是二,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虽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做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以虚构为主的小说。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必须有相当的完整性。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只写人物一事或数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报告文学或人物特写等。2.文学性所谓文学性,就是要把人物写活。即必须写出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较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所写的人物应当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能体现时代特征和阶级特征,而不是干巴枯燥的偶像或只有动作没有思想的机器人。如司马迁的《史记》雄视百代,卓然独立于千古,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他刻画了许许多多个性鲜明的人物。|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整饬(chì)颠踬(zhì)麻痹(bì)...谄媚(chǎn)(mèi)狷介(juàn)参谒(yè)....窘况(jiǒnɡ)疟疾(nüè)别墅(shù)...饿殍(piǎo)洒馔(zhuàn)嫔妃(pín)...霪雨(yín)紊乱(wěn)支绌(chù)...邺城(yè).2.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蒙骗(mēnɡ).宫禁.(jìn)狼藉.(jí)禁蒙蒙.蔽(ménɡ)藉禁受(jīn)慰藉(jiè)..蒙古(Měnɡ). 数载.(zǎi)弄.权(nònɡ)泥.泞(ní)载弄泥载重(zài)里弄(lònɡ)泥古(nì)...(2)语境辨析法他的眼睛有点模(mó)糊,事物的模(mú)样一点也看不出来。..领导称(chēnɡ)赞他,说他们工作很称(chèn)职。..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纨kù(绔)huī(诙)谐kuà(胯)下huī(恢)复凛liè(冽)参yè(谒)酒liè(洌)è(遏)制杀lù(戮)疏jùn(浚)chuō(戳)穿jùn(竣)工饿piǎo(殍)作suì(祟)fú(俘)虏tiào(粜)米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度过·渡过“度过”指(时间上)经过,经历。如“度过假期”等。“渡过”则指空间上过了一段距离,往往是指从此岸到彼岸。如“渡过大河”等。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济南一用脚作画的无臂少年为了参加山工艺的校考,一直到了除夕,他还在画室里跟着老师学习,在画室中,度过(度过/渡过)了今年的除夕。2.反映·反应“反映”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应”是指由外界刺激(包括言论、事物或纯粹的物理刺激)而引起的主体的相应活动。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这名医生告诉记者:“即便是‘没问题’的狂犬疫苗,也有小部分接种者会出现发热、乏力、恶心等不良反应(反映/反应)。”如果有任何不适,可立即联系疾控部门,反映(反映/反应)自身情况。3.遏制·遏止“遏制”重在“制”,即用强力压制住、控制住,不使发作或使不随意活动。适用对象常是自己的某种情绪(喜怒哀乐等),有时还可指敌人或某种力量。“遏止”重在“止”,即用强力使停止,不再进行。适用对象常是来势凶猛而突然的重大事物,如战争、进攻、暴动、潮流等。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5年超过东部地区,区域发展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遏止/遏制)。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1)中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李卫衡建议尚未找到签约工作的毕业生要珍惜机会,不要好大喜功,更不可持观望态度犹豫不决。(×)....请说明理由:“好大喜功”是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形容浮夸的作风。而大学毕业生签约或求职往往是眼高手低,故应改为“好高骛远”。(2)张居正作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柄政十年,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危机四伏的明王朝重新一振,出现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被誉为“救时宰相”“旷古奇才”。(√)请说明理由:“励精图治”指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用在此处合乎要求。(3)这位作家为人忠厚,平易近人,与人交流时,总是低声下气。(×)....请说明理由:“低声下气”形容说话声音很低,恭顺小心的样子。此处犯了褒贬误用的错误,可改为“和颜悦色”。(4)晚唐诗人陆龟蒙的七绝《新沙》通过官府对海边新淤沙地征税所引起的新奇想象的描写,尖锐地讽刺了当时官府横征暴敛的丑恶面目。(√)....请说明理由:“横征暴敛”指向人民强行征收苛捐杂税,进行残酷剥削。(5)国家的领土是不容侵犯的,面对外敌入侵,我们要尽最大可能调动各方力量,穷兵..黩武去打退敌人。(×)..请说明理由:“穷兵黩武”指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侵略战争。不符合语境。(6)应该承认,微博里流行焦虑,与现实的社会情绪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信息严重不对称,人们就像站在墙外的观望者,总是试图看到墙里面的一些东西,却往往无济于事。(×)....请说明理由:“无济于事”指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比喻不解决问题。“济”是补益、帮助的意思。此处可改为“徒劳无功”。本文主要叙述了诗人杜甫“困守长安时期”、“流亡时期”和“西南漂泊时期”的经历,描写了诗人在安史之乱前后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局中经历个人苦难,体会人民苦难、民族苦难的过程。诗人在现实中分别解决了仕进与归隐、忠君与爱国的矛盾,在君主行为与国家 利益不一致时将爱国与忧民置于首位,表现出对国家人民的强烈使命感。他的诗歌直录历史,忧国忧民,开辟了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完成了人民诗人的责任。长安人格追求:关心人民疾苦十年诗歌创作:迈出现实主义的第一步杜流亡人格追求:发表政见与举贤甫生活诗歌创作:反映了时代的变化走向人格追求:思想情感上走向了人民人民诗歌创作: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表达内心的矛盾一、阅读从“玄宗在751年(天宝十载)正月8日⋯⋯举行了三个盛典”到“同时生产力也就衰落下去了”,回答问题。1.选段开头部分交代杜甫求仕遇到的挫折,其作用是什么?【答案】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揭示当时乌烟瘴气的政治环境,暗示了杜甫仕途不顺的社会原因,也为下文杜甫不幸生活的开始做了铺垫。2.成功的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叙述751年秋天杜甫生病一节中细节描写的作用。【答案】作者在叙述751年秋天杜甫生病一节时运用了细节描写。作者选取了门外连绵的阴雨、倒塌的墙屋、门外积水中的小鱼、床前地上的青苔等具体的事物,展示了当时杜甫贫困交迫的生存状态,衬托出杜甫的失意和郁闷。3.文中引用了杜甫与友人共登慈恩寺塔时的诗作。请简要说说杜甫诗与友人诗作的不同之处。从中可以看出杜甫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案】(1)其他人的诗作大都表现出一种出世之感,而杜甫的诗作没有出世之感,反而是“登兹翻百忧”,并且明确表明自己并非是“旷士”。(2)从中可以看出不管个人的际遇如何,不管遇到多少挫折,杜甫对人民、对国家(主要表现在对太宗的怀念和对玄宗的惋惜。古代的忠君和爱国是一致的)的深厚情感始终没有变化,展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知识分子形象。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答案】当时乌烟瘴气的政治背景、人民痛苦不堪的生活遭遇和杜甫穷困潦倒的人生际遇。二、阅读从“从757年11月到758年6月”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他揭露了这个朝廷的种种缺陷”,回答问题。5.如何理解“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又一天地变得狭窄了”?【答案】①长安城里的杜甫过着唱和同僚供奉皇帝的闲散又可怜的生活,在政治上发挥不了儒家入世谏臣的积极作用,事与愿违;②脱离了战乱中的人民的生活使他认不清时代的苦难,创作也进入狭窄的天地,空虚浅薄没有分量,以前对现实民生关注、对民族强大渴 望的创作也陷入困顿甚至消亡殆尽。③如果他不从人民的角度去观察社会所谓的安定,他的创作将会一蹶不振。6.作者为什么提到杜甫《瘦马行》《义鹘行》的创作行为?【答案】①说明杜甫创作圈子的缩小使他不能直接接触苦难的人民和战斗的将士;②说明杜甫很清楚人世的困顿,始终同情苦难百姓,希望将士充满斗志,国家强大;③这种思想的根源也为他以后由皇帝的供奉官到人民诗人立场的转变做了铺垫,打下了思想基础。7.怎样理解作者对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段生活的叙述和评价?【答案】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作者对杜甫是充满景仰之情的,但他的叙述本着忠于历史的原则,保持历史的本来面貌,把杜甫作为有血有肉的人来写,尽了作家应尽的责任,因此,作者对杜甫这一阶段低回的生活给予冷静客观的历史评价。这种犀利的评价里包含的担心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杜甫深沉的爱。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8.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其原因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答案】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主要是说他的诗歌反映历史,有着强烈的现实感。这可从他的一些主要作品中体现出来。诗作所反映现实“长安十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继此还写了对侵略性战争年”的作提出疑问的诗——《前出塞》九首品《春望》这些诗表现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思想,反映《月夜》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此后唐代的诗《北征》等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的诗歌,不只单纯地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更《三吏》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三别》等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冲突,这时,他除了替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9.“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具体例子,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答案】历史局限举例说明屡遭打击后藏其锋芒,43段:“他仍旧做皇帝的供奉官”,和人“互相唱和”,“那远离人民的闲散生活,些唱和诗和朝谒诗在杜甫的诗集里毫无光彩”,“只显得轻飘只能写出没有分量的诗而悠扬”作(43段);终日陪着肃44段:“这平静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视界只限制在皇帝的周围,宗活动,杜甫因脱离生而看不见广大的人民”,“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活,写出了一些毫无光色”。他把“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彩的诗作(44段)。对皇46~48段:“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帝仍存有一定的幻想狭窄了”,因房琯事件被贬出京城,他“不能‘从容陪笑语’ (48段“驻马望千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只认为这是“一门”)。个打击”,并不以为是“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叙议结合作者叙写杜甫的经历时,采用叙议结合的手法,一方面真实地再现了杜甫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暗示了作者的态度,寄寓了作者的情感。如文中说:“杜甫所推崇的张九龄、严挺之都被他排挤⋯⋯与李适之友好、后来与杜甫关系非常密切的房琯也贬为宜春太守。”这段话很长,作者用铺叙的手法交代了当时对杜甫所推崇的官员和朋友的迫害,交代了杜甫的生活环境,暗示了杜甫生活遭遇的恶劣。下文紧接着就是对上一段的小结式议论:“这时的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就是像陈希烈那样的庸懦。”恰当的议论不仅对叙述进行归纳,而且对叙述的内容进行挖掘,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传主杜甫的艰难处境。叙议结合有时也叫夹叙夹议,它要求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这种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表达形式:1.先议后叙(概括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篇首,主要作用是提示和点题。2.先叙后议(总结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3.边叙边议(包容式),即边叙述事实,边进行议论,以发表对所叙事实的看法。这种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既能具体地记叙事件,充分地抒发感情,又能直接揭示所写对象的意义。写法指点:使用这种手法写作时,不能写出来“油是油,水是水”,叙与议要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要领可概括为“引、析、点、联、结”五步法:1.“引”:文章一开头,就把材料中最能提炼出论点或最能加以引申和发挥的语句引入文中。或全引,或摘引,或意引,使文章内容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做到紧扣材料展开议论。2.“析”:对所引用的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为亮出论点张本。但分析不宜过多、过长。3.“点”:在分析所引材料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点出提炼出来的论点。论点力求鲜明、深刻,语句力求概括、凝练。4.“联”:紧扣论点联系实际,运用典型论据,通过最佳论证方法对论点展开论证。5.“结”:对论证过程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以上五个步骤在实际的写作中切不可生硬照搬,根据实际情况要灵活变通。 根据括号内提示,在横线上填入恰当文字。难忘的一次主题班会“1+1=?”——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班会的标题。同学中立刻有人说开了俏皮话:“嘻嘻,拿谁当幼儿园大班呢!”“还不是那个希望工程,‘1+1=2(爱)’!”司空见惯的班会,大家早就不以为然了。然而,当三个朝阳地区的辍学孩子当真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却谁都笑不出来了。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在这里,稚嫩的童音为我们讲述了三段浸满辛酸泪水的曲折经历。“爹死得早,妈病着,家里没有钱⋯⋯”“俺爹娘离婚了,俺是跟姥姥长大的,她老人家已经七十多了⋯⋯”“爸爸残废了,娘一个人干活,她好累,好累⋯⋯”也许是因为经历过,就不觉得什么,孩子们清晰而平缓地叙述着。这句句话语,却猛然地敲击着我的心,不知不觉地已是泪流满面。岁月啊!(抒情议论,表明辍学儿童的经历对自己心灵的震撼)三个孩子讲完了,班里一片沉寂,偶尔传来几声隐隐的啜泣。老师站了起来:“同学们,现在我仍想问这个问题,一加一等于几?”我们抬起头,却面面相觑,我们实在回答不出这道难题。老师看了看我们,用鼓励的语调说:“来,让我们努力求出我们所能达到的最大值!”说罢,她把手中的200元钱塞入了准备好的捐款箱。看到老师的举动,我们如梦初醒:对呀,我们怎么没想到,辍学的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同情。大家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挤向捐款箱。平时购零食买贺卡,顺手就掏钱的我们,如今面对这三个孩子,面对这小小的捐款箱,脸上一阵阵发烧,都感到塞到那里的钱太少、太少了,如果我们在大把大把花钱时能想起他们⋯⋯“我捐二十!”“我捐四十!”“我捐⋯⋯”叫喊声还在此起彼伏。三个孩子感动得小脸通红,不知说什么才好。老师按下录音机,那里飘出令人难忘的旋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参加各种班会,欢歌笑语常相伴,唯有今天泪如泉。(结尾议论再次点出班会的难忘,净化心灵,升华思想)【参考示例】 你过早地磨炼了他们这几棵破土的幼苗,可我们这些暖房里的花朵呢?只听到门外的萧萧风吼,就已经是心惊胆寒了。与其说是受到一次震动,不如说是净化了一次心灵。面对三个孩子那渴求知识的双眼,我平生第一次意识到了我所拥有的一切是多么值得我珍惜!这种感觉,我将视为珍宝,珍藏毕生。悲剧的结局冯至他的生活在荆州不能维持,晚秋时迁居到江陵以南的公安县。他在江陵南浦登船,写诗寄给郑审说:更欲投何处?飘然去此都。形骸元土木,舟楫复江湖。社稷缠妖气,干戈送老儒。百年同弃物,万国尽穷途。——《舟中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从这样的诗句里我们会感到,杜甫是无路可走了,他的诗歌也唱到最后的一个阶段,在这阶段里说到自己的境遇时,已经没有多少高亢的声音,只有些日暮穷途的哀诉。虽然如此,他并没有放弃他诗人的责任,反映人民的生活。他说,他老年看花,模糊不清,好像在雾里观看一般,但是他看湘江一带人民的痛苦,却看得和从前一样清晰。他在公安没有居住多久。在短时间内曾经和当时著名的书法家顾诫奢、诗人李贺的父亲李晋肃相遇,他都有诗赠给他们。后来公安也发生变乱,他乘船到了岳州(岳阳)。暮冬时节,他看着洞庭湖边人民的生活,写出他晚年最重要的杰作《岁晏行》⋯⋯他随后从岳州乘船经过潭州到衡州(衡阳)⋯⋯他到衡州,本来想投奔在郇瑕时彼此相识、如今任衡州刺史的韦之晋。不料他在路上时,韦之晋已改任潭州刺史,他刚下了船,便不得不和他所投奔的人告别;而且韦之晋刚到潭州,便在四月里死去。杜甫到处碰壁,在这年的夏天又离开衡州。他甚至在陆地上再也没有安身的处所,此后他一年半的岁月大部分都是在船上度过的。他在夏末到了潭州,船成了他的家。他残废多病,有时在渔市上摆设药摊,出卖药物来维持生活。一天,有一个名叫苏涣的来拜访他,在茶酒间把他近来写的诗在杜甫面前诵读,杜甫听了,觉得句句动人,小小的船篷里充溢着金石的声音。他在钦佩与惊奇的情绪中说苏涣的诗超过黄初(三国魏文帝年号)时代的诗人。他们二人对面坐着,有如生不同时的司马相如和扬雄忽然会晤了,这些诗的力量有这样大,使杜甫觉得好像白发里生出黑发,船帘外仿佛听到湘娥在水上悲啼。此后苏涣便常到渔市来看杜甫,杜甫也常到苏涣的茅斋里畅谈⋯⋯忽然在一个四月的夜里,潭州城内火光冲天,湖南兵马使臧玢杀死潭州刺史兼湖南都团 练观察使崔璀,潭州大乱。杜甫又不得不携带妻子驾着他的小船南下,到了他去年一度来过的衡州。他漂流没有定所,四海虽大,如今再也没有一个容身的地方了,他在中途写了一首《逃难》诗: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在闷热的船篷里他想到十几年的丧乱以来,广大的人民有的死于寇盗,有的死于官兵,有的死于赋役,有的死于饥寒,有的死于路途的劳苦⋯⋯他把这些惨痛的亲身经历凝练在一句五言诗里:“丧乱死多门。”这五个字说尽了人民在战乱中担受的一切痛苦。他在衡州,计划南下郴州,因为他的舅父崔伟在郴州任录事参军。他溯着郴水入耒阳县境,遇见江水涨,停泊在方田驿,五天得不到食物。耒阳县令聂某得到这个消息,立即写信问候他,给他送来丰富的酒肉。他接受了这宝贵的赠品,曾经写过一首诗感谢聂县令。但是水势不退,他无法前进,不能当面把这首诗交给聂县令,只好掉转船头,又回衡州北上。等到水落了,聂县令派人寻找杜甫,却再也找不到杜甫的踪迹,他以为杜甫必定是在水涨时被水淹死了,为了纪念这个诗人,在耒阳县北不远的地方给他建立了一座空坟。⋯⋯事实上,杜甫被洪水阻住,不能南下郴州,只好改变计划,想北上汉阳,预备沿着汉水回长安去。计划尽管是计划,贫穷与疾病却使他没有走出湘江的能力。从秋到冬,他的小船只是在湘江上漂浮着。由于长期的水上生活,风痹病转剧,他倒卧在船中,写出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这是他最后的一篇作品。在这首诗里,他写他从舟中看到的凄惨的景物是: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郁郁冬炎瘴,漾漾雨滞淫。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鹗禽。他写他的贫穷,是终日以藜羹度日,从成都草堂带出来的乌皮几早已靠散,用绳子重重捆起,身上穿的衣服寸寸都是补绽。他写他的疾病,是吃下药去便汗水涔涔;他看他的死期已经临近,北归是不可能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并没有忘记国家的灾难,他在这诗里写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首诗写出不久,他在湘江上的舟中死去了。这是770年(代宗大历五年)的冬天,他五十九岁。他死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四十三年后,813年(元和八年),他的孙子杜嗣业经过很大的努力才从岳州把杜甫的遗体搬运到偃师,移葬在首阳山下,在杜预墓的附近,杜审言墓的旁边。杜嗣业搬移他祖父的灵柩时,路过荆州,遇见诗人元稹,元稹给 杜甫写了一篇墓铭,他说,自有诗人以来,没有像杜甫这样伟大的。写到这里,这个伟大的诗人的一生便结束了。这是一个悲剧。这是一个正直的诗人在封建社会里必然的悲剧。⋯⋯现在,一切的情况与从前迥然不同了,我们的新中国会有更多的人民的诗人产生,但是他们不会遭到像杜甫所经历的那样的命运,更不会得到像杜甫那样的悲剧的结局。(节选自《杜甫传》,有删节)【范文赏析】本文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叙写了杜甫晚年流离失所的生活经历,其中充满了同情、悲悯和赞扬的情感。节选的这段文字,让人们理解了一个至死都心系苍生的伟大诗人是怎样走向落魄的。这正如诗人冯至所说的:“因为当时封建的统治阶级只把诗人看成他的清客和帮闲,看成他的点缀,从来不能容忍他充作人民的喉舌,谁的诗歌里有人民的声音,谁的生活便会受到冻馁的威胁。”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