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略读课文 第6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六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20年前我曾经吟诵过沈从文的名句:“美丽总令人忧愁,然而还受用。”我们感谢沈从文在那天崩地陷、满目疮痍、率兽食人、鲜血淋漓的丑恶和腐烂的时刻为我们留下了如此精致美丽的图画和传说;然而,我们在沉醉和流连忘返的同时又觉到一种非人性的残忍。正如朱光潜的美学所指示的那样,美感离不开距离,美感必须摆脱联想。所以,读沈从文最好也是没有历史阴影和联想的在新鲜的阳光下的少男女少们。——《沈从文的文学传奇》 山有山的性情——沉稳。从文也无疑是一座山,他有着山的秉性。在“文革”期间,人们误解了他,伤害了他,他却毫不在意。他不争,当无知的人们要他去打扫女厕所时,从文先生认认真真地做了。他用大山的沉默去回击这群无知者的攻击。沉稳的大山在四季中却能变幻出不同的色彩,这无疑是对从文先生最好的评价。——《山水中走来的沈从文》 “文革”期间,画家黄永玉与表叔沈从文于下放途中擦肩而过。沈从文淡淡地告诉黄永玉:“要从容。”十年动乱过去,黄永玉说那三个字总会在其心头不经意地浮现。的确,这是多么淡定豁达的一种生活态度啊!如水一般清澈,如水一般坚定,永不止息。那是向他人展示了一种“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淡定!——《一蓑烟草任江平》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笔名进行创作。作者介绍 表面化;他还有一类小说,在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时,暗带对人生的些许哀怜。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边城》这一类“牧歌”小说——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旨在展示淳朴的人性和理想的人生情态。这些小说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倾诉着沈从文对湘西的眷恋、对自然的感怀、对至善至美的人情与和谐宁静理想境界的想象。沈从文特殊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观念在这类小说中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是沈从文小说中最隽永的部分。 由于传主生活经历的太多苦难,加上作者在回忆中不时融入淳厚的情感,引发对人生的感叹,读来有某种沉重与辛酸。沈从文写自传,是借以从过去的经验中重新发现自我,以应对未来道路上的挫折、苦难和挑战。他把所经历的苦难当作生活的恩赐,看作生命流动过程的必然。正如文中所说:“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儿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背景解读 传主名言•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过的痕迹留在纸上。•生命另一种形式的表现,即人与自然的契合。•人生实在是一本大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地翻。知识链接 字音 字形 近义词辨析1.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词语 2.督促·敦促 3.侦察·侦查 4.委屈·委曲 5.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词语释义1.千篇一律: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2.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讥讽嘲笑。3.擘画:筹划,布置。4.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5.龙飞凤舞:形容山势蜿蜒雄壮,也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 1.本文主要讲述作者什么时期的生活?【答案】主要是写作者童年上私塾和正式小学时的逃学生活。 2.文中的这本“小书”指的是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作者为什么称其为“一本大书”?【答案】“小书”指的是书本知识,“大书”指的是他童年的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之所以将之比喻成“一本大书”是因为作者从他童年放纵的逃学生活中得到了很多东西,这本书能“尽我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学到在私塾和学校里永远也学不到的东西。 1.沈从文逃学如此严重,为什么他还能成才?【对应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提示】要重点分析逃学的原因与收获。【答案】从逃学的原因看:他并不是厌恶书本知识,逃避知识学习,而是由于封建式教育压制小孩的天性;对大自然多彩生活的向往以及强烈的求知欲。 从逃学的收获看:逃学对外界生活的探寻过程中,培养了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学会思索,认识了美,体验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增加了阅历,开阔了视野,小小心灵变得越来越充实。这些成才的因素对其以后成就的取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地方尽我拣选一种,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看这本弄虚作伪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色香俱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如何理解作者这段话?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态度?【对应考点】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提示】要结合作者的经历和其作品的特点作答。 【答案】作者认为一种健全的生活经历远比一本弄虚作假的书对人有益。如同在作者这本书中所描绘的那僻远地方里,你可以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可以感受到那里人民淳朴而近乎野蛮的习俗,远离现代文明的羁绊与入侵,一种自由、单纯、充满野性活力的生活方式。作者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来追忆他的往昔生活,发现的是其中的淳朴的湘西风俗中的单纯、明净、充满活力的美。这背后隐藏着对现代文明的某种反思,如虚假、精神活力的枯竭、人生种种虚伪道德的羁绊等,其意也并不在于反对读书。大书和小书连接的其实是作者心目中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3.“一个转机”部分第十一段中“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儿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这几句又可看出作者思想认识上的什么转变?造成沈从文这种思想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对应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提示】结合人物经历分析。 【答案】沈从文初见生死变幻的无常,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对他而言,探求未知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新鲜的事物,新鲜的经历,新鲜的感受才是最有意义的。而更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他那种为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而不顾一切、奋力一搏的勇气和气魄。转变的一个原因一个是沈从文在报馆中受到印刷工人和进步报刊书籍的影响,另外一个是沈从文的一次大病和陆弢的死促使他更加认真的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4.从感情上看,沈从文自传中蕴含着怎样的深情?【对应考点】评价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提示】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经历、作品特点等分析。【答案】阅读文章,进一步了解童年的逃学生活和青年的坎坷经历对沈从文产生的影响。以常人的眼光看,30岁写自传未免太早,而事实上,沈从文写自传,是借以从过去的经验中重新发现自我,以应对未来道路上的挫折、苦难和挑战。他把所经历的苦难当作生活的恩赐,看作生命流动过程的必然。正如文中所说:“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儿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 沈从文自己认为:“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不要只关注其笔下湘西的奇异的风土人情,而要从文字里读出作者“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精神,理解柔情似水的文字里蕴含的性格和对自然深沉的热爱。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真情是文章的生命。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篇人物传记取材于现实生活,语言也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作兴”“溜剧”“顶不经济”等方言词的运用更增添了文章的韵味,使作者笔下的生活更真实。技法镜鉴 【即时小练】请以“我生活的世界”为题,运用带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答案】示例:我虽然看不见任何东西,但我的世界却是多姿多彩的。每天早上,母亲都会不厌其烦地为我穿衣,帮我梳头。天气晴朗的时候,母亲还会用那粗糙的手拉着我去河边散步。走在小石子路上,我问母亲,暖暖的阳光是什么颜色的?母亲轻柔地抚摸着我的头说,阳光是黄色的,金灿灿的。于是,我在心中立下誓言:我要让我生活的小小世界变成金黄色的,让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都能感受到暖暖的阳光。 从此,孤独的小朋友身边,有我为他唱儿歌的身影;劳累的父母身边,有我为他们捶背的身影……每天中午,小学生们都放学了,他们经过我家门前,一阵阵谈笑的声传进了我的耳朵。我问父亲,这谈笑声是什么颜色的?父亲停顿了一下说,红色的。红色?父亲说,红色是充满朝气的颜色,是刚毅的代表。哦,我明白了,是红色给予了我们快乐的生活,是红色让我们充满活力,是红色让我生活的世界更加美好。 美文赏读 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江水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水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起来,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20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生默默地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 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蕴含“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①: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2007年5月20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 【注】①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赏析:文章标题意蕴丰厚,既指幼年的沈从文在沱江的涛声中成长,习读自然与人事这本社会大书;又指离开凤凰的沈从文思念故乡,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他的梦里;还指沈从文归葬听涛山后,终于可以日夜静静地倾听沱江的涛声;还包括瞻仰沈从文的墓地,感悟他深邃的思想和伟大人格。 《沈从文传(人性的治疗者)》(吴立昌)好书推荐 推荐语:沈从文先生曾以“人性的治疗者”自居,吴立昌先生一直致力于沈从文研究,是一位对沈从文有着深厚感情的作家。作者在书中详尽叙述了沈从文一生的沉浮曲折,紧扣传主作为一名“人性的治疗者”而顺序铺陈,所述内容均有真实依据。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