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ID:983876

大小:40.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孔子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众所周知,我想请问:他是什么时代的人?春秋晚期。(集体回答即可)春秋是怎样一个时代?(点学生个别回答,由于学生层次不同,认知不同,需要适当赞同和点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民不聊生。孔子也是这样认为的吗?我们这节课来学习《先前诸子选读》第一章,翻到第九页,文中的哪句话间接表明了孔子对于春秋这个时代的认识?(即标题,应该很快能找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与,可能学生会读错,应读yù,什么意思?参与。易怎么解释?改变,变革)意思是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参与变革了。他既然参与变革就说明天下无道。当时的其他人是不是也这样看呢,按组分配(顺序对应,四则材料,第五则材料因无对社会的评论,省去),将材料默读一遍,找出相关人物对春秋时代的看法。仪封人(注意仪读yí,卫国镇守边界的官):天下之无道也久矣;长沮、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楚狂接舆:今之从政者殆而。殆是什么意思?危险。荷蓧丈人:(文中丈人没有直接对这个时代进行评论,想要找出答案,要颇费踌躇,如果回答不到,就让所有学生一起齐读一遍,而后思考)可从两处间接看出:子路说丈人“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身洁,乱翻译成扰乱不合适,有点故意找茬的意味,可根据前句“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中的一个字来解释?谁能将这句话解释一下:长幼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固定词组:如之何…?怎么能…呢?注意与如…何?的区别,拿…怎么样呢?如《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拿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可用其中哪个字来解释乱?废字,解释为废弃,意思是说想要使自己干净,却废弃了君臣之间的关系。想要使自己干净才隐居,恰恰说明这个世界的污浊。其次是孔子对荷蓧丈人身份的判断:隐者也。《论语》中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隐居本身就是对这个时代无声的抗议。孔子是依据什么判断荷蓧丈人是隐士的?对子路及孔子的评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四体,四肢。勤,劳动,形容词作动词用。五谷,稻、黍、稷、麦、菽:豆子。孰,谁。)你这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谁晓得你的老师是什么人?连带着孔子一起骂了。既然是偶然碰见,为什么荷蓧丈人对子路和他的老师会有这样的评价?孔子是不屑于种田的,《子路》:樊迟请学稼(种庄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pǔ6 ,种蔬菜),曰:“吾不如老圃(老菜农)。”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爱劳动爱做官,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说明他对世事还是了解的,是有见识的;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ì)之,见(xiàn)其二子焉。见其二子,让他的两个儿子过来拜见子路,讲究长幼之间的礼节,显然是个有文化懂礼仪的农民,那时的农民还没有这样素养的(礼不下庶人,老百姓是不讲究这些礼的),也就只能是隐士了。由此可见隐士就是有文化但不肯出来做官的人。长沮、桀溺是避世之士,也是隐士,接舆装疯,疯子被排斥在正常的社会之外,所以佯狂也是一种避世之法,也算是隐士。当时的人都认为天下无道,但他们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孔子选择了知其不可而为之,而隐士选择了知其不可而什么之,用文中的一个字填空,不再用隐字。避。孔子放着在鲁国的大司寇这个高官厚禄不要,辛辛苦苦、长途跋涉去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礼乐治国的理想,寻找可以实现他梦想的君主和国家,隐士们对孔子的这一行为持什么态度呢?首先看楚狂接舆对孔子的态度,我们一起将第三则材料读一遍,读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楚狂接舆对孔子评价如何?对孔子周游列国持什么态度?(可将问题再重复一次)思考后同桌之间,或者前后左右之间相互讨论。接舆以凤凰来比喻孔子,显然对孔子的评价很好,但凤凰作为祥瑞(吉祥的征兆),只有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才出现,乱世出现显然不合时宜,所以接舆批评孔子不择世而出是道德衰败了。热心地给孔子提出了劝告:过去的不能挽回,未来还可以赶得上。那么过去指什么,未来又指什么?过去指周游列国,向从政者宣扬自己的治国理想。未来指隐居,天下无道则隐。(提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显然对孔子周游列国持否定态度。再看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讥讽与不屑。哪些话体现了他们对孔子的讥讽与不屑?(如果不能马上回答,就把朗读提到前面,体会人物态度)是知津矣!翻译一下:这人(周游天下),他知道渡口在哪儿?是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与前面一句“是鲁孔丘与?是也”两个是相同吗?这里的是是代词,这个人,前两句的是表判断。讽刺效果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或者换个问题为什么长沮说孔子一定知道渡口呢,明明孔子不知道所以才派子路来问的啊?讽刺他周游天下,理所当然应该知道道路,何必来问我呢。指出他应该回去隐居,自然知道回去的路了!正确的方向不是往前走,而是调转车头,回家隐居去。长沮回答的不是具体的某条道路,而是人生之路。且而(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难道如,不如)从辟世之士哉。而是什么意思?而通尔。注意固定句式:与其…岂若:与其…不如。这话虽是对子路说的,却表达了对孔子的不屑。言外之意是,像我这样避世隐居的人才更高超更彻底,像孔子那样的人根本不在话下。为什么桀溺称孔子为避人之士?因为他常常躲避与自己志趣不合的人,比如说季桓子。为什么桀溺认为避人不如避世好?你怎样认为?孔子曾说过贤者避世(贤德的人往往是避世的)。整个天下都一片黑暗,已经无路可走,无国可去,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实行自己的主张了,这时就只能彻底心灰意冷,避世而去,做个隐士。避人是躲开某一特定的、不喜欢的人,也就是说,除了这个人,可能还有好国君,避人的人还不绝望,因为他认为还有别的国6 君能实行他的主张。孔子则终生是一副救世的热心肠。贤者避世,孔子一直坚持不避世,所以孔子不是贤者,而是圣者,这正是孔子与这些隐士的区别,积极介入纷繁世事,为理想而奔走呼号,客观上也是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其中蕴含着孔子对世间众生的深刻关怀,担负着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这次来分角色朗读,第一组旁白,注意长沮曰,桀溺曰,夫子怃然曰,各种曰就不要读了,以保证对话的原生态,第二组,扮演长沮,第三组扮演子路,第四组扮演桀溺,我就勉为其难扮演一下夫子了。大家各自体会一下自己的角色,想象对话的情景,把语气充分展现出来。子路去求别人指点迷津,态度怎样?恭敬。长沮、桀溺语含讥讽。孔夫子听了子路的回话之后,心情怎样?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定然是伤感了,但他有动摇吗?没有,而是伤感中带着坚定。给时间体会情感,读出情感。隐士或劝告或讥讽嘲笑,那么平民的态度呢?被拯救的对象如何看待这位救世主?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却定要去做的人吗?傻子一个。早晨看守城门的人本来要嘲弄一下孔子,却不经意地说出了孔子的伟大。事实上,智者往往表现的愚蠢,圣人常常就是傻子,没有傻子般的执着与坚持,成就不了震撼人心的壮举。哲人总是孤独的,世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仪封人可算是孔子的知己了,文中哪个词语体现了仪封人对孔子的评价?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官府有什么事要宣布,便摇这铃,召集大家来听。像哪一种职业?教师,就像如今铃声一响,学生就得到教室,老师就来传道授业解惑,孔子向当时的诸侯宣扬治理社会的良方,可称称为社会导师。文中虽没有描述,但可以想见仪封人是笑着出门的,此种情景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稍稍篡改一下:仰天大笑出门去,孔子岂是蓬蒿人(蓬草和蒿草,比喻一般人)。仪封人是带着笑出门,跟孔子的学生说话时定是心情激动、高昂,让我们带着笑,用激动高昂的语气再把仪封人对二三子话读一遍: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为什么能成为社会导师,甚至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我觉得与他的选择有关,当人们都选择逃避时,他选择了面对,当他遭到讥讽嘲笑甚至围攻,他选择了微笑着坚持。可是我们的哈姆雷特王子还在王宫里迟疑犹豫: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你们告诉他哪一种更高贵?挺身反抗者,更高贵。动笔练习:根据课文内容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概括孔子形象,100字左右,用第二人称便于抒情。写完之后展示。示例:【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而你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你一生的道路。(根据美国诗人佛罗斯特《为选择的路》改写)】天下无道,贤者选择避世,而你,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什么让你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感,是救民于水火的社会责任感,是追求礼乐治国理想的崇高感。既然不被鲁国所用,便去周游列国,茫茫中原,总能听到辘辘的车轮声,那是你在驾车前行,仪封人赞扬你,你没有沾沾自喜;接舆唱凤歌劝你,你不为所动;长沮、桀溺嘲讽你,你在伤感中更加坚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1、阅读教材了解:     ①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     ②儒家及代表人物。     ③孔子的思想核心:礼。理想的人格核心:仁。     ④《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孔子及几位弟子的言行。     ⑤孔子想确立的政治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⑥了解孔子在我国及世界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2、补充内容:有一言有意义被人们所尊奉,流传下来就足以不朽了,而孔子又岂止一言呢。我大略翻了一下《论语》,其中尽善尽美、成人之美、见义勇为、见贤思齐、后生可畏、文质彬彬、不耻下问、朝闻道夕死可矣、听其言观其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很多内容,在今天仍有极强的生命力,对我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位2500多年前的伟人,真的令我们十分敬仰!     3、评价:孔子是中华民族道德的楷模,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圣人”,司马迁评价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还深深地影响了世界,联合国将孔子定为“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认为是世界人权的基础;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人生理想的榜样,这里既强调了修身的重要,又让学生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展示了孔子及弟子们的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难怪看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弟子时,他会气愤的说“朽木不可雕也”。 6、研读课文:选段㈠      ①封:边界(注重知识回顾,本词在《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出现过。      ②“君子之至于斯也”、“天下之无道也久矣”中的“之”均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何患于丧夫”介宾短语后置句。“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中的“以为”是“把……作为”      ③探究文段蕴含的信息:      A、仪封人关注天下、关注孔子(也说明孔子在社会上的影响),并把孔子视为君子。      B、有些人关注孔子,为孔子“丧官”担忧。      C、天下无道。       D、孔子为改变无道的天下而努力着。       E、“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仪封人对孔子的做法与评价)。       F、仪封人觉的欣慰。      ④本文特点研讨:      A、“木铎”是比喻说理,形象生动。      B、综合运用表达方式。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C、侧面烘托也及其成功。用“仪封人”、“二三子”烘托出孔子的高大形象,勇于承担的精神及其改变“无道天下”中的巨大作用。选文㈡ ①生字:耦、耰。通假:辟。词:津(无人问津)。 ②6 本段蕴含的信息: A、天下无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B、孔子之徒易。 C、长沮之类避。 D、隐含的信息是,越无道越要易,而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表现了一种顽强执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③A、本段运用的方法:对比。   B、表达方式:描写。有语言、神态、动作,尤其是用景物描写的方式表现天下无道的形式,更为精妙。 ④语言训练:请同学们谈谈对易与避两种人生态度的理解。      选文㈢㈣㈤的学习方式。以上两段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读,以下三段要求同学们按照研读前两段的方法进行研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要求学生做好研读笔记。      7、小结: 学习文本,一个栩栩如生的孔子从历史中走来,和我们那样的近。我们仿佛看到了他的伟岸,听到了他的心跳。当国家和民族处在危难之时,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明知不可为而为的人,我们民族的航船才冲过一道道险关,才有今天国家的繁荣和昌盛。灵魂纯洁高尚的孔子忧国忧民、积极进取、勇于担当。他的文化人格是我们乃至世界的榜样,它曾经激励了无数代的仁人志士,它也必将永远传承下去。   孔子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真的值得我们景仰、学习!   如何把握人生,真的是一个大题目,相信同学们学过本课后,对此一定会有深刻领悟。  最后,将《论语》中的四个字送给同学们以自勉:学而不厌,将其中的八个字留给我自己,借以鞭策我更好的工作,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6 二、先秦诸子简介  1、何谓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2、诸子的价值? 主要在三个方面:诸子争鸣现象的历史借鉴价值                 诸子各有建树,著书立说,哲思发人深醒,闪烁思想的光芒                 诸子为推行各自的思想,各尽妙手,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表现艺术  3、诸子概况:(可以让学生阅读课前的简介)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学生叙述,教师概括)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3、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a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b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c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d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4、孔子的地位 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神化的先哲实际上也只是——不得志的政客                                               伦理道德的研究者                                               教育的坚定实践者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评析】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6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6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