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运算课件ppt幻灯片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运算课件ppt幻灯片

ID:983936

大小:946 KB

页数:53页

时间:2022-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运算课件ppt 一,复习1310396129-3-4=4+3+2=2+4+0=8-2-3=5+4+1=10-7-2=9+0+1=5-3-1=10-1-6=76提问:9-3-4你是怎么算的?9-3-4=24+3+2你是怎么算的?4+3+2=910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想一想,该怎样列算式?怎样计算?4+3–2=574+3表示什么?7为什么减2? 教学例2 该怎样列式?怎样计算?列式:=4-2+352 做一做1.2.6+3-44+5-37-6+5 总结:本节课你受到了哪些收获? 谢谢你的合作学习再见 中国古代哲学(下) 一、中国哲学的宇宙观。二、中国哲学的天人关系。三、人生境界。四、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五、中国传统知行观。主要内容 一、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淮南子·原道》。中国哲学的宇宙观是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宇宙观。也就是要掌握一个“变”字。1、宇宙怎么样?2、宇宙有没有常道?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回答宇宙怎么样?A、最早论述宇宙的哲学家,追溯到老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认为世界有一个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是一个变化流动的过程。B、孔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行”、“生”都体现了这个特点。 C、荀子“列星随旋,日月递照,阴阳大化,风雨博施。”(《荀子·天论》)整个中国哲学史,都肯定变易是这个世界最根本的事实,一切事物都在变易之中,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对宇宙的变易这个特性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在两个问题上是有分歧的:(1)宇宙在时间上是否有限?(2)宇宙在空间上是否有限? (1)动态的宇宙,在时间上具有无限性?老子认为时间是有限的,天下有始,结尾是无限的;庄子打破老子的“天下有始”的观念,他认为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的,开端无限,未来也是无限的。 (2)宇宙在空间上是否有限?原始认为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的:汉代蓋天说:“天圆如张蓋,地方如棋局。”(《晋书·天文志》)张衡提出浑天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张衡浑仪注》) 到东汉,宇宙空间有限的观点被逐渐打破了:东汉出现了“宣夜说”:“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晋书·天文志》)元·邓牧:“天地大也,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粟耳。虚空,木也,天地犹果也。”(《伯牙琴·超然观记》) 2、宇宙有没有常道?最早认为世界有常的,是老子。“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儒家也肯定常,“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周易传》)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佛教提出一个对立思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佛教认为世界不是真实的。宋明理学认为:世界有常道,社会有常德,三纲五常。王夫之:“方动即静,方静即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认为变和常是对立统一的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彖卦·象传》)天行健,对宇宙总体的认知。健,即动、生、变、化。中国哲人对世界总体的认识,是一种动态的宇宙观。世界是个发展的过程,没有创始的观念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人生哲学。中国哲学家立足于动态的宇宙观,也以“生”作为人类社会的最根本原则,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二、中国哲学的天人关系。天人关系问题,是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也是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天人合一”与“天人交胜”的主张并存。天人合一观点包含两层意义:第一,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对立统一的,肯定天人合一才能达到人的高度自觉。 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国哲学家把人看作是“最为天下贵”者。持有此观点的包括众多讲“天人合一”的思想家,也包括不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家。荀子:“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刘禹锡:“天与人交相胜”儒家的人文理想是天人同德,认为人心是意义和价值的最终源泉,而人心又源于宇宙本体的“天”。因为天地宇宙本身即涵有价值,所以我们实现人生价值,不必另追求外在于人间的天国或彼岸世界。 三、人生境界境界,是中国哲学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致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儒家人生境界:主张“立人极”,以圣贤人格为向度,以个体的道德自觉,卓然挺立于天地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程顥《二程全书》)道家人生境界:追求精神的逍遥与解脱。道家的诗人或艺术家的灵感气质,有助于超越私欲,摒弃奔竞媚俗。佛家人生境界:净化超升,向往“涅槃”境界。 冯友兰《新原人》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对自觉所做之事毫无觉解,他的人生境界就算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一个人所做的事,动机是利己的,其事对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如果一个人自觉他是社会整体之一员,他自觉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所做的事都有道德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如果一个人了解道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觉解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而且还是宇宙的一员,即是孟子所说的“天民”。他自觉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并觉解其中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天地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中国传统思维方式1、逻辑分析。2、辩证思维。3、直觉体悟。 1、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缺点是分析方法的薄弱,但并不是没有逻辑分析思维。孔子兼重学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宣称“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荀子:主张形式逻辑的类推原则,倾向于对事物及其类别的确定性加以研究,有实证分析的认知倾向。 墨子《墨经》体现了分析思维的光辉,墨家严格地确立了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程序和规则,《墨经》所指出的“故”、“理”、“类”的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步骤和方法,有其精到之处。墨家的逻辑体系包括“名”、“辞”、“说”、“辨”:以名举实:“名,达、类、私。”(《墨经上》)“达名”是最一般的概念,如“事物”。“类名”是反映一类事物的概念,如“马”。“私名”专有的单独概念,如“赤兔”这匹马。 以辞抒意:辞,判断。以说出故:说,推理、推论。其基本逻辑范畴——故、理、类,三者是基本前提。“故,所得而后成也”(《经上》)“故”是事物所能成的原因、条件和论题的根据与理由,其中有“小故”、“大故”。“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理”:“论诽之可不可,以理。”(《经说下》)指事物之理和立辞的论据。 类:“以类取、以类予”A、以类取,指物以类聚,以同者取之。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归纳推理。B、以类予,类比推理。惠施“历物十事”保存在《庄子·天下》: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三、天与地卑,山于泽平”。四、日放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五、大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六、南方无穷而有穷。七、今日适越而昔来。八、连环可解也。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十、泛爱万物,天下一体也 公孙龙《坚白论》:坚、白、石三,可乎?曰:不可。曰:二,可乎?曰:可。曰:何哉?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事物的属性,是要在事物中体现的,不能脱离事物而存在。“离白坚”揭示的原理:设有A、B、C,其中B、C属A之下。公孙龙:取B、C其中之一者,同时必取A(因B、C属A),且同时将另一者分离(因只取B、C其中之一者)。 2、辩证思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的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的宇宙的哲学”——李约瑟中国哲学在方法论上的优长,是辩证逻辑。在矛盾的两点论上把握动态的发展,有正反两个方面。 (1)阴阳观念,是中国人辩证思维的萌芽。(2)中国辩证法的奠基人——孔子、老子、韩非子。A、《老子道德经》阐述道家辩证法思想:贵柔守雌。①大量的经验事实概括出矛盾原则,初步揭示了对立面双方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恶矣。”②初步揭示出“反者道之动”的否定原理。“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③以退为进的应付原则,贵柔守雌。 B、孙武子《孙子兵法》,基本精神崇尚刚阳。①把握主要矛盾。“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②把握主动权。“敌人饱,饱则饥之。”③把握灵活的原则。用兵如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C、儒家讲中庸之道,把握中的原则。“过犹不及”、“刚柔相济”、“威而不猛”、“弋而不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程朱理学家是把三种打通,讨论“两一关系”,即对立和统一的关系。A、一分为二,强调对立是主导面。代表人物邵雍,“太极既分,两仪立矣……”B、合二而一。代表认为方以智:“交”也者,合二而一也。C、二一并重。代表人物王夫之,“合二以一者,为分一为二所固。” 3、直觉体悟。直觉体悟,主体对客体的体认不是能用语言、概念、判断所能达到的一种思维方式。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在三家中都体现了直觉体悟的思维特点: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老子主张“涤除玄览”;庄子主张“心斋”、“坐忘”。 儒家孔子的“默而识之”,孟子的“不虑而知”、苟子的“虚壹而静”、“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佛家更是强调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心性之本源。禅宗的参究方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心而行,无念为宗,触类是道,即事而真。 中国哲学认为,对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思维、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此思维“言语道断,思维路绝”也。这种浑然与天道合一,既是一种思维状态,当下就可以得到对世界最深邃本质的洞悉;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是主体直接渗入客体。这种消解主客的状态实际是在多次反复的理性思维基础上才能产生,缺乏理性思维的铺垫,灵感顿悟就不能出现。 五、中国传统知行观。知行观是中国哲学的特色,相当于西方的知识论和实践论。1、先秦的务实诉求。2、汉代以后的重行传统。3、宋明理学的知行先后关系的研讨。 1、先秦的务实诉求。孔子主张务实,人的知要落实到实的层面。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荀子:“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为圣人。”墨家重视行的,是行的高手,认为行就是人的本质特征。“赖其力而生,强力以从事。” 老子认为得道与否,不在于语言,而是看你的行为能否做到:“绝学无忧、绝圣弃智、道不可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治大国若烹小鱼。”庄子重行,《庖丁解牛》。重行在汉代一度受到政府的挑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读经三年不窥园,但是不能代表中国哲人的全部诉求。 2、汉代以后的重行传统。扬雄《渔樵问对》:“君子常行胜言,小人常言胜行。”刘向《经略志》:“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王充《论衡·问孔》:“言行相应,则谓之贤。”“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3、宋明理学的知行先后关系的研讨。(1)知先行后,“譬如人欲往京师,必知是出那门,行那路,然后可往。如不知,虽有欲行之心,其将何之?”——程颐(2)知轻行重。“致知力行,论其先后,故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朱熹(3)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王阳明。(4)行先知后。“知行终始不相离”、“相资以为互用”、“并进而有功”——王夫之。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