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概述》,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2、自主学习《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3、诵读课文五则材料,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4、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5、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知识积累】一、自主学习《概述》,梳理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特色诸子典籍时代作者国别思想主张著作特色经典名句摘抄《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1、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
》《乐》《》。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历史著作。3、《论语》简介《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注音),(解义)。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学习过程】Ⅰ、基础知识梳理一、积累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僭越()巨擘()整饬()端倪()木铎()长沮()戛然而止()桀溺()执舆()怃然()荷蓧()耦耰()辍学()箪食壶浆()靡费()莅临()缜密()繁文缛节()五谷:稻黍稷麦菽()()()二、巩固字形(改正有错的字)走头无路()施展报复()诀择()楷模()挺身而出()挺而走险()三、名句积累(填写名句空缺处)⑴往者不可谏,。⑵四体不勤,。⑶君子之仕也,。⑷欲洁其身,。⑸长幼之节,;君臣之义,?Ⅱ、文本探究一、自读《仪封人请见孔子》,回答以下问题[来源:Z.Com]1、解释加点词语仪封()人请见()君子之()至于()斯也从者见之()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2、翻译重点句子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3、文段探究“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中的“木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二、自读《长沮、桀溺耦而耕》,回答以下问题1、解释加点词语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夫执舆者为()谁?是鲁孔丘与()问于()桀溺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耰()而不辍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丘不与()易()也2、翻译重点句子①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②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3、文段探究①长沮与桀溺性格上有什么异同?②通过长沮和桀溺这两位避世之人的言行,表达的目的是什么?【拓展阅读】[鲍鹏山]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汉书·艺文志》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参一孔子的长相颇怪。“生而圩顶”,就是说,他天生的脑袋畸型,头顶上中间低,四周高,司马贞说,其形状恰像倒过来的屋顶。名之曰丘,固当。不知命相学家是如何解释的。这种头顶是否暗示着承受天地之甘露阳光?孔子自学而成大才,其天赋必然很高。而其身长亦不凡,“九尺有六寸”,这在那时可以说是“硕人”了,“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人人都说他是长人,感到惊异。真正的一个齐鲁大汉。不过,这个“长人”的身影也确实够长了——长到遮蔽了整个民族漫长的历史,—个民族都—直顺着他的倒影前行两干多年了,我们何时才能走出这漫漫的阴影呢?据司马迁和《孔子家语》的记载,孔子乃是商代“三仁”之一微子的后代。那个有名的“仁义之师”的统帅宋襄公,便是他的十一世祖——
难怪他也像宋襄公那样泥古不化,自讨苦吃。用古老的仁义道德去对付现世的流氓强盗,这也是他家族的祖传秘诀吧,只可惜常常不灵。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不再属王族,姓也成了“孔”。后来孔父嘉又为人所逼而奔鲁。所以孔子确实是一位“没落贵族”。到他父亲叔梁纥,便是连人丁也很寥落了:正妻连生九女,—妾生子叫孟皮,却又是个跛子。年近七十的叔梁纥大概非常绝望了。但他还要作最后的努力,于是便向颜氏求婚,颜氏少女颜征“从父命”而嫁给了古稀之年的叔梁纥。所以,司马迁说这是“野合”,“野”与“礼”相对,夫妻双方年龄差别太大,不合周礼,所以这婚姻不是“礼合”,而是“野合”。“野合而生孔子”——这实在太有意味了,为什么呢?孔子终其一生都在为“礼坏乐崩”而头疼,而愤怒,而奔走呼号,要人们“克己复礼”,孰料他本人即是个不合礼的产儿呢。如果他的那位老父亲真的克制自己来恢复周礼,可就没有孔子了。真玄哪。要知道,这不合“礼”的产儿,竟是他们这古老家族之链上最辉煌的一环,也是我们这古老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人物啊!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好抬杠的李贄就此讽刺道,怪不得孔子出生之前,人们都点着蜡烛走路。我想,话不能这么说,也不是这么说的。我觉得,孔子确实是悬挂在那个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他使我们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他使那时代的人与后代乃至于我们沟通了。我们由他知道,即便在那么一个洪荒时代,也是有阳光普照着而万物不探手段地生机勃勃;那时代也发生着我们今天一样的事情:暴力和弱者的呻吟;混乱和宁静的企望;束缚与挣扎;阴谋与流血;理想碰了钉子;天真遇见邪恶;友情温暖,世态炎凉。在他手订的《诗经》中,我们甚至可以体验到最个性的感受——当那些面孔不一情性各异的个人复活时,那个时代不也就复活了吗?孔子生活的时代也真像他所说的,确实是混乱无道。他为之伤心不已:辉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也土崩瓦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且个个生龙活虎。西周古都废墟上的青草与野黍也一茬一茬地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根深而茎壮了,掩埋在草丛中瓦裂的陶器早已流尽了最后一滴汁液。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东周呢?龟缩在洛邑弹九之地,可怜巴巴地看着那些纵横天下的伯霸诸侯,把九州版图闹得瓜分而豆刮。无可奈何花落去,还有谁来用红巾翠袖,擦去周王混浊的老泪?连孔子本人都不曾去那里。在这种时候,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无异于痴人说梦。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面对这一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孔子领悟到并承诺了自己的使命!但挽狂澜于既倒,或知其不可而为之,只不过是一种令人钦敬的悲剧精神罢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当他奔波倦极归来,在一条小河边饮他那匹汗马时,他偶然从平静的流水中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甚矣,吾衰矣”(太惨啦!我已经衰老了!)他顿时心凉如水。这衰弱的老人,他的多少雄心都失败了,多少理想都破灭了。壮志不酬,眺望茫茫无语的宇宙,他心事浩茫。人世渺小,天道无情,青山依旧,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我在几千年后的漆黑的夜里写这篇文章时,宛如见到他当初衰弱地站在苍茫高天之下的无情逝水边。那无限凄惶的老人的晚景使我大为感动。于是这篇文章的题目也就一闪而现了:这衰弱的,即将随着时间的流水逝去的老人,不就像黑暗旷野上快要燃尽的一枝蜡烛吗?四面飚风,寒意四逼,这支蜡烛艰难地闪耀……孔子死后,鲁哀公装模作样地悲痛一番,悼念一番,他写了一篇诔文,似乎感伤得很:“上天太不公平啦。不肯留下一位老人陪我,让我一人在鲁国孤零零的,唉,多么悲痛。”孔子的弟子子贡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
其实,对孔子“生不能用”的,岂止—位鲁哀公呢?孔子一生见过不少诸侯,像楚昭王,齐景公,卫灵公……等等,有谁用他呢?天下人事纷纷扬扬,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人都在玩新花样,搞新名堂,他老先生拿着一把过时的且是万古不变的尺子,东量量,西测测,这也不合“礼”,那也不合“乐”,到处招人惹人,别人对他敬而远之也是很自然的。同时他又像一个蹩脚的推销员,推销过时的、早已更新换代的产品。这产品不是按顾客的需求而设计,而是要以这产品的规格来设计顾客,正如韩非嘲笑他的,不是根据脚的大小来选鞋,而是根据鞋的大小来“削足”。他这么不合时宜,被人拒绝不是很正常的么?子贡以他的经济实力和外交天才,到处为老师打点鼓吹,也没有什么效果。子贡的悲痛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责备鲁哀公不能用孔子,就不大合情合理啦。
《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二)编写:若飞审定:康源2010.04.21【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五则材料,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2、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3、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学习过程】一、自读《楚狂接舆》,回答以下问题1、解释加点词语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今之从政者殆()而趋()而避之2、翻译重点句子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3、文段探究接舆歌曰把孔子喻为“凤凰”是赞赏还是嘲讽?接舆歌曰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二、自读《荷蓧丈人》《子路宿于石门》,回答以下问题1、解释加点词语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四体不勤()植()其杖而芸()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晨门曰奚()自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2、翻译重点句子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②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③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3、文段探究①“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②孔子对荷蓧丈人处世态度持什么态度?
③选文5中,借守门人之口意在说明什么?三、探究品评①本文的几个小段是如何塑造孔子这一人物形象的?②运用本课文材料,请你为“孔子”写一段颁奖词。【拓展阅读】现代诗致孔子(转自:汉草的博客)寒风夹带着马蹄车轮刺耳的嘈杂士大夫的梦想从瑟瑟发抖的衣袖里挥发战国的尘土覆没了万里无云的春秋千年一叹从时空的那头蔓延仿佛在期待未知的答案你悲伤地注视着一堆一堆的竹简而我悲伤地注视着你的容颜离开鲁国真的是因为没分到腊肉的不悦把一个国家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抛却仅仅是因为个人的感觉抑或是面对困难的戏谑此刻的仁义道德何以体现一旦接近生死就失去了绝学你悲伤地注视着你的前程而我悲伤地注视着你的轻蔑周游的路上旧旗惶惶你的心里只有大臣和君王在一生的追求中丝毫不关心民间的饥肠似乎没有产生民不聊生的迷惘也没有做过一件善事可以颂扬唯念君君臣臣的理想在战国之间不停地彷徨你悲伤地注视着天下的地图而我悲伤地注视着你的眼光你到每个国度都用名声得到俸禄和住所每个地方你都用周朝的礼仪赢得允诺在风雨如晦中展示三年有成的气魄你所提倡无功不受禄的中庸时时又被打破你所经历的困窘和挨饿你所感觉的贫穷和辛涩对黎民百姓简直就是传说你悲伤地注视着苟有用我者的志向而我悲伤地注视着你的落寞你把不成功的人生归结到无为而无不为[来源:Z.Com]你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无怨无悔克己复礼君子无所争无所谓这让许多后来的人步入了不归让老子蒙受消积遁世的是非实际上前一个无为是指层次境界和心扉后一个无不为是指行动实践和结尾你悲伤地看着五千言的道德经而我悲伤地看着你紧锁的双眉我不知道师道尊严的你的老师我不知道你所学知识的前辈的名字夏商周的历史和上古文明为什么在你的继承中消失你这受人膜拜的大师你学过读过文献在哪里考正和修订出处来自哪里唯有你成为论语中那个精通六艺的圣人矣你悲伤地看着逝者如斯夫的江水我悲伤地看着你的足迹我不承认你是圣人那些被认可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只不过是夏商周的遗产
我不承认你是圣人那些远古文明的灿烂怎能从你高傲的不惑中隔断你为何不从三千弟子中找几个抄书的工匠把好的坏的完整的历史保全而是任由你的好恶弄个女子与小人难养的论断你悲伤地注视着你的名声而我悲伤地注视着你的身影时光黑暗的轮盘在认识和怀疑中把你的牙齿磨成耀眼的钻石留下了让世人惊奇的文笔历代君王不停地追封和推崇把你当作他们的魔戒我明白了你的委屈只要有统治阶层的存在就会有你高大伟岸的存在你悲伤地注视着你的天空而我悲伤地注视着你的大地注1.诗毕稍寝,梦见孔子,子曰:只可照圣人说的去做,不可照圣人做的去做,同理,只可照政客说的去做,不可照政客做的去做。醒,遂信孔子是教育家和圣人……注2:友出影院曰,不吃喝嫖赌乃圣人也。[来源:Z|xx|k.Com]注3:“唯女子与小人难养”,女子是指男尊女卑时代的广大妇女,小人是指没钱没时间受教化,只为生存挣扎的老百姓。二者皆是社会最底层。注4:孔子周游列国,几乎皆得六万俸禄及其它,还不包括三千弟子的贡献,不知何故,如此提倡节俭的他竟然贫困交加。》[鲍鹏山]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二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而他的很多徒子徒孙,如宋明之际的理学家们,就属于后者了,新儒家们当更是等而下之。因情而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逝者如斯夫!”这时,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在一个抽象的、冷酷的、沉闷的老子之后,出现一个一往情深、感怀万端的孔子,使我们再次感受到—种温软,一种熨帖,这实在是让我们大大舒了—口气,历史终于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一些可怕的心理能量在孔子的歌哭、幽默、感喟中被释放了。孔子使一些无序的暴力变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与企望,他使天下英雄入于他的彀中,并带着这些社会精英致力于建构新的理想。当混乱的历史有了理想与方向时,混乱就不再是一无是处,相反,倒往往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生机无穷的魅力。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有一次,在一条汤汤而流的小河边他们又找不到渡口了。远处的水田中有两人在耕作,子路便上前去打问。其中的一个细长个子却不回答子路的询问,而是反问子路:“那个执缰绳的人是谁?”子路恭敬地回答:“是孔丘。”“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可见孔子的知名度颇高。子路答:“是”。这个细高个冷冷的就来了一句:“既然是鲁国的那个孔丘,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嘛”。没奈何,已经由绿林好汉改邪归正到孔子门下的子路,只能按捺住火气,转过身去问另一位。这一位魁梧雄桀,是个大块头。大块头也反问子路:“你是谁?”子路仍然是恭敬地回答:“我是仲由。”“你是孔丘的门徒吗?”“是。”现在又轮到大块头来教训子路了:“天下混乱,举世皆然。谁能改变这种局面?我看你身体强壮,是个好庄稼汉。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东奔西走,鼓唇摇舌,倒不如跟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躬耕垄亩的好!”这里我先解释两个词。什么叫“避人”
呢?避人就是择人,就是避开那些昏庸无道的诸侯,而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有为之君,一同来重整乾坤。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嘛,不择主,只要给富贵就帮他卖力,那是苏秦张仪的作为。孔子一心要的是救世,而不是个人富贵,所以他恓恓惶惶的马车在纵横阡陌间奔走扬尘,就是要避开身后的昏君而去寻找前面的明君。什么是“避世”?在“避人”的基础上再跨一步,彻底冷了心,闭了眼,认定天下不可能有什么诸侯还能与他一起改变这世界,于是彻底绝望;从而彻底不抱希望,回到田园中去,回到自己的内心中去,告别都市、政治与熙熙攘攘的外部世界,就叫避世。再回头说子路被这两人教训得一愣一愣的,又要注意自己此时的身份,不能发作,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向孔子汇报。孔子听完,不尽的迷惘。谁说这两位隐士说得不对呢?这不也是孔子自己内心中常有的感触吗?但他历尽艰辛,学而不厌,“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难道就此卷而怀之吗?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是为了培养一批隐士,或者懂文化的农夫吗?于是他感慨万端:“人总不能与鸟兽一起生活在山林之中啊,我不和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与他们共享欢乐共担不幸,我又能和谁生活在一起呢?他们说天下无道,但不正因为天下混乱无道,才需要我们去承担责任吗?假如天下有道,还需要我们吗?”《论语》中的这一段,很传神,两千多年了,那条汤汤小河边发生的这场争论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似的。这几个人好像还在我们身边。我尤其为孔子感动。他恓惶而寂寞,迷惘而执拗。“志于道”的人越来越少了,不少人顺应潮流,从而成了新贵,或成为新贵的红人,其中甚至有他的门徒,比如那个顶善于察言观色的弟子冉求。又有不少人冷了心,折断宝剑为锄犁,平戎策换得种树书,如长沮,桀溺;其中也有他的弟子,如樊迟。樊迟向他问稼,问为圃,大概也是准备避世了吧。望望眼前,路漫漫其修远兮,看看身后,追随者渐渐寥落。“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道行不通了,我只能乘小船漂荡到大海中去了。到那时还能跟随我的,可能只有一个仲由了吧!)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想凭自己个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容易经受得了各种诱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我从未见过一个喜爱德行比得上喜爱美色的人。)“吾未见刚者”(我未见过刚强的人)“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未见过喜好仁厌恶不仁的人)“末闻好学者”(没听说过好学的人)。这些话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贤者都包括在内了吗?要让这些弟子们“无欲则刚”、“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况别人?韩非就曾刻薄尖酸地揶揄孔子,说凭着孔子那么巨大的个人德行,不就只有七十子之徒跟随他么?而下等君主鲁哀公却能让一国人都服从他,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鲁哀公臣服。所以,人是多么容易向权势屈服,而向慕仁义的人是多么少啊。孔子此时的处境,真是令人同情。但他更让我们尊敬。这就是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可以更改主帅,匹夫却不能逼他改变志向)。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岂容玷污?天下一团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据了一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而孔子,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我很喜欢“一意孤行”这个词,很喜欢这个词所指称的那种性情与人格。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一位楚地的狂生曾经警告过孔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你过去糊涂就算了,以后你可改了吧!算了吧算了吧!现在追随政治危险得很啦!)但不能因为政治危险,就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听任他们受暴政的煎熬,置自己的伦理责任于不顾!“政者,正也”——政治,就是对暴政的矫正!就是正义!所以,孔子庄严宣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虽然他也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类的话;虽然他也称赞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慨叹“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的聪明别人是比得上,他的糊涂别人就比不上了),大有郑板桥“由糊涂入聪明难,由聪明入糊涂尤难”的意味,但他对自己,却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鱼一样,“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是如射出的箭一样,正道直行,永不回头。
自魏晋以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就有了一种极古怪的现象,那就是人格理想与伦理责任的分离。最受人敬仰的人格乃是那些在天下苦难面前卷而怀之、闭目养神的隐君子!他们的伦理关怀哪里去了?他们的道德痛苦哪里去了?作为知识分子,他们的基本人道精神哪里去了?难道我们不应该要求知识分子有起码的价值关怀吗?但我们却偏偏认为他们是涵养最高、道德最纯洁的人!鲁迅禁不住对这些人怒形于色:泰山崩,黄河溢,隐士目无见,耳无闻!这种目不关注人间苦难,耳不听弱者呻吟的人物,不就是饭桶酒囊茶壶甚至权势的尿壶么!现在不少人飘飘然地要“告别鲁迅”,却又腻歪歪地对“茶壶”周作人大为钟情。这种人是难以让人生出敬意的。一个人让人尊敬是有条件的。在孔子那里,在他的学说之中,那种古典的崇高确实让我们这些聪明机灵的后来人愈显扁平而单薄。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一)答案一、3、以“木铎”为喻,形象地阐明孔子的政治抱负及其对社会的巨大作用,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二、3、①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长沮言辞尖刻,对孔子冷嘲热讽;桀溺较为自负武断更为悲观厌世。②反衬孔子的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一)答案一、3、嘲讽。接舆是个狂放游侠似的隐士,他主动积极讽谏孔子,却又不屑与孔子对话,既表现了对孔子心志的理解,又表现了对当时现实政治的失望。(接舆的话透露出来一种对社会的无奈,对“往者”和“今之从政者”都失去了信心,可以说这正是他选择避世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他才说孔子是“何德之衰”。)[来源:学§科§网Z§X§X§K]二、3、荷蓧丈人是个清高孤傲而性格较为复杂的隐士。他倚老卖老,给了子路一顿训斥,却又好烦好菜招待他;他不愿结交孔子师徒,却又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群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①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②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洁其身,而乱大伦”的处世态度,给予严厉的批评。③体现孔子在推行道义方面的执著,对孔子的勇于担当匡救天下的责任而不言弃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