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减9的减法》《十几减9的减法》 《十几减9》是第二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是以后学习退位减法的基础。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探索中找到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在设计时我首先通过复习上学期最后一单元20以内进位加法,不仅为学习《十几减9》在知识上做好了准备,而且在计算思路上也做好了铺垫。教学例1时以“扶”为主,出示了书上第10页的主题图,孩子们认真观察并提出数学问题,列出了算式15-9和14-9,接着让孩子们同桌讨论,你是怎么计算的?孩子们讨论开了,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秩序比自己预料得好。接下来让孩子们交流汇报,孩子的表现也令我满意。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的有吸引力的活动背景中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书上的主题图,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连成一体,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思考,让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计算算式的结果。 因为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知识能力水平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有的解法不是很简单,不一定是“最佳答案”,但毕竟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动脑筋想出来的,它闪耀着创新的火花。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主动参与算法的优化过程。 2、既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又不忘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班上的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计算15-9时,所用的计算方法在思维水平上也是有差异的。呈现出如下三种方法:⑴10-9=1,1+5=6;⑵9+6=15,15-9=6;⑶15-5=10,10-4=6。有的同学通过观察与思考说出15-9=6,那14-9=5。多种方法呈现后,我不急于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两次比较、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分析、比较中,使学生充分体验“想加算减”方法的优越性,使学生在自愿选择方法的前提下,自觉主动地选择“想加算减”的方法。促进了低层次思维学生的发展。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破十法,其次才想到算减想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正确率较高,但还是有三四个学生出现错误。须在课下多加练习。 《十几减 9 》这节课教学,让我感触颇深,知道了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应怎样适时介入引导,另外,我悟出这一做法不仅仅适用于计算部分的教学,它还适用于整个数学学科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各个学科都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因此,我认为这样的做法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 《十几减9的减法》 学习不光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方法。满足于停留在学生个性化学习这一层面上,不进行及时的引导、升华;只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对例题的两个题目都在思考着方法,我在学生练习时,也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准确地计算,在课后的数学书练习批改中,学生的正确率也较高,我觉得这堂课似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在回家作业中我却感到了茫然与困惑:上课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上课练习效果也不错,为什么到学生独立解题时却做得这样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