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当仁,不让于师对应学生用书P6[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绥之斯来(suí) 2。喟然(kuì) 3.瞻之(zhān)4.循循然(xún)5。莞尔(wǎn)6.偃(yǎn)7.一箪食(dān)8.饥馑(jǐn)9。哂之(shěn)10.以俟君子(sì)11.鼓瑟(sè)12。铿尔(kēnɡ)13.舞雩(yú)14。牖(yǒu)二、通假字1.君子一言以为知通智,聪明,智慧2.道之斯行通导,引导3.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通悦,高兴4.夫子矢之曰通誓,发誓5.鼓瑟希通稀,稀疏6.毋吾以也通已,停止7.莫春者,春服既成同暮,晚8.唯求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三、古今异义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君子学道则爱人古义:喜爱别人今义:丈夫或妻子2.君子一言以为知古义:可以表现出今义:认为四、一词多义1.绝2.弥3.莫4.疾5.非6.舍7.如8.为9.其10.焉五、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闻弦歌之声弦歌:弹琴唱歌2.端章甫端章甫:穿上礼服,戴上礼帽3.风乎舞雩风:吹风4.曾皙后后:落在后面5.鼓瑟希鼓:弹奏(二)使动用法1.博我以文博:使……广博2.可使足民足:使……富足(三)意动用法其生也荣,其死也哀荣:以……为荣哀:以……为哀(四)动词作名词一箪食,一瓢饮食:饭;饮:水(五)形容词作名词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小相;大:大相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他人之贤者,丘陵也(“……者……也”表判断)2.亡之,命矣夫(语意上的判断句)(二)状语后置句1.其何伤于日月乎(“于日月"作状语,后置)2.仲尼岂贤于子乎(“于子”作状语,后置)3.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以文”“以礼"作状语,后置)(三)宾语前置句1.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夫人”和“谁”作“为"的宾语,前置)2.不吾知也(代词“吾”作“知”的宾语,前置)(四)主谓倒装1.贤哉,回也(正常语序应为“回也,贤哉”)2.异乎三子者之撰(正常语序应为“三子者之撰异乎”)[课文·译注](1)这样做没有用。逾(yú):超越。无得:不能够.虽:即使。其①:用在句首强化反语语气的副词。伤:妨害.多:只,仅仅.(2)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4)(5)(6)(7)(8)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9)(10)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1)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2)(13)对应学生用书P9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评析] 孔子说:“颜回是多么有才德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愁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乐趣。颜回是多么有才德啊!”本章中,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自得其乐.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评析] 暮春三月,春天的夹衣已经穿上了,我跟五六个成年男子,还有六七个男孩儿,在沂水中洗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乘凉,一路唱着歌回来。这是和谐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国家德政达到极致的体现,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形象化表述。这正合乎孔子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所以后面才引出孔子“吾与点也”的喟然感叹.[问题1] 第1节中“多见其不知量也”是针对什么人说的?[明确] 针对诋毁孔子的人说的,指叔孙武叔.[问题2] 第2节中“其生也荣,其死也哀”说明了什么?[明确] “其”代孔子。说明孔子的出类拔萃和对孔子的无限敬重.[问题3] 选文第6节“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说明了什么?[明确] 孔子的毫不隐瞒,表现了他对弟子的人格的尊重。[问题4] 选文第11~13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明确] 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和神情举止细节的刻画,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情谊深厚。[问题5] 当孔子谈到师生如何相处时,他说:“当仁,不让于师。”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明确] 孔子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在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但是,孔子提出,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把“仁”作为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问题6] 从第10则选文看,每个人物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 子路:“率尔而对”,直抒胸臆,表现了他鲁莽坦率、自负急躁的性格;冉有、公西华:说话委婉而留有余地,表现了他们的谨慎和谦恭;曾皙:一直在鼓瑟,直到被孔子问起,才“舍瑟而作”,充分表现了他的温文尔雅、潇洒超脱的性格,尤其是他所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理想蓝图,更是展示了他逍遥自得、恬淡空灵的内心世界;孔子:谦和诚恳,循循善诱,耐心地启迪弟子,始终保持着谦谦君子的儒家风范。 对应学生用书P10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绥之(suí) 喟然(wèi) 卓尔(zhuó) 诲人(huì)B.莞尔(wǎn)箪食(dān)瓢饮(piáo)曾皙(xī)C.侍坐(shì)饥馑(jǐn)哂之(xī)以俟(sì)D.舞雩(yú)户牖(yǒu)哭恸(dònɡ)铿尔(kēnɡ)解析:A项,“喟”读kuì;C项,“哂”读shěn;D项,“恸”读tònɡ。答案:B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仲尼岂贤于子乎 B.道之斯行C.小人学道则易使也D.亡之,命矣夫解析:B项中的“道"通“导”。答案:B3.下列句子中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何伤于日月乎(妨害)B.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诱导)C.夫子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D.吾与点也(和)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解析:D项中的“与",读yù,称赞。答案:D4.下列句子中虚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怎么样)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果)C.愿为小相焉(做)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解析:B项中的“如”,意为“或者”。答案:B5.与“以吾一日长乎尔”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当仁,不让于师B.约我以礼C.仲尼岂贤于子乎D.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解析:A、B、C三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D为判断句。答案:D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shènɡ,四马一车为一乘)B.因之以饥馑(接着)C.夫子哂之(微笑)D.舍瑟而作(住舍)解析:D项中“舍”读shě,放下。答案:D7.下列加点词与“端章甫”中“章甫”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驴不胜怒,蹄之B.皆共目之C.沛公欲王关中D.殚其地之出解析:例句中的“章甫"是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戴礼帽.A、B、C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D项为动词作名词,出产的东西。答案:D8.下列各句中与“不吾知也”句式不一致的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D.我之谓也解析:例句是宾语前置句,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A项与例句相同.B项是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C项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何伤”即“伤何”。D项用助词“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我之谓”即“谓我”。答案:B9.下列对语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B.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C.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了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D.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解析:C项中“理性的语言”不对,曾皙运用形象的描述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而非通过理性的语言。答案:C10.本则故事中,孔子鼓励其弟子畅所欲言,而不阻止弟子们表达自己的意愿,说明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尊重,能平等待人;孔子对弟子们言志的不同态度,又表现了孔子对仁德的重视.(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语》的解读。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比较句读的不同所显示的语意的不同。①孔子只关心人的伤亡,对马的伤亡则不闻不问。②孔子既关心人的伤亡,也关心马的伤亡,只不过先人后马,先重后轻。答案:①贵人贱马。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1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语》的分析评价。本题考查了《论语》的仁爱观,两个断句的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第一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没有问马。第二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接着询问马的情况。按照前一种标点,孔子只关心人的伤亡,对马的伤亡则不闻不问。答案: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对应学生用书P11一、《论语》导读1.[原文] 子曰:“论笃是与①,君子者乎?色庄者乎?"[注释] ①论笃是与:论,言论.笃,诚恳。与,赞许。意思是对说话笃实诚恳的人表示赞许。[译文] 孔子说:“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应看他是不是真君子?是不是伪装庄重的人?”[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学生们不但要说话笃实诚恳,而且要言行一致.曾有“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说法,这表明孔子在观察别人的时候,不仅要看他说话时诚恳的态度,而且要看他的行动。言行一致才是真君子。2.[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注释] ①诸:“之乎"二字的合音。②兼人:勇气过人。[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勇气过人,所以我约束他。"[评析]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串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于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二、名家点评论孔子的幽默(节选)林语堂孔子自然是幽默的。《论语》一书,有很多他的幽默语,因为他脚踏实地,说很多入情入理的话。只可惜前人理学气太厚,不曾懂得。他十四年间,游于宋、卫、陈、蔡之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总是泰然处之。他那安详自适的态度,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陈绝粮一段。门人都已出怨言了,孔子独弦歌不衰,不改那种安详幽默的态度.他三次问门人:“我们一班人,不三不四,非牛非虎,流落到这步田地,为什么呢?”这是我最爱的一段,也是使我们最佩服孔子的一段.有一次,孔子与门人相失于路上,后来有人在东门找到孔子,说他的相貌,并说他像一条“丧家犬"。孔子听见说:“别的我不知道,至于像一条丧家狗,倒有点像。”《论语》是一本好书,虽然编的太坏,或可说,根本没人敢编过.《论语》一书,有很多孔子的人情味。要明白《论语》的意味,须先明白孔子对门人说的话,很多是脱口而出的话,幽默自得的话,甚至开玩笑的话,及破口骂人的话.总而言之,《论语》是孔子与门人私下对谈的实录。最可宝贵的,使我们复见孔子的真面目,就是这些半真半假、雍容自得的实录,由这些闲谈实录,可以想见孔子的真性格。孔子对他门人,全无架子.不像程颐对哲宗讲学,还要执师生之礼那种臭架子.他一定要坐着讲。孔子说:“你们两三位,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不好说的吗?我对你们老实没有?我没有一件事不让你们两三位知道.那就是我。”这亲密的情形,就可想见.孔子到武城,是他的门人子游当城宰.听见家家有念书弦诵的声音,夫子莞尔而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驳他说:“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夫子所教是如此,‘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说:“你们两三位听,言偃是对的!我刚才说的,是和他开玩笑而已!”这是孔子燕居门人对谈的腔调。若做岸然道貌的考证文章,便可说“岂有圣人而戏言乎……不信也……不义也……圣人必不如此,可知其伪也。”你看见过哪一位道学老师,肯对学生说笑话没有?知识链接: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