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2、理解孔子“仁”的内涵。二、教学重点: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三、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四、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从字面意义的理解上看,孔子认为人在生活中不能纵放自己的欲望,而应该以礼来要求自己;生活中要推己及人,宽以待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团结合作。二、整体感知1、指明学生朗读9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2、集体朗读。三、具体分析第1则1、翻译2、赏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对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四、具体分析第2则1、翻译2、赏析: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五、具体分析第3则1、翻译2、赏析: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者。但在历史上,许多贤能之才不但没有被选拔反而受到压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却平步青云,这说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六、具体分析第4则1、翻译2、赏析:子贡是孔子的高材生。才高的人,往往看到别人的错误会难以容忍,所以孔子告诉子贡应该终身“恕”。恕道是“仁”的内涵,“仁”是做人的最高准则。这里的“恕”,不是宽恕,而是从自己出发,去推想别人。这是孔子一贯主张的求仁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针对求仁者提出的。它要求待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求他人去做;自己不愿得到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他人。就是说人要树立道德“自我意识”,根据自己内心善良意志处理人际关系,此即人的道德自觉。孔子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恕”,这对做人来说,还是低层次要求。在“恕”之上的高层次要求,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
,即:一个人想在社会上站住脚,也要使别人在社会上站得住;自己想通顺发达,也要让别人通顺发达。七、布置作业背诵1——5则八、课后反思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和兴趣。因此,本课在教学资源的选取上可以说是“费尽心思”,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快乐学习。第二课时一、具体分析第5则1、翻译2、赏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说明了。二、具体分析第6则1、翻译2、赏析:仁德是美德,是高尚行为,也是儒家最高的德行范畴。古往今来有不少人认为,高尚的德行离自己很远,难以求得。其实,那高尚的德行是离自己很近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追求。追求,它就离你很近;不追求,它就离你很远。有些人觉得高尚离自己很远,往往是因为做了几件好事,没有得到称赞。这是称赞离自己很远,不是高尚离自己很远。当自己做好事时,就是达到高尚,至少是接近了高尚。当自己因没有受到称赞而苦恼、不平时,就是离开了高尚。至于为追求称赞和荣誉而做好事,这时,高尚确实离他很远,因为他没有去追求高尚。三、具体分析第7则1、翻译2、赏析:四、具体分析第8则1、翻译2、赏析:“杀身成仁”主要谈了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加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五、具体分析第9则1、翻译2、赏析: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六、总结内容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从根本上说,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重礼有序、融洽和谐的社会。而要实现这一理想,一方面,整个社会的人(特别是“士”)都要能够以礼来约束自己,宽待他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统治者要能够实行“德政”——“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就是本课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八、课后反思4
注重在探究中生成,使预设与生成相统一。本课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生生、师生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中,使学生最终达到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认识。3、如何理解“克己复礼”?说明“仁”和“礼”的关系。“克己复礼”是指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这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和“礼”是融为一体的,“仁”是“礼”的精神支柱,“礼”是“仁”的一种体现,“仁”是目的,而“礼”、“乐”等则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务的,而不要以“礼”为核心,核心仍是“仁”。4、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第一,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的对他人好,只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4.“仁”与生活4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迎春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迎春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爱人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陈秀金老师,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总结:学以致用。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这样,和谐校园又怎么可能建设不起来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