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
孟子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特点善辩。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
《孟子》简介《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孟子第二则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学大师,他发展了孔子“仁”的主张,提出了“仁政”说,我们刚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的仁政思想。但对这位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大儒,《射雕英雄传》中的东邪黄药师却颇有微词,请看他写的这首诗;齐乞何能有妾妻, 邻家安可日攘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 何事纷纷说魏齐?他对孟子所举事例提出了疑问,那么孟子所举事例是否果如黄药师所言不合情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来看看黄药师的批评是否有道理。
字音处()室餍()瞷()施()从墦()讪()chŭyànjiànyífánshàn读chŭ作动词义;读chù作名词义,如“处所”“到处”等。
第一段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其中“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重复了一遍,为什么?明确:突出这一现象,显示其不同一般,令人生疑。
哪一句点出了齐人可疑的关键?明确:而未尝有显者来
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揭示了齐人的本来面目。他本来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社会地位低下,不与任何人交往,是一个不知廉耻的乞丐。
第三段是故事的结局,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明确:1、妻妾的羞惭愤恨。2、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如果结尾改为齐人一到家就被妻妾揭穿真相,臭骂一顿,这样改好不好?明确:不好。让齐人浑然不觉,自己蒙在鼓里却还以为别人被自己蒙在鼓里,兴冲冲地继续吹嘘夸耀,这就产生出强烈的戏剧效果,增强了讽刺性。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遍国中无与立谈者之墦间,之祭者,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表推测,大概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宾语前置句
讨论探究:分析人物形象(通过描写角度)
寓意分析齐人有一妻一妾对比一: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妻妾面前的“娇”对比二:齐人与妻妾人生准则的对比齐人乞食不知羞耻妻妾为丈夫行为痛哭坟场的“乞”
指责社会上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连他们自己的妻妾对此都感到无地自容。本则寓言内容是什么?
辩“齐乞何能有妾妻?”这是一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故事,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而文学的特征是合情未必合理。如果从理上分析,这个问题是荒谬的。但从突出主题和情节安排看,妻妾二人的互讪互助,表达效果要比一个女人自怨自艾更突出。
孟子第三则
1、什一2、今兹未能3、请轻之4、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5、斯速已矣十分之一今年形容词作动词,减轻副词,名词作状语,每日窃取则停止
运用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讽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符合道义却要等到明年才改变,显示宋国君臣不施“仁政”,不关心民生的道理本则内容是什么?
孟子见梁襄王
卒然()沛然()嗜杀()枯槁()恶乎定()cùpèigǎowūshì
讨论: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动词,统一。翻译: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讨论:孟子是怎样看待梁襄王的?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低下,“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问题探究
再读最后一段弄懂孟子的比喻说理讨论:孟子是怎样说明“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这一道理的?
禾苗——百姓雨露——恩君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解读两个比喻本体、喻体
解读两个比喻本体、喻体“水之就下”形容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施行仁政——获得民心——统一天下
4、古人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毛泽东说,“人民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因此孟子斩钉截铁地说:“天下莫不与也”可是当时的人君是怎样的呢?“今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为什么将统治者说成人牧呢?答案:将人养起来,像牛羊一样,驱赶他们去干什么?征战。今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些君主太残暴了,好战嗜杀。
文中用了怎样的寓言故事?禾苗:百姓:遇暴政而痛苦遇仁政而归之百姓归附大水流向低处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反映了孟子主张要用“仁政”来获得民心,从而统一天下的仁政思想。本则内容是什么?
通观全文四则:孟子说理的方法主要是什么?“寓言和比喻”关于“寓言”:一般认为,寓言就是带有劝诫或讽刺性质的故事,通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故事”是“宾”,“寓意”是“主”,如何理解全文四则中的“宾”与“主”?写法探究
用了哪些譬喻?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嘲笑邻国国君罪兵之喻齐人乞余之喻偷鸡贼——知错不改的宋国君臣旱苗盼雨——人民盼不嗜杀人者水之就下——民归之的强劲势头
寓言: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往往借一个小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刻舟求剑郑人买履掩耳盗铃守株待兔滥竽充数杞人忧天盲人摸象画蛇添足
“寓言”和“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使抽象的变为具体;使深奥的变为浅显;比直接说理更美妙、更诱人。此外,孟子在结构故事、刻画人物、叙述细节方面,都有相当高的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