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阳泉十一中语文范佳乐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孟子的印象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
字词检测:处室良人餍富贵瞷之所之也蚤施国郭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吾其还也,亦去之仰望讪施施骄几希
文化常识积累:良人:古代妻子称呼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也称自己的妻子为“良人”。为避免良人称呼的不便,后来人们便用郎代称丈夫。官人:宋代朝廷中有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一词,来作为对丈夫的称谓。此外,古代女子还称自己的丈夫为“郎君”“外人”“外子”“老爷”“相公”等。郭:城郭,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一句话概括)齐人向祭祀的人乞食,回来还向自己的妻妾夸耀是和富贵而显贵的人在一起吃喝的。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那么孟子讲这个故事的意义何在呢?本文讽刺了那些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手段钻营富贵利达而抛弃人格尊严的人们。
对比阅读:《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同“余”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孟子的这篇寓言故事和《揠苗助长》比较,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对比①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妻妾面前的“骄”;内在委琐——外表庄重。②齐人与妻妾人生准则的对比:齐人乞食恬不知耻(大吹大擂、自欺欺人)——妻妾深明大理(为丈夫行为痛哭)。增强讽刺性!
《赤壁赋》中的主客问答《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妻对妾说
《兰亭集序》课下注释明确指出文中的“群贤”是指谢安、孙绰等人;《游褒禅山记》在文后明确记载同游四人为“庐陵肖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课下注释也对四人的姓名身份做了简介。而对《赤壁赋》中的“客”只说是与苏轼同游的人,别无介绍。
《射雕英雄传》里面的黄药师写了一首诗,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齐乞何能有妻妾,邻家安可日攘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赤壁赋》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虽然苏轼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然而在人生的低谷,苏轼不可能没有愁怨,但是苏轼知道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生活还在继续,他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纾解自己,也是对政敌的一种暗示。
《齐人有一妻一妾》“妾”这个人物的出现是为了主题突出和情节安排的需要,增强讽刺性:比如妻发现了疑点,便对妾倾诉自己的心事;盯梢回来,把所看到的结果又告诉了妾;妻妾二人互讪互泣,显然比一个女人的自怨自艾效果更突出。没有"妾","妻"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较大限制,故事的讽刺力量也会大大削弱。比如只说"骄其妻",就远不如说"骄其妻妾"显得传神尽态。
2、虚构人物对话:作者:表达的需要。《赤》抒发相反的情感,避免矛盾《齐》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讽刺性读者:运用对话,情节生动,吸引读者。
小练笔:用现代汉语改写《揠苗助长》,运用对比手法或对话形式,增强其讽刺性。
《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同“余”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小结: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却诙谐、有趣而意味深长,形成语言幽默风趣、寓意显豁的艺术效果。通过影射、夸张等手法,机智风趣地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丑陋的现象做了含蓄地揭露、批评,使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微笑着领悟到作者传递的深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