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必曰利》教案临江市一中孙磊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及虚词3、情感目标::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孟子的政治主张。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2、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四、课时安排: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吋(一)、导入: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史记》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但是,两眼只盯着财利的人会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不择手段追逐财利的人,不仅会伤害他人,而口会伤害自己;如果人人利字当头,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沦为冷冰冰的金钱交易。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利”和“义”呢?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
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孟子的文章,相信同学们对此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二)、复习上节课的要点:]、名句默写: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2、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庵。餐:“大厌”满足。译:如果把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国君而夺取全部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的。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去:摆脱,抛开。译:这样,君臣关系,父子,兄弟关系、抛开利益关系、怀着仁义来互相交往,这样不能称王天下,从来没有过。(三)、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2、积累重点字词、句式。3、翻译全文。(四)、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第二课时一、思考、分析第一则: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2、说明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犯上B、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忠君总结: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学习选文第二则1、探讨选文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A、逐利兄弟割袍、父子反冃、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则恩断义绝,父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成仇就会国将不国;B、行义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亨天伦、君臣同心同徳,自然也就称霸天下。2、探讨:“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提示: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磁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非标准答案)总结:行为本身是否合乎仁义,乃是行为主体判定某事当行不当行的唯一根据,至于其结果的利与不利,则不仅不应计较,而且不应考虑,甚至可以说不求。可以说,仁义所在,利亦往,不利亦往,勇往直前,万死不辞。:“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第三课吋三、学习选文第三则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扬善一一圣贤之君逐利一一杀人魔王四、深度探究1、儒家义利观A、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B、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己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先义后利”
C、后世儒者主张存义去利、讳言财利2、诸子义利观A、道家倡“无为”、“寡欲”,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B、商鞅,一反儒家义本利末思想,提出:“利者,义之本也。”C、韩非则强调政治强制与强烈的“计算之心”,完全否定道徳规范对利的制约。3、孟子义利观的局限性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吋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4、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孟子的义利观不仅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的积极意义。五、课文小结所谓义,一般是指与礼制紧密相关的封建道徳规范。所谓利,范指利益,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利益。可见,义利问题就是指人的道德与物质利益Z间的关系问题。孟子的义利观的真正含义,对于我们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六、布置作业:1、解决课后习题一、二。2、书面作业:理解“而”字在句屮的意义及用法。①叟,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地”)②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表并列,不译)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魇(表并列,不译)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表转折:“却”)⑤我将见秦王说而罢Z(表顺接,不译)⑥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表因果:“因为”)⑦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军之师(表顺接:不译)
①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表顺接,不译)②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语气助词,不译)③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表转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