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何必曰利 (2)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二、王何必曰利 (2)

ID:986863

大小:211.5 KB

页数:32页

时间:2022-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一.通假字①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指”通“旨”,意旨,意图二.一词多义遗: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遗弃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遗,丢失的东西留待作遗施遗,赠给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丢失乘: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乘,一车四马因利乘便乘,趁着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乘,乘坐吏士喜,大呼乘之乘,追逐 三虚词而:不远千里而来连词,表修饰关系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连词,表假设关系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连词,表转折关系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连词,表承接关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连词,表转折关系以: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介词,用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连词,表因果关系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连词,表修饰关系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介词,用来何以利吾国介词,凭借 四.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事,侍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利,对……有利形容词意动用法:不远千里而来远,意动用法,以……为远名词意动用法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后,意动用法,以……为后五.文言句式判断句: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者,……也,表判断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意念判断倒装句:先生将何之?宾语前置,应为“先生将之何”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何以利吾国宾语前置,应为“以何利吾国” 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亦(亦:只是)将有以利吾国乎?”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对我国有利?’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家:卿大夫的封地)?’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万乘之国中就拥有一千辆兵车,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在千乘之国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孟子·梁惠王上》) 2、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上了他。孟子问:“先生准备到哪里去?”曰:“吾闻秦楚构兵(构兵:交战),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准备去见楚王,劝说他罢兵。如果楚王不听,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遇:投合)焉。”我准备去见秦王,劝说他罢兵。在两个国王中,我总会说通一个。”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指:意旨)。说之将何如?”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呢?”曰:“我将言其不利也。”宋牼说:“我将告诉他们,交战是很不利的。”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孟子说:“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就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就乐于罢兵。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接:交接),然而(然而:这样却)不亡者,未之有也。最终完全抛开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若是先生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义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 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军队的官兵也因仁义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完全排开了利害关系,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是没有的。何必要去谈‘利’呢?”(《孟子·告子下》)3、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孳孳:努力不懈的样子)为善者,舜之徒也;孟子说:“鸡叫就起身,孜孜不倦地行善,是舜一类的人;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鸡叫就起身,一刻不停地求利,是蹠一类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蹠的区别,无他,利与善之间(间:距离,差别)也。”没有别的,只在行善和求利的不同罢了。”(《孟子·尽心上》) 【拓展阅读】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注释】(1)三代:夏、商、周。(2)四海:天下、国家。【译文】孟子说:“三代所以得天下,是由于仁;他们所以失天下,是由于不仁。国家衰败、兴盛、生存、灭亡的原因,也是这样。天子不仁,不能保住天下;诸侯不仁,不能保住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保住宗庙;士人和百姓不仁,不能保住自身。如果害怕死亡,却又乐意干不仁的事,这就像害怕喝醉却硬要多喝酒一样。” 王何必曰利 找出文段中孟子表达的中心论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2、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举例论证:不夺不魇3、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4、再次强调论点,首尾呼应,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王何必曰利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放弃“利”呢?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108次,有两种基本意思。其一是合乎某种道或理谓之“义”,作名词或动词。“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上》)其二是道理、正理,作名词。“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等。“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告子上》)孟子主要把“仁”看作是人心理上一种应有的“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尽心下》)的道德品性,而“义”,孟子主要把它看作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 《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38次,主要有三种意思。其一是指利益,作名词。其二是有利于、利用、以……为利的意思,作动词。其三是锐利或利害的意思,作形容词。“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上》)“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尽心上》)“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公孙丑下》)“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可以说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利益”。 首先,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对于生存着和需要生存着的人来说,有些需求是不可或缺的,他认识到人活着就有需求,人的需求是开放的,而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得到满足。因而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公孙丑》)“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梁惠王上》) 其次,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的、相生相长的。孟子指出,在尽量使物质享受达到一定水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务必加强教育,加强人伦道德观念的培养。“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梁惠王上》) 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纵观《孟子》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洋溢着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以民为本,以利为本,崇古尚贤,崇义尚道,自承先圣,身任天下。正因为那个变革性、过渡性时代的礼乐崩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孟子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高举仁义的思想大旗四处游说,奔走呼号。表达了渴望丰衣足食,渴望安居乐业,渴望和平、统一、稳定的心声。 孟子义利问题上的思想学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也大致地奠定了中国儒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磨失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西汉董仲舒概括孔孟的义利观,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的论点,强调道义和功利不能并存。 宋牼将之楚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上了他。孟子问:“先生准备到哪里去?”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准备去见越王,劝说他罢兵。如果楚王不听,我准备去见秦王,劝说他罢兵。在两个国王中,我总会劝说通一个。”        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呢?”         宋释说:“我将告诉他们,交战是很不利的。”         孟子说:“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问、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若是先生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义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仁义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问,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是没有的。何必要去谈听‘利’呢?” 反面:人于人之间沦为利益关系,破坏社会和谐,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正面:用仁义来大动人正反对比论证结论:何必曰利 鸡鸣而起 孟子说:“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行善者,是舜一类的人;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谋利者,是跖一类的人。要想了解舜和跖地区别,没有别的,只是利和善的差别。” 课文字词归纳 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1、宋牼将之楚2、然而不王者3、孳孳为善者4、蹠之徒也5、利与善之间也(提示:kēng、wàng、zī、zhí、jiàn)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含义。1、上下交征利2、苟为后义而先利3、吾闻秦、楚构兵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5、愿闻其指6、然而不亡者7、孳孳为善者8、舜之徒也9、利与善之间也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提示:1、相互2、如果3、交战4、使…停止5、意向6、这样而7、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8、类9、差别10、背离) 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1、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_____________(提示:1、2均意动用法)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1、先生将何之______________2、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提示:1、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2、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