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1、能读懂文本。2、深入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3、讨论孟子“民本”思想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引入话题] 魏征曾形象地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道出了君与民的关系;中国近代史上的辛亥革命因为脱离了人民群众,所以导致了革命的不彻底性。这些实践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的重要性。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自主学习] 一、阅读“引入话题”和一、二则内容。二、读准字音。社稷 祭祀 夏桀 粢盛三、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1、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2、变置社稷。3、牺牲既成。 4、粢盛既洁。5、汤放桀。 6、于传有之。7、贼仁者谓之贼。 8、谓之一夫。四、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一、二则大意。 [前两则能力提升]一、准确翻译句子。1、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2、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二、把握文中内容,完成填空。1、第一则中孟子鲜明的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强调( )的重要性,促使统治者实行( )。2、第二则中孟子把桀、纣界定为( )之人,即:( ),理应被汤、武王( )。 [合作探究]第三则一、朗读文本,读准字音。走圹 水獭 鹯鸟 苟为不畜 其何能淑 载胥及溺 二、找出比喻句。1、民之归仁也,犹( )、( )。说明老百姓对有仁德的国君的( )和( )。2、用“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着,鹯也”来形象地比喻(“ ”)。指出当时的诸侯也只是给“好仁”之君驱民的桀、纣之流,是不可能( )。3、今之欲王者,犹( )。表明国君如果平时不( ),那么终将会被人民( )。
三、译文。[来源:.Com]1、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亡。 1,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讨论小结]第三则1、 请你写出关于“失”“得”的层递词语。失:( )得:( )总之:得( )者得( ),失( )者失( )。[来源:] 2、 孟子所说的“得民心”的方法是什么? 3、 请你结合“5.12”大地震,谈谈我们党的民本思想。[学习第四则]一、【读准字音,知晓字义】淳淳然 暴之于民 舜相尧 朝觐者 讴歌者 篡夺二、【难句解析】1、尧以天下以舜,有诸?
2、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3、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4、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来源:学|科|网] 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5、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6、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7、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此句意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即民心所向。三、【研读文本】1、找出写舜的行为的句子:( )( )。 2、找出排比句:( )( )。写出了当时( )归附舜而不归附尧之子的情形,且增强( )。 3、所叙舜的情况与后面假设的( )形成对比。
4、本则中,孟子认为舜得天下有两个条件,即:( )、( ),并最终归结到“得天下与否取决于( )”这一观点。 四、【思考讨论】第五则 孟子在本则重阐发了什么观点? 提示: 的行动比 的语言更能深入人心; 的教化比 的政治更能赢得民心。 五、【拓展训练】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狄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少长而家中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太夫人以狄画地。(2)及其少长。(3)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来源:]
(4)或因而抄录。2、下列各句中而字与其他各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四岁而孤 B借而读之 C而家中无书读 D或因而抄录3、翻译下列句子。(1)欧阳公四岁而孤。 (2)唯读书是务。 4、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用\断句。 及其少长而家中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抄录。 5、你对欧阳修母亲的教育方法有何看法? 六、【知识积累】1.文言句式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