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教案

ID:987305

大小:42.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3-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目的】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的准确含义,辨析词类活用和特殊的句式特点、加强文言知识积累;2、了解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3、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教学重点】 1、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生疾苦的火热情怀。【课前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2、诵读全文,整体感知孟子的政治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感悟孟子提倡封建统治者和老百姓共有、共享的政治思想的进步性,树立远大的理想,胸怀祖国,胸怀天下。【课时安排】3—4课时第一、二课时一、导入“纯中国学时期”的诸子文章,是我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他给我们以生长在大地的信仰,增长我们的见识,开启我们的智慧,涵养我们的德行,砥砺我们的人格,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珍惜,没有理由不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民本思想中另一篇极为可贵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二、朗读全文(及时提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三、整体感知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明确】与民同乐在孟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什么社会福利制度,统治者不会去建筑一个公园,和老百姓共有、共享,一起游乐。只有帝王的宫室,才会有如此伟大的建筑,老百姓根本不准去游玩的。我们中华民族自从夏朝开始实行所谓帝王世袭的政治制度,帝王们的享受和老百姓是有分别的,帝王们为了实现他们称霸天下的野心只顾着发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而孟子在他的那个时代,能劝导一个有野心要据地称雄的人主,恢复共有共享的公天下政治制度,他的主张和这种精神,还是相当可贵的,相当进步的。 因此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可以穿越千百年的时空,给后人以感悟和启示,让后人从孟子的思想中汲取生命养分,构建自我人格。王立群教授通过解读《孟子》感悟到,人只有通过超越自我,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塑造自己的强势人格,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这也让我们明白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在高考时能取得多少分,而是要从课本中汲取智慧,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生命的共鸣与融合。四、讲读第1则1、分角色朗读2、补充注释(1)见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2)好乐何如:这句话也是庄暴所说的。(3)独乐乐:独自一人娱乐的快乐。前一个“乐”作动词用,娱乐,欣赏音乐。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3)举:皆、都。疾首蹙额(cùè促遏):忧愁的样子。就是鼻梁,蹩额即皱起鼻梁来。(4)极:朱熹《集注》云:“穷也。”(5)田猎:在野外打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主产秩序。3、试译庄暴进见孟子,说:“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很不错了!”几天后,孟子在进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暴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宣王脸色变得不好意思他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音乐,只不过喜好世俗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音乐与古代的音乐差不多。”宣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孟子说:“独自一人娱乐,与和他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娱乐更快乐。”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娱乐,与和多数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娱乐更快乐。”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娱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旗帜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昔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 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倘若大王与百姓一起娱乐,那么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拥戴而称王了!”4、解读此章主要阐明为政者必须与民众同乐的道理。要能与民众同乐,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娱乐方式,而是统治者是否关心民生的问题。贤明君主与暴虐君主之所以引起不同的反响,关键在于前者能施惠于百姓,而后者使民众穷困、父子妻儿流散。儒家认为,音乐是辅助教化的重要手段,孟子之所以说世俗的音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是为了突出“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若必欲以礼乐洽天下,当如孔子之言,必用《韶》舞必放郑声。盖孔子之言,为邦之正道;孟子之言,救时之急务,所以不同”(朱熹(《集注》引范氏说)。5、探究性学习(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提示: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可做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2)体会孟子与齐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提示: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是:“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 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而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3)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五、作业:归纳词类活用现象。第三课时一、复习检查归纳词类活用现象。(提问、订正、明确)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⑨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二、朗读第1、2则三、讲读第2则1、补充注释⑴《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⑵ 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⑶攻:建造。 ⑷不日:不几天。 ⑸亟:急 ⑹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 ⑺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⑻幽鹿:母鹿;攸:同“所”。 ⑼濯(zhuo)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 ⑽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 ⑾灵沼:池名。 ⑿於(wu):赞叹词;轫(ren),满。⒀《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是的誓师词。 ⒁ 时日害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何,何时;丧,毁灭。 ⒂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2、试译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3、解读(视时间而取舍)这段文章,如果以现代的眼光,从字面上去读,似乎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这次孟子和梁惠王见面的时候,梁惠王正在王室的大园林中散心游览。(用现代的语言或观念来说,东方说是御花园,西方称作皇家花园,或皇家私人的什么堡之类,是王室独据以赏心悦目的地方,门禁森严,老百姓只能站得远远的,看到矗立的围墙,进前不得,就是巨僚百官,也未必能随便进去的。)   梁惠王站在一个大池沼上,抬头看看在树梢上栖息飞翔的鸿鸟、野雁,低头看看园中安详吃草的小鹿。从宫里出来,接触到大自然的景象,心里觉得舒畅而快乐。于是再看看孟子,然后对孟子说:“喂!你们这些讲究仁义道德的贤人先生们,是不是也喜欢这种园林风光?是不是也喜欢这些珍奇的飞禽走兽?”   这种语气,这种问话,当然是话里有话,包含了许多近于令人难堪的意思。假如是现代你我遇到这种场面,可能掉头就走。可是在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上,不能如此。更何况孟子,自有他的抱负和立场,不能像我们今日这样做。所以他还是答复了梁惠王。但从孟子的答话中,可以看出孟子的修养。 尽管梁惠王的问话中,包含了轻视的昧道,而孟子的对答,还是持着郑重的态度,还是很严肃的,他用单刀直入,似教训非教训的口吻告诉梁惠王说:“一个贤者,是要等到天下太平,大家都享受到安乐的生活之后,才会去享受这种园林的乐趣。可是一个不贤的人,即使有了这样的园林,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而且更不能永远享受。像《诗经》大雅篇灵台章说的:‘当文王开始准备建筑灵台,仅仅开始计划,如何设计,如何部署的时候,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前往,群策群力,共同来从事这项工程,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提前完工。本来在最初的时候,文王还不打算急着完成这件事,可是,由于百姓们自动自发地来帮忙,所以很快地办好了。’灵台提前完工以后,在灵园里面游览,看到那些安静悠游的母鹿,身子胖胖的,毛色光亮夺目,在林梢飞翔的白鸟,丰润皎洁、自由回旋。文王站在林沼的岸边玩赏时,又看到了满池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活活泼泼地在水中跳上跳下。”   孟子继续说:“这诗篇的记载,就说明了文王劳动老百姓来建筑这囿园,而老百姓却喜欢他那么做,把他的台叫做‘灵台’,把他的池叫做‘灵沼’,并且很高兴他有麋鹿鱼鳖可以玩赏。古时候的贤君,就因为能和老百姓同乐,所以自己才觉得快乐。”   孟子借这则文王建灵台的历史故事,向梁惠王提出了一个为君的重点——应该与民同乐。   接着,他又引用《书经》的记载,讲述了一则完全与文王建灵台情形相反的故事。“当夏朝的暴君夏桀在位的时候,曾大言不惭地说:‘我之于天下,就好比太阳一样,除非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自夸他的政权和太阳一样是永恒的。可是他施行的暴政,弄得民不聊生,老百姓们恨透了他。所以《书经·商书·汤誓》篇记载:一般的百姓们,因为深深怨恨夏桀而说道:‘你这位如同烈日似的暴君啊!你什么时候才会没落呢?你赶快没落吧!我宁愿和你这暴君一同灭亡,也不愿再忍受你暴政的残害了。’一个作君主的,使人民怨恨到宁愿和他同归于尽的地步,即使拥有美好的台池、鸟兽,又怎么可能安享下去呢?”   孟子这样把握住机会,列举两个历史上的经验。述说周文王是如何深得民心,所以建立了延续七百多年的悠久政权。又相反地指出三代时期的夏桀,遭遇老百姓的怨恨,以致迅速败亡。   在我们现代读到这段书时,或者会感觉到,孟子所列举的这两个史实,其所阐明的为政原则,可以说是大家都明白的普通常识,并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这就是我们读古书应该注意的地方了。   我们要知道,在孟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什么社会福利制度,统治者不会去建筑一个公园,和老百姓共有、共享。一起游乐。只有帝王的宫室。才会有如此伟大的建筑,老百姓根本不准去游玩的。所以孟子当时提出这两个史实来,就等于建议梁惠王实施我们现代的共有、共享的政治思想。在时代背景上而言,孟子在那个时代能提出这种政治思想,实在是了不起的。此其一。   同时,我们透过这一段记载,可以了解我们固有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上古时候,就早已经有了这种共有、共治、共享的公天下政治思想。自从夏朝开始,演变成家天下的政治制度,所谓帝王世袭的政治制度开始以后,帝王们的享受,才和老百姓有了分别。而孟子在他的那个时代,能劝导一个有野心要据地称雄的人主,恢复共有共享的公天下政治制度,他的主张和这种精神,还是相当可贵的。此其二。   再从后世的历史看,自秦汉以下,曾经有四个时代的类似事件,都与孟子这一节的政治思想有关。第一是秦始皇建筑阿房宫;第二是隋炀帝造迷楼;第三是宋徽宗造艮岳;第四是清慈禧太后造颐和园。这四次著名的伟大宫廷建筑的结果,都印证了孟子在这段书里所说:“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理论的正确性。此其三。四、探究性学习 这里有一个对比,就是举出一个贤而有德的人,以及一个不贤的人,兩人这么比较一下,你就知道这种道理了,为什么老百姓就那么拥护周文王?为什么老百姓就那么討厌夏桀王?因为一个能与民同乐,一个只是自己独乐;独乐是不能长久的,与民同乐才能长久。文王发政施仁要救济四大穷人,四大穷人是什么?就是鰥、寡、孤、独。老而无妻曰鰥:人老了沒有太太,这叫鰥夫。老而无夫曰寡:年老了沒有丈夫,这叫寡妇。幼而无父曰孤:小孩子沒有父亲,这叫孤儿。老而无子曰独:等年老了沒有子女,这叫独。在当时文王发政施仁,先救济照顾这四大穷人,要令鰥、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百姓当时感于文王对人这么好,所以就要去帮他。五、作业:复习第1、2则,预习第3则。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试译第1、2则2、朗读第3则三、讲读第3则1、补充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②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 ③非:不对,错误。 ④ 豫:义同“游”。⑤睊睊: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⑥胥:皆,都;谗:毁谤,说坏话。 慝:恶。 ⑦方命:违反命令。方,反,违反。⑧大戒:充分的准备。 ⑨《徴招》、《角招》: 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徴、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⑩蓄(xu):爱好,喜爱。尤:错误,过失。2、试译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假如这样而还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也没有过。“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 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3、简要概括第三则的主旨(主要意思)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劝谏的故事,阐明了君王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理。 4、解读  雪宫是齐宣王的正宫之外的别宫,其中有苑囿台池,畜养着禽兽。齐宣王对有此乐趣很自豪,但是,又感觉到多少有点不安,所以会问贤德的君主是否也有此乐趣。这样的问话,其中或许含有一个意思:自身恐怕不能算是贤德的君主,如果贤德的君主也有这样的乐趣,似乎自己这样也就算不得什么了。孟子给了齐宣王肯定的回答,但是,立刻把话题转开了:关键在于有人能得到,就有人得不到;有得不到的人就会非议自己的长上。这里的重点,不在于是否有人非议其长上,而在于身居长上之位者不可独得其乐而使庶民不得其乐。    从礼义上来说,身居下位的人,如果因为自己有所不得就非议其长上,固然不应该;身居上位的人,如果只知独享独乐而使身居下位的人不得其乐,也不应该。但是,如果身居下位的人不能安居乐业是由身居上位的人所造成的,那么,就怨不得他们非议了。身居上位的君主,本来就是要担当起使庶民安居乐业的责任,这就需要使庶民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快乐,需要解决庶民的忧患,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庶民的真心拥戴,从而乐于看到君主得到他应得的快乐,乐于为君主分担忧愁。君主能心怀天下之人而尽心尽力使之安居乐业,能为天下之人接触忧患,而不是追求个人的快乐,不把个人的忧患转嫁给天下之人,那么,必然能使天下之人归附向往,王道也因此而必然能得以实现。    雪宫之中的苑囿台池,无非是寻求享乐之处。春秋时代的齐景公问宰相晏子,怎样修养治理才能使自己像前代君王一样可以巡游名山大川,晏子首先肯定齐景公的问题,所肯定的是“像前代君王一样”,但是,所要劝谏的是“巡游名山大川”。无论是贤德的天子还是贤德的诸侯,都不是以享乐性的“巡游”为目的,而都是为了天下国家百姓之事。天子巡狩诸侯,是为了考察政治之得失、考察诸侯是否尽职尽责。诸侯朝见天子,是为了向天子报告自身的职责履行情况。天子以及诸侯,其职责都是遵奉天命而保全民生,因此,诸侯的法度是,春季要去视察耕种情况,秋季要去视察收获的情况,并非仅仅为了督促春耕秋收,更不是为了漫游享乐而劳烦百姓,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百姓当时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百姓能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往往会有君主忘记甚至违背上天所赋予的使命。第一,为了争霸而兴师动众,夺百姓的衣食而供给军队,劳烦百姓而使之不得安宁,其结果是上下侧目而视,互相怨恨,乃至揭竿而起。第二,不顾上天的保民使命,而只顾奢侈享乐,不是随波逐流而忘记根本,就是好高务远而忘记根本;不是追逐田猎而不知满足,就是嗜酒而没有节制。其结果是诸侯给自身制造麻烦,给自己造成忧患既然齐景公希望像“先王”一样,那么,就应该像“先王”一样“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也就是说,不要有上面两种情况。齐景公究竟如何选择,虽然晏子可以阐说劝谏,却无法替代齐景公做决定。    开明的君主,接受善言,接受劝谏,并且付诸实施。齐景公听了晏子的劝谏,能够在国中大力推行戒令,因为自责而离开宫廷而居住到郊外,并且开仓放粮而对不足的人给以补助,这是君主开明的体现,是庶民和国家的希望。齐景公能真诚接受晏子劝谏,不仅体现在确实付诸实施,而且还为此专门制作乐舞,表彰晏子的劝谏。五音有宫商角徴羽,五音所对应的是君臣民事物,《韶乐》是圣王帝舜时代的雅乐,乐舞以《徴招》和《角招》为名,表明齐景公所重视的是事和民,并且有效法帝舜之意。君臣共同构成一个朝廷,共同担当奉天保民之责,理应心同而志同。然而,历代的悲剧往往因为君臣相互排斥,从而导致朝廷不和、百姓不安。晏子能诚心诚意阻止齐景公的欲望,成功谏止了齐景公的错误想法,正是爱君之意,正是尽责之行。在此,孟子向齐宣王如此劝谏,然而,可惜的是齐宣王终究未能奉行,所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齐国君臣民,而且还有王道仁政的进程。5、讨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民本思想,那么,这和孟子说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有什么不同呢?提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挥孟子忧人的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然后他们之间有不同点。孟子讲的是作为一名统治者,应该与民同乐,与民同忧,实行仁政,达到的目的是称霸天下强调的是“王”;与此同时,孟子的忧乐观是群体主义忧乐观,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而范仲淹主要讲的是为天下而不计较个人得失利害,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的目的是要缓解社会矛盾,从而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强调的“士”的责任。无论是孟子的还是老范的,他们都有朴素的民本思想,但是跟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不是一码子事情。四、小结易中天教授曾有过这样的言论:“ 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领袖。”“纯中国学时期”的诸子文章,是我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他给我们以生长在大地的信仰,增长我们的见识,开启我们的智慧,涵养我们的德行,砥砺我们的人格,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珍惜,没有理由不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就比如我们今天所学的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其思想的高度,足以让我们后人敬畏。然而孟子的论辩说理的艺术,也常让我们佩服不已。总之,拥有而不独占,与民共享同乐,这是孟子思想的精华之一,也是王道政治的基础之一,还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五、作业:课后练习(第2题做在课本上)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