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导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26《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导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ID:987384

大小:67.59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3-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彳命制:校对:审核:【学习目标】1.学习和掌握重点文言现象。2.学习孟子运用排比、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3.能背诵其中的经典名句。4.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从而对人生获的一种借鉴指导,直面今后所面对的人生困惑【学习重点】理解“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学习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创作背景】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因此其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于是退居讲学【课文分析】第一则(1)何谓“浩然之气”?(或“浩然之气”有何特点?)(用原文回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A形态“配义与道”—>性质(2)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什么问题?(用原文回答〉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3)义和气是什么关系?(用原文回答)①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②是集义所在者,非义袭而取之也。③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4)振苗助长的寓言有何作用?孟子借助这个故事是想要说明浩然之气是靠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因此,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但也不妄自助长它。(5)“浩然之气”的定义对我们人格的修养有什么启发?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为“害”。第二则 (1)本则的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关键词:大丈夫。论题:何谓大丈夫(2)本则开篇提到的两人是大丈夫吗?景春是跟孟子同时代的人,大概信奉纵横家的学说。他推崇的公孙衍、张仪都是战国时候的纵横家。而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阿谀苟容、顺从统治者来窃取权势,根本就不是大丈夫之所为。(3)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居天下之广居……此之谓大丈夫。小结:孟子借女子出嫁顺从丈夫的事例,讽刺公孙衍和张仪通过阿谀奉承来窃取权势,不是真正大丈夫该做的事,并明确地阐述了什么是大丈夫。第三则(1)孟子所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人有什么共同点?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共同点:都来自社会底层,出身贫贱,都经过艰苦磨练,最终大有作为,成就一番大业。说明:成才必先经受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2)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论证方法?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方法:例证法,道理论证(4)本文论点给我们的启发?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增长才干,有所作为。小结:本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诚:确实。喻:明白。)【习题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是,馁也。馁:萎靡不振。B.岂不诚大丈夫哉?C.管夷吾举于士士:指读书人。D.发于声,而后喻。予助苗世矣不阙秦,将焉取之綁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戍卒叫,函谷举不恰当的一句是:()通“增”,增加。通“弼”,辅助。通“横”,横塞。通“歉”,歉疚。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敢问夫子恶乎氐?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C.非徒无益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曾:拂:衡:慄:3.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说,A.曾益其所不能B.入则无法家拂士C.困于心,衡于虑D.行有不慄于心4.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人恒过,然后能改B.必先苦其心志C.行拂乱其所为D.苦其筋骨,饿其体肤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据之者。B.助之长者,提苗也。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D.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答案:CBDA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孟子曰:“舜发于狀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举:被举用,被选拔。同“增”,增加。作:发作。岀:在外面,指国外。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B.曾益其所不能曾:C.衡于虑,而后作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河曲智叟亡以应故虽有名马安能辨我星雄雌则有去国怀乡2.比较下列各组加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故天将降大任于星人也D.国恒亡3.下列句子中,与“舜发于吠亩之中”的“于”字意思不同的一句是()A.然后知生于忧患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C.战于长勺D.或重于泰山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CCDC【译文】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坦荡之胸怀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 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一一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2、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真是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没有战事。”孟子说:“这些人哪里算得上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训导她,——去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去到了你婆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丈夫!,把顺从作为正道,是妇女之道。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即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礼)上,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即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富裕和显贵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和低贱不能改变他的节,权势和压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才叫大丈夫。”3、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者中兴起,傅说从筑墙的奴隶中被提拔出来,胶鬲从鱼盐贩子或劳动者中被提拔出来,管子从狱官的手中被释放并且得到提拔,孙叔敖被从海边提拔出来,百里奚被从做买卖的场所提拔出来。所以上天将要把重任给予这个人,一定先使他的心意和志气痛苦难受,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肚子饥饿,使他的身子穷困,使他所做的事情不能如意、不能成功,通过这些来惊动他的心,坚韧他的性,增加他以前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点过错,此后能接受教训,痛改前非。心中困苦,思虑横塞胸中,然后发愤振作。表现于脸色,传达以声音,然后才能明白。内没有守法不阿的大臣和直言敢谏的士,外没有敌国干涉与侵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由此可以知道忧虑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宁快乐可以使人死亡。”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