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一、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常见文言句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培养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习惯,保持情感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美德。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四端”说。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旷安宅而弗局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2、质疑讨论法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预习要求: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把握选文的内容,积累文言知识。(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知道儒家非常注重仁、义、礼、智。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义即合乎规范的正义的生活道路;礼即维持整个儒家社会的基本信条,是维系社会的规则、形式;智即能够在明辨是非基础上趋利避害的判断力。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者,谓之大丈夫。那么,仁、义、礼、智是从哪里来的呢?如何才能具备仁、义、礼、智的品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孟子是如何阐述的,一起来学习《孟子》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习要求总体上与学习其他“诸子散文”一样,还是三点:一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二是把握思想观点,三是学习说理方法。(二)朗读感知文本:1、检查预习:指定学生读选文,师纠错,生齐读。重要字音强调:怵(chù)孺(rú)子铄(shuò)强(qiǎng)恕荑稗(tíbài)2、请同学们根据自读对不懂的词句进行质疑,师生讨论,共同释疑。3、老师向同学们质疑,师生讨论,依次释疑:①、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②、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应如何理解?③、“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与“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两个“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样?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和“乡党”该怎样理解?
⑤、“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扩而充之”应如何理解?⑥、第4段中“乐莫大焉”和“求仁莫近焉”中的“莫”和“焉”该怎样理解?(三)积累文言知识:1、通假字: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交”通“纳”,结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通“徼”,求取。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然”通“燃”,燃烧。2、古今异义词: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古义:萌芽,发端;今义:(东西的)头。】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古义:残害;今义:偷东西的人。】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古义:丢弃;今义:到、往。】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古义:做,推行;今义:走,可以,能干。】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古义:反省;今义:跟“正”相对。】3、词类活用: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成熟)4、文言句式:(1)判断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五谷者,种之美者也。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2)倒装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五谷者,种之美者也。5、名句集锦万物皆备于我矣。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四)作业:熟读选文,完成《三维设计》中“基础知识”部分习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析选文,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一)朗读回顾选文的内容。(二)探究讨论:
1、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学生讨论,老师总结:——不是。“‘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弃”。2、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那么,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学生讨论,老师总结:——首先是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第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3、通过以上分析,第1段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极富理性,辩证有力,但是,运用层进式也好,运用正反对比也好,而从逻辑上来说,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方式,而唯独对并非是全文论说中心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观点不惜调动了“例证法”和“正反对比法”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证,这是为什么?你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能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学生讨论,老师总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观点是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就像为了求证一个几何命题而精心设定的一个坐标点,这个坐标点如果不存在,那么有待求证的命题就不存在,同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站不住脚,本文的论说中心也就站不住脚。——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运用“例证法”论证观点时,举例要全面,绝不能使用“孤证”。而“孤证”现象在我们同学的作文中却是屡见不鲜的。4、孟子认为:扩大充实“仁义礼智”四端、“熟之”于“仁”和不“自暴自弃”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孟子都进行了具体论证。那么,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的时候,主要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从孟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时主要用的是“喻证法”。运用“喻证法”时,喻体越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就越能深入浅出地证明论点。(三)拓展延伸:讨论孟子仁义礼智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何启发及现实意义?(四)、总结教学,布置作业:1、总结教学:本文所选的是孟子有关“修身”方面问题的重要论说,主要阐发的是“仁义礼智”的“四端之说”,它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去认真地学习体会,并要积极地继存和发扬。与此同时,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孟子经常采用的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更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的。2、布置作业:完成《三维设计》“测与评”。板书设计:要“扩而充之”要“求之”层进式要“存之”仁义礼智对比论证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要“孰之”比喻论证要“不自暴自弃”(五)、教学反思:学生对选文较生疏,多加强朗读辅导,多督促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主题,把握文章的说理技巧。